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鎖定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是唐代詩人孟浩然(一作崔國輔詩) [1]  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訴説自己隱居的願望和無力隱居的苦衷;頷聯寫自己北上求仕的違背心願的羨慕跳出塵世的遠上人;頸聯寫困居長安的境況,雄心壯志逐年衰減;尾聯描寫黃昏、秋風、鳴蟬,一派蕭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鬱心情。全詩反映了作者當時困苦的境地和對仕途的失望,寄贈是表,抒發不遇之感是實。這首詩直抒胸臆,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感情真摯自然。
作品名稱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作品別名
秦中寄遠上人
作    者
孟浩然/崔國輔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作品原文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2]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註釋譯文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詞句註釋

⑴秦中:此指長安。遠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是法號。事蹟未詳。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⑶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後指歸隱後所住的田園。資:錢財。
⑷“北土”句:謂説不願留京從仕。北土,指秦中。
⑸東林:指廬山東林寺,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的禪舍。這裏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⑹“黃金”句:《戰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這裏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⑺日夕:傍晚。
⑻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益:增加。 [3-4]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白話譯文

韻譯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於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願,心向東林把我師懷念。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裏吹來蕭瑟涼風,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5] 
散譯
我常常想要歸卧丘山,苦於沒有資財把庭院經營。滯留西秦不是我的夙願,我向往那高僧所在的東林。囊中黃金已在羈旅中用盡,壯志一年年漸漸地消沉。傍晚時分,涼風吹來,又聽見秋蟬哀鳴,我的心情越發悲傷起來。 [4]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科舉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後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友人遠上人,抒發悲懷。 [6]  [7-8]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作品鑑賞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文學賞析

此詩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詩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開頭寫自己之所欲,但苦於“無資”,想從仕,又非所願,於是記懷“東林”“我師”。壯志不能實現,自然就衰頹,於是對涼風、聞蟬聲,就要“益悲”了。這種不加潤色的白描手法,抒發了內心悲苦,讀來覺得明朗直爽,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願”,是從反面寫“不欲”。“北土”,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裏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願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師”是虛寫,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師”的尊敬與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並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土”以對“東林”,用“非吾願”以對“懷我師”,對偶相當工穩。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黃金燃桂盡”,表現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籲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在於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願”,思“東林”於是“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涼風、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並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2]  [6]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名家評價

宋·劉辰翁:非不經思,只是吐出。(碧琳琅館館重刊本《孟浩然詩集》引)
明·李夢陽:“黃金燃桂盡”,終傷氣。結句好。(碧琳琅館重刊本《孟浩然詩集》引) [4]  [8]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作者存疑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9]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崔國輔

崔國輔,唐代詩人。吳郡(今蘇州)人,一説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籍青州益都縣(今山東青州市),出身“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清河青州房,是秦川令崔信明之孫。
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天寶十一載(752),因受王鉷案牽連被貶為竟陵司馬。與陸鴻漸交往,品茶評水,一時傳為佳話。事蹟散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一五、《唐才子傳》卷二。國輔詩以五絕著稱,深得南朝樂府民歌遺意。殷璠《河嶽英靈集》雲:“國輔詩婉孌清楚,深宜諷味。樂府數章,古人不及也。”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1634
  • 2.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2-83
  • 3.    鄧安生.孟浩然詩選譯:巴蜀書社,1990:137-138
  • 4.    江龍.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404-405
  • 5.    李淼.唐詩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61-262
  • 6.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唐詩三百首詳析: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201
  • 7.    夏於全.唐詩宋詞(第二卷):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35
  • 8.    餘恕誠.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
  • 9.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