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景公

鎖定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趙氏,名石,秦桓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國長達39年,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號大墓公然採用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陝西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秦景公向士鞅詢問晉國的大夫誰會先滅亡,士鞅回答説是欒氏。秦景公派庶長鮑、庶長武率兵救援鄭國。為報櫟之戰戰敗之仇,前559年,晉悼公派荀偃率領魯國叔孫豹、齊國崔杼、宋國華閲、仲江、衞國北宮括、鄭國公孫蠆、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郳國攻打秦國,諸侯聯軍到達涇河後卻不肯渡河,叔向會見叔孫豹後,魯國、莒國先率軍渡河。
別    名
秦景公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537年
本    名
嬴石
在位時間
前577年—前537年
諡    號
景公
性    別

秦景公人物生平

秦景公早年經歷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趙氏 [1]  ,名石。秦桓公之子。
秦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77年),秦桓公去世,秦景公繼位。
秦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64年),秦景公派士雃向楚國請求援軍攻打晉國,子囊以晉強秦弱為由勸説楚共王不要出兵,楚共王不聽。同年秋,楚共王駐兵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北)作為秦國的援軍,秦國隨後攻打晉國,晉國國內正遭受饑荒,無力反擊。作為報復,晉悼公於次年派荀罃攻打秦國。

秦景公櫟之戰

秦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62年),楚共王率軍攻打鄭國,並派派子囊向秦國求援,秦景公派右大夫詹率軍救援。鄭簡公背棄與晉國的同盟,與楚國結盟。同年,楚國與鄭國派兵攻打晉國的盟國宋國,晉國率領諸侯聯軍救援宋國。秦景公派庶長鮑、庶長武率兵救援鄭國。庶長鮑先進入晉國國境,晉軍守將士魴因為秦軍人少而放鬆警惕。庶長武從輔氏(今陝西省大荔縣)渡過黃河,同庶長鮑夾擊晉軍,秦軍與晉軍在櫟地(今山西省永濟市西南)交戰,晉軍大敗。
為報復晉國攻打鄭國,公元前561年,楚國派子囊,秦國派庶長無地在楊梁(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南)會師,攻打宋國。同年,楚共王派司馬子庚到秦國聘問,以感謝秦景公將女兒嫁給楚國。

秦景公遷延之役

為報櫟之戰戰敗之仇,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晉悼公派荀偃率領魯國叔孫豹、齊國崔杼、宋國華閲、仲江、衞國北宮括、鄭國公孫蠆、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郳國攻打秦國,諸侯聯軍到達涇河後卻不肯渡河,叔向會見叔孫豹後,魯國、莒國先率軍渡河。在公孫蠆和北宮括的勸説下,諸侯聯軍渡過涇河後駐紮。秦國人在涇河上游放置毒藥,諸侯聯軍死傷慘重。在公孫蠆的激勵下,晉軍主將荀偃下令填平取水的井,拆毀做飯的爐灶,諸侯聯軍到達棫林(今陝西省華縣東)後撤軍。晉國將領欒針和士鞅衝入秦軍營中,欒針戰死,欒黶因其弟欒針之死遷怒於士鞅,士鞅被迫出奔秦國。
秦景公向士鞅詢問晉國的大夫誰會先滅亡,士鞅回答説是欒氏。秦景公説:“是因為欒黶驕橫的緣故嗎?”士鞅回答説:“是的,欒黶太驕橫了,但禍患恐怕要降落在欒盈身上。”秦景公為他為何,士鞅回答説:“欒書的恩德還留在百姓中間,而欒黶積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欒盈一代,欒盈的恩德還沒能積累,欒書一代的恩德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欒氏滅亡應該在欒盈一代。”秦景公認為士鞅説的話很有見地,就讓士鞅返回晉國,並請求晉悼公恢復了他原來的職位。

秦景公諸侯和談

晉悼公死後,秦晉兩國都想結束戰爭,於是開始和談。為此,公元前549年,晉平公派韓起到秦國結盟,秦景公也派後子針到晉國結盟,但雙方存在分歧,僅同意罷兵休戰而未結盟。公元前547年,秦國再派後子針到晉國重新結盟。同年夏,楚國、秦國聯合攻打吳國,到達雩婁(今河南省商城縣東北),得知吳國早有防備後退兵。秦楚聯軍趁機攻打鄭國,擊敗鄭國軍隊,一直打到城麇。楚國俘虜了皇頡和印堇父,楚國押送皇頡回國,將印堇父交給秦軍。子太叔按照子產的吩咐,用禮品贖回了印堇父。
秦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召集諸侯舉行弭兵之盟,派使者通報秦國,但秦國沒有派使者參加會盟。
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同母弟弟後子針因為有人説壞話誣陷他,他害怕被殺,於是逃奔到晉國,逃走時帶着錙重車上千輛。晉平公説:“您這樣富有,為什麼還要逃亡呢?”後子針回答説:“秦君無道,我害怕被殺害,想等到他的繼承人繼位後再回去。”

