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技資源

鎖定
科技資源是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組織管理信息等軟、硬件要素的總稱,或是強調其中某些要素的集合。它為科技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科技管理決策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基本性條件保障,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
中文名
科技資源
定    義
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組織、管理、信息等軟、硬件要素的總稱
類    型
經濟術語

目錄

科技資源分類

科技資源是資源的一種類型,是人們從事社會生產活動、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物質保障。對於科技資源包含的具體資源要素的分類,不同學者提出的分類有所不同,比較有代表性的為“三要素論”、“四要素論”、“五要素論”。(表1)可見,學者們對科技資源的現有分類多是從其內容出發而進行劃分的,體現為不同的科技資源內容構成。但總體來説,雖然這些分類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大多較籠統、對科技資源要素的具體劃分不夠細緻、分類層次不夠深入。借鑑以上相關分類理論,本文嘗試從更寬泛的角度對科技資源要素進行分類,把科技資源要素的組成要素劃分為7個方面:科技人力資源科技財力資源、科技物力資源、科技信息資源、科技技術資源、科技制度資源、科技組織資源。
科技資源 科技資源
科技人力資源指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具體包括直接從事科技活動或為科技活動直接提供服務的人員。科技人力資源是科技資源要素中最具有創造性的要素,能夠直接支配其他要素,對於科技創新活動具有主導作用。科技財力資源指科技活動的經費投入,為科技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其來源主要為政府財政撥款、單位自籌資金、銀行科技貸款等。科技物力資源是指開展科技活動所需的各類大型科研儀器和設備,各科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的技術研發機構、實驗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服務機構、技術研究中心等基礎設施和物質性條件。科技信息資源是指以信息形態表現的各種科技創新與科技研究的產出和成果,包括科技文獻、科技專利、數據庫、科學數據等。科技技術資源是指開展科技活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可採用的技術手段,包括文獻檢索技術、儀器相關技術、科技評估檢測技術、管理決策技術、研發創新技術等。科技制度資源是指政府對科技活動的一些指導性綱領和文件,包括各類科技單位的各種規章制度、國家頒佈的科技活動類的相關政策法規等。科技組織資源是指可以提供科技服務活動的單位或組織,如上級主管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研加盟單位、科技服務地方子平台等。

科技資源地位

科技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科技資源的戰略性是由其功能所決定的,它可以發揮關鍵的戰略作用。因此,對科技資源的認識要用戰略視角,從系統的整體關係和決定全局的謀劃對待科技資源及其配置。
1.從全球戰略認識科技資源配置
中國科技資源配置要接受全球的挑戰,跟蹤不再是全局的科技發展戰略目標,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資源配置要有戰略性的轉移。我們要站在全球的視野,從全球看中國,決定中國如何配置科技資源,看中國的科技資源配置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能只從中國看全球,降低科技資源配置的目標。我國有些企業,多年來只從中國看世界,依賴引進,安於已有的創業成效,滿足於在世界市場得到低效益利益分配市場運行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低水平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企業,在全球經濟危機面前,處於極其困難的境地,甚至面臨倒閉,這應驗了“創新落後等於捱打”。只有從全球戰略競爭的角度配置科技資源,才能在戰略上立於不敗之地。我國有些企業,面對金融風暴處之而不驚,不減產反增產,不裁員反增員,不減薪反加薪,不減利税反增利税,他們已經在全球戰略上走在了前面。
2.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認識中國科技資源的配置
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向當代中國人提出了挑戰。中國已經不是處在鴉片戰爭的時代,也不是1949年剛剛解放的時代,中國正處在知識經濟時代,要走向民族復興進人世界強國,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中國要遵循知識經濟時代的規律,承認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以科技創新推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科技創新。以自主創新的產品佔有市場,成為和平與發展大潮流中,國家與國家競爭的新形式、新焦點。筆者曾指出:“創新型國家就是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並能持續創新社會的科技能力。這樣的國家把科技自主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形成日益強大的國家核心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作為國家的戰略資源,科技資源的配置要服從國家的戰略目標。
3.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科技資源進行戰略性配置
在各個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方式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較快,而經濟結構不良,經濟起落顯著,其間還出現兩次明顯的通貨膨脹。在“九五”期間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和洪水災害的影響,經濟出現前期高速增長,後期發展變緩、外貿回落的現象。在“十五”後期GDP的增長已經達到了兩位數。自1995年中共中央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即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在中共十七大的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精煉地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已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面新的理論旗幟和行動綱領,也統領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只有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
高層的戰略決策非常清晰,而實踐過程中出現產業結構不協調、區域結構不協調、城鄉結構不協調、分配結構不協調、就業結構不協調、外貿結構不協調等問題。從本質上講,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由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狀態決定的。只有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創新含量,提升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自主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在金融風暴中,企業破產是另一種類型的“財富”,微觀經濟在市場上追逐利潤,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機制;同樣,個體的微觀追求形成對個體外在的競爭強制,以致形成經濟危機,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機制。關鍵在於經濟主體能否在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在於自主創新推動下的技術進步,以及產品創新產業創新的經濟行動。短時期的利益掩蓋了競爭劣勢,放鬆了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戰略警覺,這是應該總結的教訓,中國的企業家將走向成熟,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會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科技資源具有創新性、原動性、公共性、增值性、競爭性、專屬性、稀缺性等特徵屬性。所以,科技資源是最具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
綜上所述,從科技資源的宏觀戰略性功能,從科技資源的微觀屬性,導出必然的理性認識,科技資源及其配置,在國家發展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國家的戰略性資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