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嶺細鱗鮭

鎖定
秦嶺細鱗鮭,又名細鱗魚、細鱗鮭、花魚、梅花魚、金板魚、閭花魚、五色魚、閭魚等,是魚綱、鮭形目、鮭科、細鱗鮭屬魚類。其體長一般為15釐米左右,最大的可達 45釐米;體形為紡錘形,稍側扁;頭鈍,頭背部寬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眼大,鰓孔大;背部暗褐色,體側至腹部漸呈白色,體背及兩側散佈有長橢圓形黑斑,斑緣為淡紅色環紋,沿背鰭基及脂鰭上圓黑斑。 [7] 
秦嶺細鱗鮭為中國所特有,僅分佈於中國秦嶺山區海拔900-2300米的山澗溪流中。多棲息於水流湍急、水質清澈、水底為礫石的河段,水温低於20度。秋末,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細鱗鮭是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成魚除攝食魚類外。也食被風吹落的陸生昆蟲。攝食時間多集中於早晚前後,陰天攝食活動頻繁,全天均可見到。細鱗鮭性成熟為3-5年,每年2-3月產卵,產卵場多在淺水砂石底處。產卵水温低於10度。 [8] 
秦嶺細鱗鮭是冰河時期的殘留物種,屬冷水性山麓魚類。秦嶺細鱗鮭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9] 
中文名
秦嶺細鱗鮭
拉丁學名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別    名
花魚
梅花魚
金板魚
閭花魚
五色魚 展開
別名
花魚
梅花魚
金板魚
閭花魚
五色魚
閭魚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鮭形目
鮭科
細鱗鮭屬
細鱗鮭
亞    種
秦嶺細鱗鮭 [2] 
命名者及年代
Li,1966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秦嶺細鱗鮭動物學史

秦嶺細鱗鮭最早由中國陝西潼關捕魚隊1961年冬在渭河口偶然得一尾,送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三門峽工作站鑑認,依其習性推斷應產於渭河上游山區。1962年春走訪周至縣陝西省土壤生物研究所,在其標本室又見2尾採自秦嶺北麓厚珍子鎮黑河的標本。繼又蒙同站康景貴同志於1962年8月16日至9月10日一起進秦嶺沿黑河調查,除得知此魚被厚珍子宋姓長輩於1940年左右挑兩桶小魚已引種到秦嶺南麓老佛坪(都督門)湑水繁衍外,又知漢江水系的湑水尚產有小條狀黑斑的“條魚”。經到老佛坪至核桃坪滑水與太白河匯合處,方知湑水產布氏哲羅鮭(“條魚”)及秦嶺細鱗鮭。遲至1966年方發表該亞種。 [2] 
秦嶺細鱗鮭的來歷與布氏哲羅鮭等相似,也是冰川期自北方向南遷來的。因後來變暖而大部分北返或死亡,僅少數由古黃海西大河溯逃殘留於渭河上游,潮白河、灤河及遼河東側太子河等上游。有些學者懷疑該亞種的有效性,其中尤以秦樹臻、王所安(1989)的論述最詳。但遺憾的是他們並未查看到黑龍江及更北方的標本,除提供圖們江及鴨綠江的標本近似秦嶺等標本外,並未提出充足根據。因為亞種之間是允許有少數重疊的,冰川期至今可以形成亞種。Kottelat(2006),認為秦嶺細鱗鮭可被視為細鱗鮭屬的一個有效種。故該亞種能否成立,或是否應視為獨立的種,仍待詳細研究。 [2] 

秦嶺細鱗鮭形態特徵

背鰭Ⅲ~Ⅳ-10~11;臀鰭Ⅲ-9;胸鰭Ⅰ-15~16;腹鰭Ⅰ-9;尾鰭Ⅴ~Ⅶ-16~17-Ⅴ~Ⅶ。沿側線鱗115~127
8;鰓粑外行19~23,內行13。 [2] 
秦嶺細鱗鮭
秦嶺細鱗鮭體長165~275毫米。體長紡錘形,稍側扁。體長為體高3.9~4.9倍,為頭長3.7~4.6倍,為前背長2.0~2.2倍,為後背長2.4~2.7倍。頭鈍;頭長為吻長3.1~4.8倍,為眼徑3.7~4.9倍,為眼間隔寬3.2~3.7倍,為上頜長2.1~2.4倍,為尾柄長1.6~2.5倍。吻不突出或微突出。眼位側上方和頭前半部。眼間隔中央微凸。2個鼻孔很近,約位於吻中部。口前位而稍低。下頜較上頜略短。上頜骨寬長外露,後端達眼中央下方。兩頜、犁骨與齶骨各有小尖牙1行;犁骨與齶骨牙行連成馬蹄形。舌厚,遊離,有尖牙2縱行,每行牙5個,牙行間縱凹溝狀。鰓孔大,側位,下端達眼中央下方。鰓蓋膜分離,不連鰓峽。有假鰓。鰓耙外行長扁形,最長較眼半徑略短;內行小塊狀。肛門鄰臀鰭前緣。椎骨34~35-24個。胃發達,白色彎管狀。腸長約等於體長2/3。幽門盲囊65~75個。長大,圓錐形,壁薄,後端尖且伸過肛門。腹膜色很淡。體被橢圓形小鱗,頭無鱗。側線側中位。 [2] 
秦嶺細鱗鮭背鰭短,上緣微凹;第1分支鰭條最長,頭長為其長的1.4~1.8倍。脂背鰭位於臀鰭上方。臀鰭亦短;頭長為第1分支鰭條長的1.2~1.7倍。胸鰭側位,很低,尖刀狀;頭長為第3~4鰭條長的1.3~1.6倍。腹鰭始於背鰭基中部下方;頭長為第1分支鰭條長的1.4~2.1倍,遠不達肛門;鰭基有一長腋鱗。尾鰭叉狀。 [2] 
秦嶺細鱗鮭背側暗綠褐色;兩側淡絳紅色,微紫,到腹側漸呈白色;背面及兩側有橢圓形黑斑,斑緣白色環紋狀;最大斑直徑約等於或稍大於眼半徑;前背部斑很少,沿背鰭基及脂背鰭上各有4~5個黑斑。前背鰭與尾鰭灰黃色。 [2] 
秦嶺細鱗鮭 秦嶺細鱗鮭