秦景公去世

秦景公四十年(公元前537年),秦景公去世,葬於丘裏南,其子秦哀公繼位。同年,後子針回到秦國。

秦景公歷史評價

後子針(秦景公同母弟):“秦公無道。” [2] 

秦景公史籍記載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2] 

秦景公家族成員

祖父:秦共公嬴貑 [2] 
父親:秦桓公嬴榮 [2] 
弟弟:後子針(秦景公同母弟) [2] 
兒子:秦哀公嬴籍 [2] 

秦景公景公陵墓

秦景公陵墓簡介

締造了中華第一個統一帝國秦人,一直以來都格外引人注目。關於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王朝時代,秦人的祖先那時還是一個部落,遊牧於廣袤無垠的西北塞外邊陲
秦景公墓 秦景公墓
他們後來來到咸陽一帶,經過殘酷征戰,最終霸中原、滅六國、統一中華。從秦襄公算起,其間,經30多代統治者,歷時600餘年。自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後,考古工作者就開始尋找秦人東進的蹤跡,他們經過許多挫折終於在陝西鳳翔(秦早期都城雍城)發現了早期秦公陵園區。史書的殘篇,勾勒了一個秦人東進的大致路線,但具體走過什麼地方,一直缺乏考古實證。雍城的發現,給人們帶來不小的驚喜,畢竟,這裏曾留下了秦人250年的歲月。這個巨大墓葬,給了考古專家更多的希望。

秦景公秦公一號大墓

據史書記載,秦國包括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嬰,共有36代國君,其中19代建都雍城(今鳳翔),長達294年。位於雍水河西面的三畸原,當時稱作“北園”,距秦都雍城約6公里。這裏地勢坦蕩,林木葱鬱,地表距地下水位深度約80-100米,適宜營造大型墓葬,故被秦國統治者一眼選中,定為秦公陵園區。
現已探明,秦公陵園區南北寬3公里,東西長7公里,佔地面積達2萬多公頃,比河南安陽殷王陵區總面積大180倍。陵區四周有綿亙10多公里的大型護陵壕環繞。發現的43座大墓中,有18座“中”字形秦公大墓,3座“甲”字形大墓和若干中小陵墓,背西面東,呈雁翎形排列,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中”字形大墓中,最大的一座是已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其規模之大令人震驚,全長300米,其中墓室長60米,寬40米。深24.5米,總面積達5334平方米。比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國王陵大10倍,比湖南長沙西漢馬王堆一號大墓大20倍!從墓道的一端望去,這座大墓像一條幽深的峽谷,正如《詩經·黃鳥》説的:“臨某穴,惴惴其憷”,使人驚歎大墓的深邃,充分反映了當時秦國經濟的發達,國力的雄強和奴隸的勞役之苦。
歷經十年開掘,直到1986年,在墓室中部,主棺棺頂才露出土面陵區一號大墓呈現在人們眼前。
墓中發掘出了一塊銘文,上面記載了秦王族是黃帝之後。
秦公一號大墓雖遭嚴重盜擾,但仍出土了300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最重大的刻有290多個篆文石磬有“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的字樣。帝顓頊號高陽,是黃帝的孫子,這有力地證明了秦人為華夏族,與《史記》的記載是一致的。
此外,出土的3000餘件極為精美的金器、玉器、鐵器、石器和骨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從而否定了歷來認為的“秦國生產力落後”,“秦國奴隸制統治薄弱”等論點。對於我們重新認識秦國曆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秦景公發掘意義

秦景公石馨 秦景公石馨
構成主棺的東、西壁及棺底、蓋的所有南北向柏木,兩端均有榫頭伸出,在主棺南北兩側,湊成長方形的如同櫃子一般的形制。這便是黃腸題湊——周朝天子的喪葬規範。這一發現,證明了秦人不從周禮,大膽越制的氣魄。
由於盜擾,當考古人員打開棺蓋後,在其主棺內,只發現了一段股骨,除此之外,棺內空空如也。但是接下來的發現就有着突破性的意義。考古隊員清理出的另外一些石頭殘片,發現他們是石磬,一種古代樂器,而且,在石磬邊緣,竟然有銘文。
早先試圖在青銅器上尋找的銘文,意外地出現在了石磬上。銘文後來被小心拓印下來。專家破解的結果,認定銘文記載了一次宮廷宴樂活動,大墓的主人,是活動的召集者。銘文裏“共桓是嗣”幾個字,説明了他的身份。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共桓是嗣”就是説共公和桓公的繼承人,那麼按照這個推測的話,它的繼承人就是秦景公贏石。
躺在黃腸題湊內這個巨大棺木裏的墓主,身世終於被人們破解。景公是秦第14代統治者,秦始皇的第15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39年。
那時的秦國,已在雍城雄據百年,國力也日漸強大,從景公死後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黃腸題湊葬式,可見秦的雄心,已經超出關中一帶。
景公墓後來被稱為秦公一號大墓。至此,這個中國迄今發掘的最大古墓,身世終於大白天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