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种師道

鎖定
種(Chóng)師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 [1-2]  ,洛陽人,北宋末年著名的將領。 [18]  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
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別    名
種建中、種師極
彝叔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洛陽
出生日期
1051年
逝世日期
1126年
主要成就
御夏抗金
本    名
种師道
加    贈
少保
諡    號
忠憲

种師道人物生平

种師道仕途初期

种師道幼年,拜思想家、哲學家張載為師。因為祖上功勳得以補三班奉職,經考試後改為文官,擔任熙州推官、主管同谷縣。有縣吏打田產官司,歷經兩年而不決。种師道翻閲冗長的案卷,從早看到晚都沒看完。种師道沒有糾纏於這團理不清的亂麻,而是發現縣吏告的只不過是母親和哥哥,這在講孝道的古代不能立案,縣吏為了隱瞞這一點故意設置文字迷宮。於是种師道把那個小吏叫來,詰問道:“你起訟你母親和兄長,這沒問題,但也不能長期騷擾鄉里呀!”於是那小吏叩頭服罪。 [1] 
种師道升任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他因為議論役法忤了蔡京旨意,改任莊宅使、知德順軍。隨即蔡京同黨誣告他“詆譭先烈”,將他罷官並列入“黨籍”。种師道被屏廢十年後,才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身份知懷德軍西夏要求劃分邊界,西夏使者焦彥堅一定要得到“故地”,种師道説:“如果説故地,當以漢、唐為正,那貴國疆土更少了。”焦彥堅無言以對。 [3] 
童貫掌握兵權後西征,一路作威作福,官員們見到他一齊跪拜,种師道作長揖而已。宋徽宗召种師道入京諮詢邊境情況,种師道説:“先挑起戰爭不可勝,敵人來侵則針鋒相對,妄動生事不是好主意。”童貫打算遷徙內地弓箭手充實邊防,卻説成是新邊疆招募的。宋徽宗又諮詢种師道,种師道説:“臣恐怕弓箭手還沒有邊疆在立功,內地已經受到了騷擾。”宋徽宗讚許他的意見,賜給他襲衣、金帶,任命他為提舉秦鳳弓箭手。當時五路都設置此官,宋徽宗説:“你是我親自提拔的。”童貫不悦。种師道因此不敢接受任命,經過請求得以提舉崇福宮。很久以後改知西安州(今寧夏海原縣西安鄉)。 [4] 

种師道抗擊西夏

夏人侵犯定邊,築佛口城,种師道率宋軍前往夷平。宋軍剛到時非常口渴,种師道指山的西麓説:“這裏應該有水”,命令工兵挖掘,果然泉水流溢滿谷。
种師道屢次升遷至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洺州防禦使渭州(今甘肅平涼)知州。當時他統率諸道宋軍修築席葦城,還沒有竣工,敵人已經趕到,在葫蘆河築壘。种師道在河邊佈陣,似乎要和敵軍決戰,暗地裏派偏將曲克徑出橫嶺,揚言是援軍趕來了。敵人正震驚注視,楊可世已經率軍悄悄繞到敵人後方,姚平仲以精甲部隊攻擊,敵人大潰。宋軍俘獲駱駝、牛馬數以萬計,敵人酋長隻身逃脱,宋軍最終完成築城任務。 [5] 
朝廷又命令种師道統帥陝西、河東七路兵攻打臧底城(今陝西志丹縣西北),規定十天必須攻克。宋軍兵臨城下後發現敵人守備非常堅固,幾天後官兵開始倦怠。有個列校偷懶,自己坐在胡牀上休息,种師道立即將其斬首于軍門示眾,下令説:“今日不攻下此城,你們都和他一樣!”眾人震動,鼓譟登城,城防於是崩潰,宋軍八天就攻下了臧底城。宋徽宗得到捷報後欣喜不已,升种師道為侍衞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 [6] 

种師道出征遼國

种師道又隨從童貫擔任都統制,被拜為保靜軍節度使。童貫聯金伐遼,讓种師道掩護諸將。种師道進諫説:“今日之舉,譬如強盜入鄰家,我們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與強盜分贓,怎麼可以呢?”童貫不聽。宋軍抵達白溝後,遼人鼓譟向前,宋軍多有傷亡,幸虧种師道先令每人持一巨棍自防,遼兵盔甲擋不住鈍器打擊,宋軍才不至於大敗。遼國使者前來懇求:“女真背叛本朝的行為,南朝也非常憎惡(指西夏叛宋)。如今貴國為獲一時之利,不惜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鄰,釀他日之禍,這可謂明智嗎?救災恤鄰,是古今通義,希望大國思量!”童貫無言以對。种師道又進諫説應該答應遼使退兵,童貫又不聽,秘密彈劾种師道助賊。王黼憤怒,責令种師道以右衞將軍身份致仕退休,而用劉延慶代替他。劉延慶在盧溝戰敗後,宋徽宗又想起种師道,起用他為憲州刺史、環州知州。他不久歸任保靜軍節度使,又致仕退休。 [7] 

