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爾沁沙地

鎖定
科爾沁沙地地處西遼河平原,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疏林草原,由於氣候變化及過墾過牧,生態環境嚴重失衡,是中國最大的沙地,是京津冀風沙的主要源頭之一,沙地分佈區面積約為6.63萬平方公里,其中沙地面積3.51萬平方公里。 [1] 
科爾沁沙地覆蓋內蒙古吉林遼寧的8個盟(市)、22個縣(旗)、187個鄉(鎮、蘇木),其中內蒙古境內分佈面積5.73萬平方公里,佔沙地總面積的86.42%。內蒙古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沙地覆蓋了通遼市近1/3的土地面積 [1] 
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特別是2000年以來治理規模不斷擴大,治理效果顯著。內蒙古境內累計有效治理面積約2475萬畝,森林面積從2010年的1890萬畝增加到2017年的1977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22%增加到2017年的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從2009年的42.7%恢復到2018年的50.7%。當前尚有流動和半固定沙地430萬畝急需治理,有810萬畝退化林分急需修復。 [1] 
中文名
科爾沁沙地
外文名
Horqin Sandy Land
位    置
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
地    勢
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

科爾沁沙地成因

科爾沁沙地西部土地荒漠化發展趨勢 科爾沁沙地西部土地荒漠化發展趨勢 [2]
科爾沁沙地原來是科爾沁草原的主體,由於幾十年來不當的農牧工礦活動致使土地沙化,形成沙地。如今科爾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發展。科爾沁沙地系半乾旱地帶的温帶疏林草原,屬森林草原與乾旱草原的過渡帶,土質屬於鬆散的沙性土壤,在天然植被的調節下,保持沙地生態系統相對平衡狀態,自然環境不會產生劇烈的退化,然而一旦人為地過度干擾,沙性土壤潛在的自然因素便會激化與活化,從而產生土地沙漠化。科爾沁沙地的變遷史告訴人們,不科學地對待自然,盲目地去開發,會造成土地的沙漠化;過度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也會造成土地沙漠化。過度墾荒耕種是土地沙化最重要的原因。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8張)
國內外無數經驗證明,不當開發是導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但開發與沙漠化並非孿生兄弟,其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前蘇聯在50年代的墾荒,曾造成嚴重問題,但隨之投入巨大力量而制止了環境惡化,問題在於開發與補給的背離。在半乾旱地區,無論是沙荒地還是天然牧場,如果沒有補償措施,一經開墾土地即沙漠化,1958~1973年,內蒙古曾經兩次開荒,最終造成133.3萬公頃土地沙漠化。科爾沁89.8萬公頃土地因此而變成了沙漠。科爾沁土地的變遷史,教訓深刻。

科爾沁沙地地貌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 [3]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東北部,地勢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西遼河水系貫其中。地貌最顯著的特點是沙層有廣泛的覆蓋,丘間平地開闊,形成了坨甸相間的地形組合,當地人稱它為“坨甸地”。沙丘多是西北—東南走向的間崗狀,在沙崗上廣泛分佈着沙地榆樹疏林。西遼河上游老哈河流域還有沙黃土堆積,植被以虎榛子灌叢油松人工林為主。科爾沁沙地西部翁牛持旗松樹山及附近沙地分佈有油松林,沙地東南部大青溝內分佈有水曲柳林。

科爾沁沙地氣候

科爾沁沙地主體位於半乾旱區,平均降水量可達300—400mm。降水量多集中於7—9三個月,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0%—80%。
沙地東南部臨近半濕潤區,降水量相對更高。受蒙古冷高壓太平洋暖低壓消長變化影響,當地冬春季以西北風和偏北風為主,夏季以東南風為主。

科爾沁沙地土質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16張)
科爾沁東部和東北部有少量鈣土分佈,科爾沁西部大興安嶺山前沖積扇上主要為慄鈣土;南部黃土丘陵山地主要是褐土黑壚土。沙質平原廣泛分佈,其中風沙土是主要土壤,按土壤分類,可分為:流動風沙土、生草風沙土和慄鈣土型風沙土。風沙土是科爾沁沙地的基本土類
流動風沙土是風沙土中分佈面積最廣的。生草風沙土主要分佈在科爾沁沙地的東部,翁牛持旗松樹山的沙地油松林生長在此之中。它們可固定沙丘、沙地和丘間低平地,成土時間較早,土層較厚是草原植被長期作用形成的。大青溝沙地水曲柳林生長在此種土壤中。慄鈣土型風沙土主要分佈在科爾沁沙地西部和西北部,有鈣積層鹽酸反應,是沙地榆樹疏林分佈。

