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裏猛鸌

鎖定
科裏猛鸌(學名:Calonectris borealis):是鸌形目、鸌科、猛鸌屬的鳥類,雄性略大於雌性。體長45-48釐米,翼展100-125釐米,體重700-800克。上體呈棕灰色,大部分羽毛飾有淺棕色。腹面呈白色或略帶灰色。翅膀深褐色,帶有棕色邊緣,在翼後緣最為突出。尾巴呈深褐色,前部的尾覆羽呈白色。喙呈鈎狀,上部淡黃色,尖端附近有黑色斑塊。腿和腳淺肉色。
該物種分為繁殖區和頻繁覓食旅行地、快速長距離遷徙和明確越冬地內的小規模運動。 4月繁殖於近海島嶼,繁殖對佔據懸崖、洞穴和巨石場。食物以魷魚為主,主要在海水錶面捕獲。它們也經常被拖網漁船吸引來以人們拋棄的魚類內臟為食。該物種主要分佈在亞速爾羣島和馬德拉羣島(佔全球數量的85%以上,加上葡萄牙大陸以外的貝倫加斯羣島)、葡萄牙和西班牙加那利羣島(佔全球數量的約 15%)繁殖。絕大多數種羣在大西洋度過非繁殖季節。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科裏猛鸌
拉丁學名
Calonectris boreal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鸌形目
鸌科
猛鸌屬
科裏猛鸌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Cory, 188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外文名
Cory's Shearwater

科裏猛鸌動物學史

猛鸌指名亞種(Calonectris diomedea diomedea)和猛鸌科里亞種(Calonectris diomede borealis)在1993年前被認為是同一個物種。它們形成了複合學名猛鸌(Calonectris diomedea)。基於缺乏雜交和線粒體DNA、形態和發聲的差異,該複合體被分成兩個獨立的物種。英文名稱“Cory's Shearwater”被轉移到“Calonectris borealis”,中文名稱“科裏猛鸌”;而以前的指名亞種變成了“Scopoli's Shearwater”(Calonectris diomedea),中文名稱定為猛鸌。 [2] 
科裏猛鸌

科裏猛鸌形態特徵

科裏猛鸌體長44-49釐米,翼展117-135釐米,體重544-738克。成鳥有灰褐色的上體,包括冠、頸、後頸、背部、體羽和肩胛,其中的羽毛圖案變成鱗片狀,如臀部和上尾覆羽。由最後的上尾覆羽形成的白色新月形。上翅呈深褐色。初級覆羽和飛羽顏色較深,而第三和最下部的肩胛顏色較深,在上部形成一個模糊的M或W形。上尾多為黑褐色。在白色的下體部分,下翅顯示出黑色的後緣,而一些黑點和斑點在肩胛區域形成較弱的前緣。白色延伸到外原色的下側,該物種有深色三角形翼尖。在灰褐色的頭上,臉頰呈棕灰色,與白色的下頦和喉嚨融為一體。頸側和胸側呈灰色。其餘的下體是白色的,大腿上有水洗褐色。 [1] 
鳥喙呈橄欖黃色,尖端較暗且顏色較深。虹膜深褐色。腿和蹼足呈淡粉色至灰粉色,外腳趾和部分蹼呈深灰色。 [1] 
雄性和雌性有相似的羽毛,亞成鳥類似於成體。 [1] 

科裏猛鸌分佈範圍

留鳥: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巴哈馬、貝寧、百慕大、巴西、佛得角、喀麥隆、加拿大、剛果(金)、剛果(布)、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法國、法屬圭亞那、加蓬、岡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毛里塔尼亞、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利亞、葡萄牙(馬德拉、亞速爾羣島)、葡萄牙、聖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羣島)、多哥、美國、烏拉圭和西撒哈拉。
遊蕩(非繁殖地):巴拿馬。
遊蕩 (季節性不確定):哥斯達黎加。
遊蕩:瓜德羅普島、新西蘭和委內瑞拉。
存在不確定和來源不確定:巴巴多斯、比利時、古巴、丹麥、多米尼克、法羅羣島、德國、愛爾蘭、馬提尼克島、蒙特塞拉特、荷蘭、挪威、阿曼、波蘭、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爾維亞、蘇里南、瑞典、瑞士、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 [2] 
科裏猛鸌分佈圖 科裏猛鸌分佈圖 [2]

科裏猛鸌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無危(LC)。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