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劍

(青銅劍)

鎖定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着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釐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釐米)。
中文名
秦劍
別    名
青銅劍
長    度
均在81~94.8釐米
出土地點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
特    點
柳葉狀劍身

秦劍秦劍科技

199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考古學家用遊標 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 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 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 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秦劍秦劍發展

秦劍 秦劍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釐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釐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釐米,最長達75、76釐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釐米,最長者將近95釐米。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釐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峯,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秦劍的表面含錫量高達30%,內部卻保持着20%左右的含錫量。現代錫青銅含量為3%-14%,讓秦劍的硬度領先世界,硬度相當於中碳鋼,韌性相當於一塊現代技術製造的玻璃
秦陵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曾説:我們把秦陵劍先後分送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上海冶煉廠等單位,進行激光顯微光譜、電子探針、X光熒光檢測和化學定量分析,發現劍表面有一層密密的鉻鹽氧化屏,厚約十微米,相當於一張報紙厚度的十分之一,含鉻量為0.6%至2%。正是有了這層灰色的含鉻保護層,起到了強有力的抗銹耐蝕的作用。這比吳、越王劍表面採用硫化處理的防腐性能又提高了一步。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鋭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釐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