秦嶺細鱗鮭近種區別


秦嶺細鱗鮭
體量
體長165~275毫米
/
特徵
體形為紡錘形,稍側扁;頭鈍,頭背部寬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眼大,鰓孔大;背部暗褐色,體側至腹部漸呈白色,體背及兩側散佈有長橢圓形黑斑,斑緣為淡紅色環紋,沿背鰭基及脂鰭上圓黑斑
身體呈紡錘形,稍扁,有脂鰭;頭稍尖,吻鈍;除頭部外,體被細小的圓形鱗片。體背部深褐色,體側褐色、黃褐色或紅褐色,腹部銀白色;體兩側有較大的暗色垂直斑塊,並具有許多分散的黑色小斑點,背鰭和脂鰭上也有黑色斑點
圖片
秦嶺細鱗鮭 秦嶺細鱗鮭
細鱗鮭 細鱗鮭

秦嶺細鱗鮭生活習性

秦嶺細鱗鮭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殘留種,屬冷水性山麓魚類。生活於秦嶺地區海拔900-2300米的山澗溪流中。秋末,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除洪水期,很少在平原幹流中見到。對酸鹼度(pH)適應範圍為5.75-7.8,致死上、下限為8.5及4.3。 [1]  [2] 
秦嶺細鱗鮭屬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成魚除攝食魚類外,也食被風吹落的陸生昆蟲。攝食時間多集中於早晚前後,陰天攝食活動頻繁,全天均可見到。 [1] 

秦嶺細鱗鮭分佈範圍

秦嶺細鱗鮭分佈於中國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 [1] 

秦嶺細鱗鮭繁殖方式

性成熟個體於2-3月產卵,最大卵徑1.5毫米,一般為1-1.3毫米。兩尾體長176.5毫米及190毫米的雌魚,懷卵量分別為740粒及800粒,精巢乳白色。據調查,2-3月在淺水多沙石處產卵。卵沉性,一次排完。 [1]  [2] 

秦嶺細鱗鮭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1988年列入《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3] 
瀕危原因: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秦嶺山區的秦嶺細鱗鮭等野生魚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面臨的形勢令人憂慮。一方面,隨着全球性氣候變暖及亂墾亂伐、亂挖濫採使草地、森林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水資源鋭減,境內許多溪流和山泉乾涸,河流水量減少,秦嶺細鱗鮭等魚類產卵場所受到破壞,自然繁殖受到影響,生存數量明顯減少;另一方面,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狂捕濫炸,資源利用過度,部分農民用電捕魚器進行搜索式捕魚,加上外地商人高價收購,嚴重破壞了秦嶺細鱗鮭等野生魚類資源,種羣數量日趨縮小,生殖親體出現退化趨勢,朝小型化、低齡化方向發展。加之對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投入嚴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後,執法力量薄弱,野生魚類資源已到了瀕臨枯竭的邊緣。 [4] 
保護措施:為保護秦嶺細鱗鮭的野生資源,21世紀初中國相繼建立了陝西隴縣國家級秦嶺細鱗鮭自然保護區、甘肅漳縣國家級秦嶺細鱗鮭自然保護區等,對秦嶺細鱗鮭的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 [1]  為保護秦嶺細鱗鮭種質資源,恢復種羣數量,中國張家川馬鹿秦嶺細鱗鮭馴養繁殖場自2013年開始進行人工馴養繁殖以及魚苗培育工作,積累了人工養殖技術經驗,研究了秦嶺細鱗鮭人工養殖的關鍵技術。 [5] 

秦嶺細鱗鮭主要價值

秦嶺細鱗鮭在學術上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6] 
參考資料
  • 1.    王幼槐,鄧思明,朱文斌.水中的保護動物大探秘 中國的珍稀保護魚類.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01:54-56
  • 2.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12:64-66
  • 3.    秦嶺細鱗鮭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10-19]
  • 4.    楊石珊.創新年代叢書 人文洋州.北京:現代出版社,2010.03:171
  • 5.    張崇信. 秦嶺細鱗鮭人工養殖技術[J]. 科學養魚, 2019, (2):39-40.
  • 6.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中國西北地區珍稀瀕危動物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01:352
  • 7.    楊石珊著,創新年代叢書,人文洋州,現代出版社,2010.03,第171頁
  • 8.    楊石珊著,創新年代叢書,人文洋州,現代出版社,2010.03,第171頁
  • 9.    楊石珊著,創新年代叢書,人文洋州,現代出版社,2010.03,第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