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

鎖定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衞;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
2023年3月12日,入圍2022年陝西六大考古新發現 [7] 
中文名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
館藏地點
西安臨潼
所屬年代
秦朝時期
出土地點
西安臨潼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基本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衞;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着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着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詳細介紹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佈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在陵園裏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佈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着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發掘情況

文物圖片 文物圖片 [1]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在1978年到1984年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隊對一號坑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並對部分陶俑進行了修復和復位。1985年,考古隊對一號坑展開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技術設備不完善,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第二次發掘只進行了一年就停止了。2009年這次考古工作是秦俑博物館第一次獨立對一號坑發掘。
文物圖片 文物圖片 [1]
2021年考古工作者對這座墓葬的北墓道和兩個陪葬坑進行了發掘,並對部分出土文物進行了修復,“一號墓葬”的陪葬坑有3個。其中南邊的一個陪葬坑此前已經完成發掘,北邊兩個陪葬坑位於北墓道的東側,均有盜洞,其中一個陪葬坑內堆積着大量陶片,另一個陪葬坑裏發現了蓋弓帽等物。 [1] 
文物圖片 文物圖片 [1]
2022年,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第三次發掘有一些重要發現、新認識。 [2] 
文物圖片 文物圖片 [1]
2023年1月12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發佈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共清理陶俑220餘件,陶馬16匹;戰車4乘、鼓2處、鼓槌1處、漆盾1處、籠箙3處;兵器柲多處、弓弩箭箙多處;發現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共計近千餘件(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申茂盛表示,此次考古發掘顯示,俑坑甬道被人挖開過,推測有人利用甬道進入俑坑。 [3-4] 
2023年2月,陝西省文物局發佈了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等多項重要考古成果。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約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餘件,陶馬16匹;以及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秦陵兵馬俑一號坑新出土文物千餘件,初步搞清了軍陣的排列規律,秦兵馬俑的製作程序已明晰。俑的雙臂單獨製作,在陶俑軀幹完全製作好並且二次覆細泥、細部雕飾完成後才粘接雙臂。截至目前秦陵博物院新修復兵馬俑140多件。 [5]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兵馬俑坑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兵馬俑坑
發掘表明,俑坑的木質結構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構成的框架式結構,較其他陪葬坑由墊木—地板—立柱—廂板木—棚板木構成的廂槨式顯得技術原始,據此認為兵馬俑陪葬坑應是陵園中修建較早的一組陪葬坑。 [6] 
2023年3月,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公佈多項考古成果,發掘共清理出陶俑220餘件,陶馬16匹、戰車4乘、鼓2處、鼓槌1處、漆盾1處、籠箙3處,發現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共計千餘件組。 [8]  通過本次考古發掘進一步發現秦俑一號坑軍陣的部分排布規律。 [9]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史籍記載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裏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着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裏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着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裏用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着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
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
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衞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衞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衞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衞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藝術價值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啓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蹟”的讚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