科爾沁沙地治用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
一、西遼河南部與教來河以東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年均降水450毫米左右,丘間灘地面積較大,低濕地較多,植被組合複雜而茂密;在東部邊緣的西遼河與東遼河匯流地區,水熱、土地、生物等資源十分充足,是農、林、牧的高效生產區。今後應對土地利用進行更科學的合理規劃,加強自然保護,並營造防護林,或進行草田輪作,增加牧業生產比重,使農、林、牧更有效地結合起來,促進全面綜合發展。在西部廣,大坨甸地區,適宜耕種的土地較少,只能利用一小部分作為農業用地。總之,教來河以東沙地,除東部邊緣外,其餘地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不宜過大,並營造防護林,增加植被。對流沙要儘快採取植物治沙措施或栽植防風固沙林加以治理 [4] 
二、西拉木倫河南部與教來河以西地區。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流沙面積增大,沙丘間灘地數量少,面積小植被覆蓋度較低,由光沙蒿烏丹蒿等沙生半灌木羣落及一年生的先鋒羣落組成最基本的植被類型,灌叢和疏林都不發達,僅在老哈河以東有一些榆樹疏林分佈。沙地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20%,其中流動沙丘佔7%,半固定沙丘佔7%,固定沙丘佔6%。本小區生態環境脆弱,風沙危害較重。
今後發展方向應以牧為主,林牧結合;對固定沙丘和甸子地草場進行輪牧,嚴禁濫墾、濫牧;對水土條件較好的土地進行圍封,建立草庫倫、基本草牧場和穩定高產的糧料基地;對流動和半固定沙丘進行人工補播和飛播沙生植物,並栽植灌木和喬木;選擇適宜地段,營造以錦雞兒為主的灌木飼料林柳灌等經濟林和楊柳用材林;逐步形成喬、灌、草結合,帶、網、片配置,建立林牧經濟區,達到治理沙害、發展生產的目的。
三、老哈河教來河的中上游地區,基質轉為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較嚴重。沙地面積不大,約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1%。因受東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氣候比較温和濕潤。河谷灘地可作農業用地;陡坡應種草植樹。科爾沁沙地北部,即大興安嶺東南側山前的低丘漫崗及西拉木倫河查干木倫河烏爾吉木倫河、呼虎爾河、霍林河洪積平原上的沙地治理,應從這裏的自然條件出發。該區地帶性土壤為暗慄鈣土,草原植被為優勢羣系,灌叢化草原為常見羣落,大都已開墾為農田,沙丘多集中於河流中下游一帶,沙地面積267萬公頃,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3%,其中流動沙丘佔5.5%,半固定沙丘佔20%,固定沙丘佔27.5%。從治理角度,此區可分東、西兩個小區。在西半部,即西拉木倫河與新開河西北部沙地,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42%,其中流抄佔5%,半固定沙丘佔15%,固定沙丘佔22%。這裏的天然草原是良好牧場。今後應加強基本農田和草原建設,對不合理的耕地,應退耕還林還牧;對退化的沙化草場,採用圍封和人工種植優良牧草,逐漸恢復草場生產力;對現有森林資源應加強保護和撫育,同時要建立農田、牧場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營造薪炭林和灌木飼料林,逐步擴大森林覆蓋率,發揮其綜合效益。
在東半部,即新開河與西遼河之間的沖積平原,由於歷史上河水頻頻改道,形成了沖積沙堆與河流故道的低濕地交錯分佈的景觀特色。沙地鑲嵌其上,佔科爾沙沙地總面積的11%。這裏沙地面積少,流沙比例小,水土條件優越,是重要的農業區,如今農田防護林已成林網。今後在搞好商品糧基地建設的同時,應擴大林牧比重;對現有草甸可建立基本草牧場或糧料基地,促進豬、羊、肉牛的飼養;在搞好防護林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樹種營造多種林種;促使農林牧結合、協調發展,可建設成為嶺東沙地的高效經濟區。
從上述科爾沁沙地變遷史和成因中,我們得到的啓悟是多方面的。第一,對沙區經濟建設要有生態意識,我們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並不優越,在開發時,必須克服隨意性,在那裏搞經濟建設必須以生態建設為主線,要搞無污染的工業,搞生態農業和生態林業。第二,要搞沙產業,沙地的自然環境不同於其他地區,要搞成套的、有特色的沙產業,以發揮沙地的優勢。第三,對沙區的開發建設要有辯證觀。科爾沁沙地的土地資源豐富而多樣,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高、儲量大,便於開發利用,且光熱充足,雨熱同季,生長期長,具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如何開發利用這裏的土地資源,使它變成經濟優勢,則需要有新思路新觀念,即必須牢固對立辨證的開發觀,保護好原有的生態系統,在保護好原生植物基礎上做一些合理的開發。在沙區內開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開發林區的生態旅遊。開發得當,沙區不僅是一個巨大的財富來源,而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不注重保護,不考慮生態平衡,盲目地掠奪性的開發利用,沙地資源不僅不能成為優勢,而且完全是劣勢了。第四,樹立新的發展觀。由“掠奪性開發”轉向“可持續性開發”。長期以來,對沙地資源開發利用基本實行竭澤而漁的掠奪式開發,對沙地資源和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實施沙地開發與治理,必須注意以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為重要前提,既要考慮到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不能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要對沙地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牧,封沙育草,發展喬灌草藥相配合、農牧林副經相協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第五,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經濟、綠色產業。科爾沁沙地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植被景觀比較多樣、污染較輕的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合理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在綜合發展農林牧各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草產業沙產業旅遊產業、畜產品加工業和建材業 [5] 

