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嶺—淮河一線

鎖定
秦嶺淮河線(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Qinling-Huaihe Line,簡稱秦淮線)是中國地理區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地理分界線。在此線的北面和南面,自然條件、地理風貌、農業生產或是人民生活習俗,均有明顯不同。
部分地理意義:
1、氣温: 1月0℃等温線
2、日均温≥10℃積温4500℃等值線
3、氣候帶:暖温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
5、乾濕地區: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温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7、農業:旱地農業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8、作物: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9、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温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10、河流:
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11、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界
12、地形: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 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
13、區域:中國南方/華中地區和北方/華北地區的分界線
14、農作物一年兩至三熟 與 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的分界線。
南方:一年兩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15、中國水資源分佈的多水帶過渡帶的分界線
中文名
秦嶺—淮河線
外文名
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
概念提出
張相文
地理意義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提出時間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由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
《新撰地文學》(1908)中的記載 《新撰地文學》(1908)中的記載
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慄、柿、葡萄。”這就是張先生對中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 [1]  。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在張相文的文集《南園叢稿》之中,收錄了張相文在1924年發表的《佛學地理志》一文,已明確提到了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文章對中國進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國分成六大部。對這六部他是這樣寫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滿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稱禹域,亦曰漢土。……就自然形勢,分南北中三帶述之。北帶,即黃河流域。南憑北嶺、淮水……”説到淮河,他説:“唯淮水發源於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幹,而為南北之界線。”這裏已經明確説出淮河為南北之界線。説明張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嶺淮河來給中國分南北了。根據後面的描述而知張相文文中的北嶺就是今日之秦嶺(看來那時人們還沒有把那片山地通稱為秦嶺),為什麼稱之為北嶺,可能是為了與南方的南嶺相對。
在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學》一書,書中這條秦嶺—淮河這條線已經出現了。如書中説:“本國境內。因山川之形勢,政治之區劃,可定為本部、東北部、西北部、北部、西部、五大部。”對於本部。書中是這樣説的:“南北二嶺,橫絕域中,劃為三帶。黃河、揚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貫其間。北嶺淮河以北為北帶,為黃河流域……”這本教科書有一説明,説是這本書主要是參考張相文的地理教科書而作。
在1935年竺可楨的一篇論文《中國氣候概論》中,竺先生就明確説到秦嶺—淮河線的問題。但是他説的是有一個外國人克雷西(George Cressey)1934年寫了一本書《中國之地理基礎》。書中寫道:“中國本部山脈之中,最大者為崑崙東支,中國總名之曰秦嶺山脈,自西藏而東,幾及太平洋岸。此山脈分中國為兩大地理區域,氣候、農業與人類活動,均有顯著之差異。”當然,現在看來這種秦嶺—淮河線由外國人提出的説法是明顯錯誤的。竺可楨先生接着説:“凡曾經秦嶺山脈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脈南北二區域間之差異。推究其因,蓋以氣候顯然不同,遂使華北、華南植物之種類,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別。”
在翁文灝193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土壤與其相關之人生問題》,其中已明確提出秦嶺—淮河為中國之天然分界線。不過他是從土壤的角度説的。翁先生説,中國土壤天然可分為兩大類。秦嶺山脈及淮河以北大部分為鈣層土,其南幾乎全為淋餘土……古稱秦嶺為中國之大限,此觀於土壤分佈而亦然也。

