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學城

鎖定
科學城是專門設置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種衞星城。同時南方科學城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的名稱也是科學城。 [1] 
中文名
科學城
地理位置
深圳光明科學城
廣州南沙科學城
地理位置
東莞中子科學城
翠亨科學城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類    別
衞星城

科學城建設類別科學城

科學城 科學城
科學城是專門設置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種衞星城。建設科學城既可減輕大城市擁擠程度,也有利於促進科學事業發展,便於利用大城市的社會環境,物質技術基礎和豐富的情報資料。集中設置科研和高教機構,利於加強它們間的內在聯繫和滿足對外部環境質量的共同要求。世界代表性的科學城有20世紀50年代末建設的蘇聯新西伯利亞市科學城和70年代建成的日本東京都筑波等。
科學城的特點是:
①主要功能結構有科研與生產區、居住小區、公共商業中心區和大型綠地區等。其中科研機構、高等及中等專業院校、設計院和實驗工廠等建築區佔衞星城的大部分面積(在筑波約佔建成區面積的60%)。科研高教區內部,各單位根據彼此間的聯繫及對環境的要求和影響再分片配置,如在城市公共中心設置理論研究性科研機構和大學,在城市邊緣地帶設立試驗工廠的研究所等。它們與居住區間用綠地隔開;
②為保證科研與高等教學活動高質量地進行,需有良好的環境和市政設施。儘可能與水體、森林等自然環境相結合;
③人口規模不大,基本人口雖佔大多數,但流動人口多。城市人口一般只有數萬至十多萬人。居民的勞動和文化生活聯繫可採取步行方式。美國學者哈里斯(C.D.Harris)在20世紀40年代對美國城市分類的研究中,把擁有大學註冊人數佔本市人口25%以上的城市稱為“大學城”;
④離中心城市不甚遠,如新西伯利亞至科學城為28公里,筑波至東京50餘公里。

科學城科學城項目情況

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

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首期確定落户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世界的光明科學城。這座位於深圳北部、光明區東部的科學城同樣受到矚目。
光明科學城規劃範圍約99平方公里,根據《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光明科學城將成為深圳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這樣詮釋了光明科學城的意義。他説,“深圳最缺少的是能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源頭創新,而這種創新應該來自於基礎研究。未來光明科學城將承擔起這個責任。”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高級工程師夏俊則打了個比方,他認為,如果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引擎,引擎需要油和電。對創新而言,基礎研究就是油和電,能夠供給引擎持續的動力,讓引擎不斷往前走。“光明科學城的基礎研究就是提供這些能量的地方。”
專家們給予高期待的背後,是光明科學城拿得出手的佈局。
裝置集聚區是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這裏將集中建設大科學裝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該區分為“一主兩副”三大科學集羣,一主即一個重大科學設施集羣,未來規劃“中子源、光源”同等級的世界頂級大科學裝置;兩副分別為科教融合集羣,包含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以及近期建設的六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創新集羣,主要佈局科研機構和科技轉化平台。
據瞭解,光明科學城首期佈局六大科學裝置: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合成生物研究設施、腦解析與腦膜擬設施、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研究設施、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其中,腦模擬與腦解析、合成生物研究兩大裝置土建工程項目已經正式動工建設。據透露,光明科學城還將積極爭取具有內核生長功能的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户。
在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產業轉化區,則建設成果轉化平台和產業創新平台,培育和佈局未來新興產業。深圳市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告訴記者,近三年來,該區已有200多個項目落地,總投資約2000多億元。 [1] 

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

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
正不斷往南沙集聚
2019年5月,廣州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簽署了共建南沙科學城、共建廣州明珠科學園兩份協議,受到廣泛關注。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南沙科學城將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按照協議,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做到“三個重大”: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台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台。其中,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明珠科學園2019年就會迅速啓動第一批項目建設,計劃在2022年底前完成。
從2018至2019,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正在源源不斷往南沙集聚。
2019年1月8日,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正式揭牌。科研規劃用地600畝,總投入超80億元。實驗室將建成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其中,備受關注的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相關內容已納入該實驗室重點內容。冷泉裝置將為可燃冰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實時長期觀測和預警技術支撐,為人類安全、環保、經濟、科學地利用可燃冰資源提供可靠保證。
按照廣州市相關規劃,南沙未來將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屬高校系列研發機構、以港澳為主體的境外合作科研機構等三大科技創新組團。除科學城外,廣州還在南沙佈局了具有世界級高校研發中心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
南沙自貿片區的建設不僅是南沙的大事,更是廣州的大事,也是廣東的大事。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蔡朝林説,建設南沙科學城正是廣州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關鍵一役。
中科院廣州分院為中科院機關派出機構,有44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南沙科學城建成後,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也就是説,未來相關院所、機構或將逐步向南沙科學城轉移集聚。“讓各所在一個相對集聚的物理空間發展,讓不同學科之間產生碰撞,互相激發催生創新成果,有利於跨領域和交叉領域學科的研發。”蔡朝林説。 [1] 