科爾沁沙地綠化現況

科爾沁沙地的綠化
科爾沁沙地的綠化(13張)
中國國家林業局最新監測,科爾沁沙地每年綠化面積大於沙化面積約75萬畝。科爾沁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沙地,總面積達42300平方公里,位於東北和華北的交界地帶。我們四平西北部地區,為這塊沙地的接壤處。如今的科爾沁沙地,在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科爾沁大草原,但由於在清朝的放墾開荒,戰亂和建國初期“以糧為綱”大力發展農業的作用下,科爾沁草原下的沙土層逐漸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氣候乾旱,使這個秀美的大草原,演變成中國正在發展中面積最大的沙地。 [6] 
遠在人類出現以前,我們這個星球已是歷經滄桑。地質史上以億萬年計的長期變化姑且不論,就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中。特別重要的是,從“全新世”開始以來的地質史上,這是最後一段時期的變化,因為現代的自然環境,包括現代的地形和水文網的基本形態以及動植物的分佈,正是在這段時期中才逐漸形成的。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
在現代自然環境這一形成的過程,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在日益加劇,特別是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人的社會生產勞動,是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關於這一點,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説過:日耳曼民族移入時期的德意志“自然界”,如今只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氣候、植物界、動物界、以及人類本身都不斷地變化,而且這一切都是由於人的活動,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這個時期中沒有人的干預而發生的變化,實在是微乎其微的。以我國曆史悠久、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其活動對於自然的影響,是遠遠超過日耳曼民族對德意志自然界的影響。
不過,人類在其進行的早期階段,影響自然界的能力,還是微不足道的。就是到了後期——例如到了大約近兩萬年以前,生活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的“山頂洞人”,雖然已經能夠製造出比較精緻的石器和骨器,從事有意識的勞動,可是他們依然是純粹依賴於自然界而生存,從自然界取得現成的維持生命的物質,還極少創造出自己所必需而在自然界中所沒有的東西。直到他們懂得了不僅是馴化動物而且更重要的是馴化植物之後,人類才真正在自然界中開始打下了自己明顯的烙印,這就是原始農業的出現。

科爾沁沙地民族風情

待客語言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
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當草原上來了客人,不論相識與否,見面總是先問:“賽百奴!”(您好)。隨後,主人熱情地接待你到蒙古包裏坐,敍談中就以奶茶、奶製品和油炸麪食招待。客人告別時,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説:“白日太!”(再見)
食品款待
如果尊貴的客人在蒙古包裏就餐過夜,或住上幾天,主人將用“手扒肉”等食品款待你,席間還用哈達託着酒壺,用盤子託着酒壺,用盤子託着酒盅向你敬酒,這是表示特別的歡迎和尊敬。為了氣氛歡樂和助興,男主人或女主人手捧金懷唱起敬酒歌勸酒,使你喝好喝足,盡情暢歡!
普通禮節
科爾沁沙地人民 科爾沁沙地人民
蒙古族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之日,也常用獻哈達這一禮節。對於長者和客人還有遞鼻煙壺吧,這是蒙古族禮俗中的普通禮節。鼻煙壺是一個裝鼻煙的小熒,樣子像個小磁瓶,製作精巧。牧民把它視作珍品,經常佩帶着。陌着人相見,總是互行此禮表示尊敬。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略舉鞠躬,然後互品對方的鼻煙。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長者欠身遞壺,少者應單膝下跪雙手接壺,互品之後還回。遞鼻煙壺這是蒙古族人民對客人表示敬意和友好。一般在蒙古包裏作客,落坐後,好客的主人常常要行這樣的禮節。
習俗禁忌
在蒙古族的習俗中,過去有很多禁忌。比如:騎馬列坐車接近蒙古包時要輕騎慢行,進包時要把馬鞭放在門外;入包後坐在右邊;離包時走原路,待送行的主人回去再上車或上馬。在蒙古包內,主人獻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睡坐時腳不能伸向西北方。平素不宜用煙袋或手指指人頭,不能在火盆上烤腳。還有包裏若有病人,便在門外右側縛一條繩子,一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者就不應入內等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