秦嶺—淮河一線範圍劃分

秦嶺—淮河線從名字上看它的畫法似乎很簡單,沿秦嶺、淮河畫一條線即可。可是當你面對着一張大比例尺中國地圖時你會發現根本無從下手:秦嶺西起甘肅省白石山,秦嶺—淮河分南北,只是分了中國東部中國西部怎樣分南北部是很有意思的,西部的確可分兩大區域,但卻是南北顛倒,冷熱倒置。沿秦嶺再向西,大致有兩列東西走向的山脈與秦嶺相連:一列是祁連山接阿爾金山一路向西;另一列就是西起帕米爾高原,向東綿延2000 多公里的崑崙山及其餘脈。如果秦嶺向西分南北的話,這兩列山系可供考慮 [2] 
這裏説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確切地説,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方)與暖温帶季風氣候/區(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亞熱帶與暖温帶都是有定義、有標準的。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研究秦嶺多年,他主張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按照劉先生的説法,由於山地的海拔逐漸升高,氣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見不到了。南方到這裏就應該結束了,因此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應該與南坡800米等高線重合。
已故著名地理學家任美鍔先生卻主張把中國的南北分界線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秦嶺的北坡看,整個關中盆地是暖温帶,但是隨着山地的上升,氣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氣候已經不是暖温帶了,而是山地氣候,越高越冷了。其實任美鍔先生是把秦嶺看為出現在暖温帶的一個山系。
而另外一些地理學家如黃秉維等卻主張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理由是這樣可以保持山兩邊垂直自然帶的完整,正好可以兩相比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嶺找不到明確的脊線,這種分法,怎樣分還是一個未知數,也可能把一些高海拔山峯的最高點連起來,算作秦嶺的脊線吧。
中國南北分界帶分佈圖 中段 中國南北分界帶分佈圖 中段
在2008年出版的《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一書中,鄭度院士等人在對秦嶺南北的氣候、植被進行了詳盡地比較分析後,應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對秦嶺地區的自然環境進行分類。最終認為從綜合的角度看,中國暖温帶和亞熱帶在秦嶺地區的分界線應該標定在主脊。
中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説是北方暖温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3] 
然而,這個過渡和變化是通過相當寬的一個帶來完成的。在淮河兩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寬,並看不出氣候、農業、自然景觀等方面有什麼變化。實際上,由於淮河地區主要是平原地區,南北冷暖氣流暢通無阻,確實也不可能產生一條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線來。以“橘逾淮而北為枳”為例,由於中國東部地區冬季中南下冷空氣強,常常給柑橘帶來致命低温,因此現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長江兩岸,除了局部有利區域外,一般也沒有種植柑橘的經濟價值
中國南北分界帶分佈圖 西段 中國南北分界帶分佈圖 西段
中國南北分界帶的西段秦嶺,冬季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因而在嶺北為典型暖温帶情況下使嶺南成為典型亞熱帶(能生長同緯度淮河兩岸不能生長的柑橘等亞熱帶指標植物)。但是,秦嶺分界也並非一條線。因為秦嶺南坡約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亞熱帶,而秦嶺山脈兩坡千米等高線間的寬度,也就是分界帶的寬度也大約有90-110公里。而且,在歷史上南北分界帶是隨氣候變化而南北移動的。如果全球持續變暖,亞熱帶北界將來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黃河的中、下游地區。
2010年,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陳全功等人根據氣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綜合數據,逐點計算適宜度,製成了《基於GIS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佈圖》,將中國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分佈圖表明,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氣候、地理)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分界帶涉及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7個省的130個縣(市),最窄處約26.42公里,最寬處約195.41公里,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里
在中國南北分界帶上,順經度各段中點的連線,稱為南北分界線。此線的走向為,西起與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嶺餘脈(E104°15′、N32°18′),經四川省平武縣青川縣,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寧強縣略陽縣勉縣留壩縣城固縣洋縣佛坪縣寧陝縣鎮安縣
旬陽縣商南縣湖北省鄖西縣襄陽市、棗陽市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淅川縣內鄉縣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泌陽縣確山縣息縣駐馬店市汝南縣平輿縣新蔡縣安徽省臨泉縣阜陽市、利辛縣鳳台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里)、五河縣江蘇省泗洪縣洪澤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里)、漣水縣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等44個縣(市)蜿蜒而下,止於東海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里。

秦嶺—淮河一線地理意義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地理意義
領域
詳情
氣候方面
秦嶺—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秦嶺—淮河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是1月0℃等温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秦嶺—淮河是暖温帶和亞熱帶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北為暖温帶。
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温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南北方地區分界線。
中國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線。
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温帶落葉闊葉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説。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長,冬季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結冰。秦嶺—淮河還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
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土壤:秦嶺—淮河以南以紅壤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佔的比例較大。
農業方面
耕地類型
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糧食作物
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秦嶺—淮河以南以花生、桐油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油菜、大豆為主。
糖料作物
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作物熟制
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嶺—淮河一線秦嶺

在中國中部橫亙着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像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中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中國南方,秦嶺以北為中國北方。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廣義的秦嶺是橫亙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崑崙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餘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秦嶺—淮河一線淮河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252公里,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境內的桐柏山。值得一提的是,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的差異不如秦嶺南北的差異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提出主要是依據其地理分區的意義。《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説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將淮河看做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作為一個帶來理解,不宜侷限在某一具體的水系上,這也和淮河的實際流域有關。

秦嶺—淮河一線地理分界

分界線
1、氣温: 1月份0℃等温線
2、日均温≥10℃積温4500℃等值線
3、氣候帶:暖温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
5、乾濕地區: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
7、農業:旱地農業水田農業分界線
8、作物: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分界線
10、河流:
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11、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12、地形: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 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
13、區域:中國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14、中國華中和華北的分界
15、農作物一年兩至三熟 與 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的分界線。南方:一年兩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16、中國水資源分佈的多水帶過渡帶的分界線
秦嶺一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秦嶺一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分界線
詳情
氣候上的分界線
①秦嶺淮河線一線以北1月平均氣温在0℃以下,以南1月平均氣温在0℃以上
②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③以北温度帶屬暖温帶,以南温度帶屬亞熱帶
④以北屬半濕潤地區,以南屬濕潤地區
河流水文特徵上的分界線
嶺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秦嶺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土壤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黃壤)。 秦嶺淮河以南多貧瘠的紅壤。
自然植被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温帶落葉闊葉林; 秦嶺淮河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農業生產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耕作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 秦嶺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差異

名稱
秦嶺——淮河一線以北
秦嶺——淮河一線以南
主要地形
1月平均氣温
<0℃
>0℃
河流流量
河流分佈狀況
河網較稀疏
河網密佈
年平均降水量
400~800毫米
>800毫米
氣候類型
温差大,氣候乾燥,極端天氣多
温差小,氣候濕潤,極端天氣較少
植被類型
耕地類型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
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糖料作物
甘蔗
主要油料作物
花生、大豆
油菜、花生
傳統主食
麪食
米飯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
主要經濟林木
蘋果、柿子、棗
主要運輸方式
公路、鐵路
水路、公路、鐵路
傳統運輸工具
馬車
船隻
傳統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牆體磚厚
屋頂坡度大,牆體高
傳統運動項目
溜冰、滑雪、騎馬
游泳、賽龍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