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

與光明科學城共同打造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與光明科學城僅隔着一座巍峨山,東莞中子科學城希望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一道迎着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協調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據悉,廣東省正在向國家申請支持東莞中子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等區域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東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東莞希望進一步加強與光明科學城的溝通協調,建立科技資源共享、人才合作交流等協調機制。通過資源共享、優勢疊加,共同挑起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的“大梁”。
在松山湖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看來,建設中子科學城的使命之一是讓其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和新產業的搖籃。
他説,中子科學城應成為原始創新、合作創新、開放創新的示範,要與廣深港澳四地緊密聯繫,共同推動創新發展。
為實現這一目標,松山湖正加快推進中子譜儀二期建設,吸引世界範圍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到園區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凸顯大科學裝置的集羣效應。
中子科學城還努力加強與其他科學平台的聯動。據悉,松山湖將加快推動南方光源項目預研,加快建設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完成南方光源預製設計方案,為南方光源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持。
此外,松山湖還依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聯合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吸引國家級的高端科研團隊、設施和平台,成立粵港澳交叉科學研究中心,努力形成國內頂尖的“全鏈條”綜合性材料科學研究創新集羣。 [1] 

科學城翠亨科學城

交通高效互聯
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在深中通道的西側,中山翠亨新區也提出了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平台——翠亨科學城。自此,從佈局上看,以伶仃洋為幾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線城市,重大科創載體形成了“A”字形結構,而深中通道便位於這個結構的中間一橫。
2018年7月,中山翠亨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公告,中山翠亨科學城啓動城市設計國際諮詢,面向全球公開徵集設計機構,擬打造國際化現代城市新中心。2019年5月,《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草案(下稱《城市設計》草案)公示,明確翠亨科學城定位為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根據《城市設計》草案,中山將以國際化視野、前瞻性思維、創造性設計為宗旨開展城市設計國際諮詢的翠亨科學城,旨在打造為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尤其是翠亨科學城的規劃、佈局和城市功能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與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東莞濱海灣新區等區域重要節點關係的互動。從公告所強調的區域發展關係來看,翠亨科學城尤其注重從強化灣區互動、粵港澳合作、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聯動周邊區域發展方面入手,相當於是在珠江西岸的創新軸上佈局了一個點。
由此,以廣州為頂點,往西可以連成翠亨新區、珠海橫琴自貿片區、澳門的創新發展軸,往東則與東莞的濱海灣新區、深圳前海自貿片區、香港大嶼山連成創新線。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山在翠亨新區佈局科學城,是該市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軸建設、構建珠江口“A”字形重大創新載體的一個先行棋。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設計》草案中,交通規劃佔了較大篇幅。隨着深中通道等重大項目的推進,中山翠亨科學城從區域交通末端躍升為珠江西岸的重要交通節點。當前,正在推進建設的深中通道、中山客運新港,以及規劃中的廣珠城際和深茂鐵路等交通設施,將促進翠亨新區快速融入大灣區城際網絡。根據規劃,翠亨科學城未來可以通過多種交通方式實現一小時達到廣州南沙、深圳前海、香港機場、澳門、珠海等核心地區。
根據國內外經驗,主要科學城的交通通達時間應在20分鐘以內。實際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當前,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正將大灣區城市進一步緊密相連。
以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南沙為例,2019年該區圍繞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將推進總投資5770億元包括港口、軌道交通、高快速路、市政基礎設施、電力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
在深莞,光明科學城與香港、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基地形成了半小時創新活動圈。通過建設東莞中子科學城—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通道和深圳13號線北延等項目,為促進光明、中子兩個科學城有效對接提供更便捷的條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