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摩多

(遠古爬行生物)

鎖定
科摩多即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 Ouwens),又稱科莫多龍。科莫多龍是現生種類中體形最大的蜥蜴,成年巨蜥的體長通常為2~3m,體重約70kg;其最高記錄為長3.13m,重166kg。 [1] 
科莫多龍僅分佈在印尼的小巽他羣島科莫多島林卡島、莫堂島和弗洛雷斯島的部分地區,是印度尼西亞最有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之一。 [1] 
中文名
科莫多巨蜥
拉丁學名
Varanus komodoensisOuwens
別    名
科莫多龍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科莫多巨蜥
分佈區域
印尼科莫多島、林卡島、莫堂島和弗洛雷斯島的部分地區

科摩多物種學史

科摩多 科摩多
1910年12月,時任爪哇島茂物動物博物館和植物園執行官的歐文斯(P.A.Ouwens)在弗洛雷斯島民事官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科莫多島,在當地獵人的幫助下,獲得幾件珍貴的標本。1912年,歐文斯在《荷屬東印度農工商部公告》中發表論文,將這種巨型蜥蜴正式命名為科莫多巨蜥 [1] 

科摩多形態特徵

體形巨大,尾巴、爪子強大有力,皮膚粗糙,遍佈全身的隆起疙瘩似珍珠,外耳在頭兩側清晰可見;鋒利的牙齒用於撕咬獵物屍體;外表棕色、黑色、紅棕色或灰色。 [2] 

科摩多生活習性

幼體和未成年蜥吃昆蟲、爬行動物、蛋、小的齧齒動物和鳥類;成年蜥吃鹿、豬、山羊,可能還有水牛,據説也吃人。科莫多巨蜥一次產下多達30枚蛋,雌性會將蛋埋藏起來;孵化期約8個月。 [2] 

科摩多毒性

科摩多 科摩多
在《野生動物醫學雜誌》六月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確切指出,經過對科莫多巨蜥唾液和牙齦樣本進行檢驗後發現,在其口中並沒有比其他食肉動物更多的細菌,因此它們的咬傷並不會造成快速和致命的感染。 [3] 
研究人員分析了16個巨蜥的口腔細菌羣,並沒有找到致命細菌源。研究報告表示巨蜥的口腔環境比獅子的還要乾淨,有時它們甚至會用分叉的舌頭清潔面部。 [3] 
正如人們一直開玩笑説科莫多巨蜥“不注意口腔衞生”,人們對其口腔無致命菌羣這一結論持懷疑態度。然而研究顯示巨蜥長有一個毒腺,它們是通過毒液而不是細菌置人於死地的。2006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布賴恩·弗萊徹底檢查了兩條巨蜥的口腔環境後發現,它們的致命武器是一種毒液,當它們發動猛攻後,不是唾液裏的細菌而是毒液殺死了獵物。毒液能迅速降低獵物的血壓,阻止凝血,獵物甚至來不及掙扎就昏迷了。然而科莫多巨蜥並不能像毒蛇一樣瞬間把毒液注入獵物體內,所以它們緊緊抱住獵物,使毒液慢慢浸入。這種攻擊方式和北美洲的希拉毒蜥十分類似。 [3] 

科摩多保護現狀

科莫多巨蜥為IUCN易危物種。 [2] 
科摩多 科摩多
印尼政府視科莫多巨蜥為民族象徵,並將它們保護起來。狩獵被嚴格禁止,商業貿易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嚴格管制:遊客上島數量被嚴格限制,以避免過多的打擾。在帕達島和里加島自然保護區,遊客被全面禁止出入。儘管如此,科莫多巨蜥仍被走私。在1998年,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署在一次調查中逮捕了一名馬來西亞人,並沒收多條科莫多巨蜥。 [2] 
科莫多巨蜥受到的主要威脅來自於棲息地的破壞和本地居民對獵物的偷獵。帕達島和里加島是無人島,所以這些不是問題。但是,在科莫多島,天然火災會破壞那些巨蜥賴以生存的動植物。有報道稱世界各地的許多標本來自餓死的巨蜥。 [2] 
1992年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開始了第一次人工圈養試驗:當時26枚蛋中有13枚成功孵化,之後在1993年辛辛那提動物園又孵出兩條幼蜥;全球大約有300條巨蜥生活在各大動物園,其中186條為人工繁殖的未成年個體。這個消息令人鼓舞,但許多動物園因為場地限制而無法建立繁殖種羣。動物園內的科莫多巨蜥被“倉儲”着,需要時再重引入野外。然而,除非野生和人下繁殖巨蜥的基因組成得到充分研究,基因差異被充分認識,否則將不會有新的個體重引入野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