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秘魯共和國

鎖定
秘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eru),“秘魯”在美洲原住民語言中是“玉米之倉”的意思。面積為1285216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西部,北與厄瓜多爾哥倫比亞接壤,東同巴西玻利維亞毗連,南與智利交界,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2254公里。人口2550萬(1999年2月)。其中印第安人佔41%,印歐混血種人佔36%,白人佔19%,其他種族佔4%。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美洲原住民語言。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1] 
中文名
秘魯共和國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Peru
簡    稱
秘魯
所屬洲
南美洲
首    都
利馬
主要城市
塔克納、阿利卡、庫斯科
國慶日
7月28日
國    歌
國家進行曲
國家代碼
PER
官方語言
西班牙語
貨    幣
新索爾
時    區
UTC-5
政治體制
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佩德羅·卡斯蒂略(總統)
人口數量
3140 萬(2015年)
主要民族
印第安人佔41%,印歐混血種人佔36%,白人佔19%,其他種族佔4%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土面積
1285216 km²

秘魯共和國國名:

秘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eru),“秘魯”在印第安語中是“玉米之倉”的意思。

秘魯共和國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兩側為紅色,白色長方形中間有國徽圖案。白色象徵自由、民主、和平與幸福;紅色象徵人民在獨立戰爭中取得的勝利,也表示人民對烈士的懷念。

秘魯共和國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隻南美駱馬,為該國國獸,代表國家的動物資源,也是秘魯民族的象徵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雞納樹,代表該國的植物資源;下半部為一隻象徵豐饒的羊角,代表該國的自然資源和礦藏。盾徽上端為一個綠枝葉環;兩側各有兩面秘魯國旗。

秘魯共和國國花:

向日葵

秘魯共和國國樹:

金雞納樹

秘魯共和國國獸:

駱馬

秘魯共和國獨立日:

7月28日(1821年)

秘魯共和國國慶日:

7月28日(1821年)

秘魯共和國自然地理:

面積為1285216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西部,北與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接壤,東同巴西和玻利維亞毗連,南與智利交界,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2254公里。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山地佔全國面積的1/3。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乾旱地帶,有斷續分佈的平原;中部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亞馬孫河發源地;東部為亞馬孫林區。科羅普納峯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為秘魯最高點。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和普圖馬約河。

秘魯共和國人口:

2550萬(1999年2月)。其中印第安人佔41%,印歐混血種人佔36%,白人佔19%,其他種族佔4%。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秘魯共和國首都:

利馬(lima)。

秘魯共和國簡史:

古代境內居住着印第安人。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以庫斯科城為首府,在高原地區建立了“印加帝國”。1531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35年建立利馬城,1544年成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1821年7月28日宣佈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1835年玻利維亞和秘魯合併,稱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邦聯瓦解。1854年廢除奴隸制。1879─1883年,秘魯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爭奪硝石產地的“太平洋戰爭”。秘魯戰敗後,智利奪取了世界最大的硝石產地塔拉帕卡省,並控制了秘魯的塔克納、阿利卡兩省。1929年雙方經過和平談判,秘魯收回塔克納省。1933年與哥倫比亞發生邊界戰爭,秘戰敗。1948年10月奧德利亞發動軍事政變上台。1963年6月人民行動黨貝朗德·特里當選總統。1968年10月3日貝拉斯科陸軍中將發動政變後出任總統。1975年8月29日莫拉萊斯將軍接管政權,1977年宣佈“還政於民”。

秘魯共和國政治:

現行憲法於1993年12月21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統可連任一屆,隔屆可再當選;增設第一、二副總統、國會兩院改為一院制;對恐怖分子可處極刑等。

秘魯共和國外交:

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贊成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在聯合國範圍內加強國際合作。反對用武力解決國際爭端,強調自決和不干涉內政原則。1971年11月2日,秘魯與中國建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