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元邦

鎖定
秦元邦(1899-1991),又名秦秋賢,梅縣城北塔下村人。1918年在梅縣東山中學讀書,1926年初參加國民黨,是年秋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留學日本。1933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1934年回國後曾任翁源縣縣長,中山大學、東吳大學、勷勤商學院教授,廣州文化大學校長。1948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一屆中央委員。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省體委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兼文教辦公室主任,民革第二至六屆中央委員、廣東省委副主任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1992年2月在廣州逝世。 [1] 
中文名
秦元邦
別    名
秦秋賢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廣東梅縣
出生日期
1899年1月
逝世日期
1991年2月
畢業院校
日本早稻田大學

秦元邦人物生平

秦元邦,又名秦秋賢,廣東梅縣人,1899年1月出生於梅縣塔下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在青年時代,秦元邦思想進步,致力於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1918年在梅縣東山中學讀書,與葉劍英元帥是校友。1924年至1926年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1926年初參加國民黨,是年秋又參加中國共產黨,曾被派任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的國民黨南京市青年部長及工人部長。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時,秦元邦回廣州參加北伐軍誓師典禮,在國民革命軍第10師第29團政治指導員。北伐後回到梅縣搞黨的地下工作,為籌劃恢復東山中學的中共黨組織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鬥爭。1927年8月,他參加南昌起義。
1931年9月18日,秦元邦先生和女作家謝冰瑩等從上海登上“皇后號”郵輪啓程前往日本神户求學。當他們在郵輪上得知發生了“九一八”事變,義憤填膺。到達日本後,秦元邦、張友漁等人發起成立“中華學生留日同學會”,領導留日學生進行抗日救亡運動。同學會的宣言、文件、標語、口號等都是由他負責起草。不久,他和許多留日學生在神田中學基督教青年會舉行“九一八事變死難同胞追悼會”,並在會上憤怒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發誓要為死難同胞報仇雪恨。
1934年秦元邦從日本回國後,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出版進步刊物,支持學生運動,參加抗日戰爭。他先後任上海僑光中學教導主任、浙江農業人才養成所教導主任。1936年春,他任南京鐵道部調查室總幹事。1936年底任廣州《羣聲報》總編輯。1938年至1939年冬任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上校政治教官,其教學方法基本上是仿照中共陝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結業後的學生被分配到各軍、師、團、連工作,參加抗日鬥爭。1940年底至1943年,他任中山大學、東吳大學教授,勷勤商學院政治經濟系主任、教授,廣州文化大學教授、校長。
抗戰勝利後,秦元邦先生積極參加進步組織,反對國民黨“一黨獨大”。1945年12月他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46年任廣州《人民報》總編輯。1946年3月間,協助蔡廷鍇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成立,推選李濟深為主席,秦元邦等10人為常務理事,並發表《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成立宣言》,宣佈“民促”忠誠於孫中山的革命三民主義。
秦元邦(後排左二)與蔡廷鍇(前排左三)等人合影 秦元邦(後排左二)與蔡廷鍇(前排左三)等人合影 [4]
1948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時,秦元邦當選為第一屆中央委員。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1952年)、省體委主任(1959年)、省政府副秘書長兼文教辦公室主任、民革第二至第六屆中央委員、廣東省委副主任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
1992年2月,秦元邦在廣州逝世。 [1-3] 

秦元邦主要作品

著有《原始社會之土地形態的研究》、《經濟研究》、《長行廬詩詞選》等。
秦元邦書法作品 秦元邦書法作品 [5]
秦元邦書法作品 秦元邦書法作品 [6]
參考資料
  • 1.    秦元邦  .梅州市政協[引用日期2021-07-21]
  • 2.    王鵬.記秦元邦先生二三事:團結報(北京),2009-06-06
  • 3.    張玉春, 範立舟, 陸勇強, 陳文源, 鄭可敏.百年暨南人物誌: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306
  • 4.    外交子弟 | 失落的對外交流印記(四)-安慶新聞網  .安慶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2-23]
  • 5.    楊小村編.楊應彬珍藏:嶺南美術出版社,2015:206
  • 6.    劉春傑主編.東北烈士紀念館館藏藝術珍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