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胡特克彗星

鎖定
科胡特克彗星(Kohoutek)。1975年11月5日歐洲南方天文台的Richard M. West報告發現了一顆彗星(臨時編號1975n),這是在9月24日1米施密特望遠鏡曝光60分鐘的底片上發現的,亮度14-15等,有10角秒彗尾。
中文名
科胡特克彗星
外文名
Kohoutek
發現者
科胡特克
發現日期
1973年3月7日
週期長
達55萬8千年
其他名稱
1973 XII,1973f
又    名
科霍泰克彗星

科胡特克彗星簡介

反查以前的底片,又在8月10-13日的四張底片上發現了它的蹤影(16-17等)(參見IAUC No2860)。這是繼1965年池谷-關大彗星後又一顆明亮的大彗星,其最大亮度曾達到了-2或-3等(2月下旬,參見IAUC No2917、2919、2924、2927等),它那伸展的大扇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它在1976年3月黎明的東方展現時,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國內一些不瞭解內情的人還寫
科胡特克彗星 科胡特克彗星
信或打電報向紫金山天文台諮詢。
後期計算表明:它的軌道接近拋物線週期長達55萬8千年。
科胡特克彗星(C/1973 E1)是由捷克天文學家科胡特克於1973年3月7日發現的。它在1973年12月26日通過近日點。科胡特克彗星在被發現之後,被科學家認為將會是世紀大彗星,因為科學家認為它是一個奧爾特雲天體,推斷它是第一次接近太陽。
但是後來彗星並不如預期中的明亮,經過仔細研究後,天文學家才發現科胡特克彗星只是一個古柏帶天體,所以無法達到預期中的亮度。科胡特克彗星的軌道為雙曲線,1973年的迴歸將會是唯一的一次進入內太陽系。
科胡特克彗星的出現曾轟動一時,它是1973年3月7日晚上由德國漢堡天文台的盧博斯·科胡特克用照相方法在長蛇座發現的,當時亮度是16等,離地球約7億5千萬公里,是1973年發現的第六顆彗星,命名為科胡特克。經計算,它的軌道接近拋物線,週期為75000年,和地球軌道面成140傾角。它在1973年的12月每天黎明前出現南方靠地平的天空,但肉眼不能看到。到12月28日,它以每秒110公里的速度飛向近日點,這時離太陽2100萬公里,離地球1億6千萬公里。過近日點後,視位置接近太陽,因陽光太強,暫時觀測不到。1974年元旦以後,它繞到了太陽的另一側。1月25日位於寶瓶座、離太陽約400.應最亮,但肉眼依然不能見到。這顆彗星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遠離了太陽.它也可能受大行星的攝動而一去不復返,即使是它能再回來,也要等到75000年以後了。

科胡特克彗星奇特現象

但這次對它的觀測.發現了它有一些奇特的現象.下面舉出其中的幾點。

科胡特克彗星亮度反常

這顆彗星發現後,天文學家對它的軌道計算得十分精確,但對亮度的計算則與事實不符。當這顆彗星被發現時,離太陽較遠,亮度為16等,以後愈接近太陽,亮度愈增加,這是按照經驗公式計算的。當然,經驗公式對一般彗星基本上是符合的.也可能對一些特殊彗星不適用。這顆彗星過近日點時,離太陽只有15角分,太近了,無論如何是看不到的。過近日點後,到了寶瓶座的位置,離太陽400.是觀測的大好時機,按經驗公式計算,它的亮度要超過金星。這消息曾轟動一時,因為亮彗星太少了。有史以來,亮度超過金星的只有16顆好奇心令人歡欣鼓舞,再加上報刊上一些誇大其詞的描寫,真是熱鬧非凡。一些國家的航空公司準備了供觀測的飛機,機票事先已銷售一空,但到時根本用肉眼看不到,令人大失所望。為什麼不亮呢?經事後分析,科胡特克彗星的彗核中含有冰顆粒的成分,彗核接受太陽的輻射熱,使冰顆粒從彗核中溢出,但速度較低,隨即包圍在彗核附近,形成“冰粒暈”、或稱之為“假核”,其半徑的數量級為千公里。冰顆粒反射太陽光的能力是很強的,所以彗星離太陽還很遠的時候就被看到了。如果根據這時的亮度,再利用經驗公式計算它在近日點附近的亮度,就難於符合實際。科胡特克彗星的亮度反常用冰粒暈的説法解釋是否正確,很難説,因為對它還有別的説法,這裏就不介紹了。順便提一下,亮度反常不只科胡特克一個。如1953年有一顆彗星,經計算,它在近日點的前後會非常明亮,而實際上它反而逐漸變暗,還沒有運行到近日點就再也看不到了,這又是一類的反常,各有各的特性吧。

