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諢

鎖定
科諢,漢語詞語,拼音是kē hùn,意思是插科打諢。 [1] 
中文名
科諢
又    稱
插科打諢
性    質
戲曲術語
出    處
《曲律·論科諢》

目錄

科諢解釋

戲曲演出中角色的滑稽動作和道白。插科打諢”的略稱。戲曲裏使觀眾發笑的穿插。
戲曲術語,又稱插科打諢。“科”是指滑稽動作(與一般劇本中代表舞台指示的“科”的意義不同),“諢”是指滑稽語言。它來自以滑稽、戲謔為主的宋雜劇,但在戲曲中只作喜劇性的穿插。明中葉以後,評論家注意到科諢的作用,提出劇作者要重視科諢的安排。明王驥德在《曲律·論科諢》中提出科諢要作得極巧,又要下得恰好。清李漁在《閒情偶寄·詞曲部·論科諢》中認為科諢應“戒淫褻”、“忌俗惡”,要運用得自然。同時,他還認為科諢不應僅侷限於淨醜兩行,“生、旦有生、旦之科諢,外、末有外、末之科諢。”這裏提出了科諢的性格化問題。

科諢出處

元·柯丹丘《荊釵記·覓真》:“[淨]我在戲房中聽得。[末]這科諢休要提,且與東人相見施禮。”
清·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有等奸胎,慣弄喬才,巧妝成科諢難猜。”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二回:“且知賈母喜熱鬧,更喜謔笑科諢。”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一路説來,都是正事,忽然説這麼一句收梢,倒像唱戲的好好一齣戲,卻藉着科諢下場,格外見精神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