科胡特克彗星逆彗尾的特異

曾對科胡特克彗星做過紅外輻射的觀測,發現了彗尾的一點特異。在天文觀測中利用紅外技術時間還不長,至今也只有30多年,所觀測的彗星數目大概不超過10顆,但從中也得到一些共同的特性。(l)在光譜的紅外區,有輻射能量最大值的峯,這一特性隨着彗星遠離太陽而變弱,它是屬於太陽光散射的。(2)光譜紅外區還有一個很寬的峯,它是屬於彗發中塵埃的熱輻射,這一特徵也隨彗星遠離太陽而變弱,同時這一譜峯有長波位移.表明發出熱輻射的塵埃在變冷。(3)在波長10微米和18微米左右有金屬硅酸鹽的發射特徵。對科胡特克彗星的紅外觀測,上面説的三種特徵,它都具備。另外,紅外觀測還發現它的彗發和彗尾中有10微米的硅酸鹽,而在逆彗尾中卻沒有,這是很奇特的。説明逆彗尾中的塵埃顆粒比彗發中的尖埃顆粒要大。

科胡特克彗星徑基出沒異常

1973年12月1日,有一個射電天文台對科胡特克彗星進行了射電觀測,在3毫米波段接收到甲基氰(CH3CN)分子發出的射電,隨後,另一個天文台又在18釐米波段接收到了經基(OH)發出的射電。這兩次是利用射電手段研究彗星以來第一批接收到的彗星射電。在此以前,只在兩個星系核心觀測到過這種分子的射電,而這次在彗星上也發現了,很有意義。因為彗星上存在多種“基”分子、經基(OH)只是其中之一這些“基”在地球上是不穩定的,而在彗星上則是穩定的,同樣在星系中它們也存在,這就説明了在彗星上帶有更多的太陽系原始時期的信息,為研究太陽系的演化提供線索。胡特克的經基(OH)是過近日點前觀測到的,但過了近日點以後,經基觀測不到了,如果是觀測技術原因,倒也無關緊要,若不是,這又是彗星本身的一個謎。這次對科胡特克彗星的觀測,投入力量可以説是空前的,從光學到射電的手段都用上了,且第一次對它進行了空間觀測,取得了不多的觀測資料,其中不少現象到現在也難以解釋,還是個謎 [1] 

科胡特克彗星發現

發現者
科胡特克
發現日期
其他名稱
1973 XII,1973f

  1973年3月7日晚,德國漢堡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盧博斯·科胡特克用照相方法在長蛇座發現了一顆彗星,當時的亮度為16等,離地球4.2天文單位,按慣例命名為科胡特克彗星。它的軌道接近拋物線,週期為7.5萬年,預計在這一年12月29日過近日點。按經驗公式計算,過近日點時的亮度應該是它剛被發現時的2500萬倍,達到-3等,將與全天最亮的金星爭輝。還有人算出是-10等,預報它在1974年1月15日彗星離地球最近時,彗尾將在天空中伸展18度,成為天空中一道壯觀的風景線。
有史以來,亮度超過金星的彗星只有16顆。從預報的情況看,科胡特克彗星無疑將是一顆世紀大彗星了。為此,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彗星、小行星和隕石物理專業組舉行會議,專題討論如何做好這顆彗星的預報和觀測工作。美國航空和航天局臨時成立了工作組,全世界上百個地面天文台準備了各種光學和射電望遠鏡,天上的人造衞星、空間探測器,以及載人的天空實驗室都調整計劃,加入了對它的觀測行列。可以説,天文學家為科胡特克彗星組織了龐大的歡迎隊伍。
經過一番密鑼緊鼓的準備,天文學家和公眾開始翹首以待科胡特克彗星登場。12月中旬,天文學家連續幾天觀測都沒有尋覓到這顆彗星。直到1974年1月13日天黑後,在西方天空中才依稀見到模糊的彗頭和朦朧的彗尾。
在新聞記者的渲染下,從1973年12月中旬到第二年的1月中旬,成千上萬的公眾在預報的時間和天區裏細心地搜索着,可是這顆彗星卻絲毫不體諒人們的辛苦,始終不肯出來和大家見上一面。科胡特克本人隨着1600多名興致勃勃的觀眾冒着冬日的嚴寒,在聖誕節前夜,乘伊麗莎白號遊船專程到海上觀看彗星,結果也撲了空。當大失所望的觀眾憤怒地質問他時,科胡特克羞得滿臉通紅,恨不得找個地縫逃走。
觀測表明,科胡特克彗星的亮度比預計的暗了6萬倍。科胡特克彗星為什麼不亮呢?對此天文學家眾説紛紜。有的人認為當時是太陽活動極小期,太陽風低弱,不足以使彗星亮起來。有的人認為這顆彗星剛發現時,外表是冰殼,反射率高,所以看起來很亮,接近太陽時,冰殼融化了,亮度迅速降低。也有的人認為科胡特克彗星根本沒有亮過,不管天文學家怎麼説,科胡特克彗星帶着它的亮度之謎走遠了。到底哪種意見對,恐怕要留給後世天文學家驗證了。

科胡特克彗星數據

1.000008
半主軸 (a)
0.142425 AU
N/A
N/A
曆元:N/A
上次通過近日點
下次通過近日點
N/A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