种師道抗擊金兵

金人南下,宋徽宗急忙召种師道進京,加封他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權自行徵兵徵糧。种師道正隱居南山豹林谷,得到命令後立刻東行趕到姚平仲處,帶上姚平仲的步騎七千人一齊北行。种師道抵達洛陽後,得知斡離不已經屯兵京城下,有人勸他不要去,説:“賊勢正鋭,願您駐軍汜水稍微停留,以謀萬全之策。”种師道説:“我軍兵少,如果遲疑不進,暴露實情,只不過自取其辱。如今我軍大張旗鼓前進,金人怎能測我虛實?京城軍民得知我軍前來,士氣自然振奮,還用怕金賊嗎?”种師道在沿路遍貼告示,宣稱種少保率領西兵百萬前來。宋軍進抵城西汴水南岸,直逼敵營。金人畏懼,拔營遷往稍北處,限制遊騎活動,一心一意在毛駝崗(又作牟駝岡)增築堡壘自衞。 [8] 
當時种師道已經高壽,天下稱之為“老種”。繼位的宋欽宗聽説种師道來了,非常欣喜,開安上門,命尚書右丞李綱迎接慰勞。种師道入見,宋欽宗問:“今日之事,愛卿意下如何?”种師道回答説:“女真不懂兵法,豈有孤軍深入別人境內而能順利撤退的道理?”宋欽宗説:“已經講和了。”种師道於是説:“臣以軍旅之事服務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宋欽宗拜他為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諸道兵馬全部由他統帥,以姚平仲為都統制。种師道當時患病,宋欽宗叫他不用朝拜,準他乘轎子入朝。金國使者王汭在宋廷非常強硬,見种師道來了,才拜跪稍稍合乎禮儀。宋欽宗笑着對种師道説:“他因為你才這樣。” [9] 
京城自從受圍後,諸門盡閉,百姓無柴無菜可買,种師道請求開啓西、南門,讓百姓如同平常一樣出入。有金兵擅過偏將馬忠軍,馬忠將其六人斬首,金人前來投訴,种師道發給金人界旗,讓金人仿照自制,從此金人畫地為牢,無人敢越界。种師道又請求拖延交納賠款,等金人懈怠思歸時,扼阻金人歸路,在黃河予以殲滅。宰相李邦彥主和,自然不同意,主戰派從實際行動看是準備麻痹金人突然襲擊,當時也不一定贊成。
種氏、姚氏都是山西大族,姚平仲父親姚古這時率熙河兵入援,宋軍實力增強。姚平仲擔心功名都被種氏佔去,就報告説將士們都摩拳擦掌,种師道卻不準打仗。李綱於是命令城下兵馬聽姚平仲指揮,宋欽宗也不提講和了,天天派使者催促种師道出戰。种師道準備等弟弟种師中率軍趕到,認為過了春分才能襲擊金人。宋朝君臣約期舉事,當時離春分只有八天。可當初等不及要和的宋欽宗又等不及要戰,與姚平仲秘密決定半夜劫營,想生擒斡離不,搶回康王。半夜,太監緊急傳旨李綱説:“姚平仲已經舉事,你馬上去支援。”姚平仲劫營失利後一走了之,西兵潰散。史書未提李綱的夜間行動,只提李綱早晨率軍出城擊退金兵,不過金人和主和派認為李綱也應對劫營負責。 [10] 
宋欽宗把責任推到李綱姚平仲身上,李邦彥重新得勢,又主張割地賠款,种師道力爭無濟於事。主和派罷免李綱討好金人,太學生們與京城百姓數十萬人擔心主戰派安危,到皇宮前請願,請求見种師道、李綱一面。宋欽宗一方面將李綱復職,一方面詔書催促軍隊鎮壓。种師道乘車趕來,羣眾掀開車簾看見了,説:“果然是我的種大人。”一齊致敬後散去。
金人見李綱復職,也不敢孤軍持久深入,得到宋朝正式割地承諾並得到肅王做人質後,退兵而去。种師道再申前議,勸宋欽宗乘金兵渡黃河時襲擊,宋欽宗不從,种師道説:“他日必為國患。”宋欽宗隨即將种師道罷免為中太一宮使,可能是幽禁起來。然而士民對屈辱和約感到憤怒,李綱叫宋軍以護送名義追擊,大臣扣押前來索要金幣的金國使者,甚至用蠟丸信聯絡遼國舊臣耶律餘睹,要他叛金復遼。金兵於是圍攻太原,宋欽宗見戰事又起,也感到和約不可靠,於是又傾向主戰。主戰派御史中丞許翰拜見宋欽宗,認為不宜解除种師道兵權,宋欽宗説:“种師道老了,難用,我讓你見見他吧。”讓許翰與种師道在殿門外相見。种師道沉默不語,許翰説:“國家有急,皇上下詔允許我諮詢您,您不要因為我是書生的緣故就不肯談。”种師道才説:“我眾敵寡,只要分兵結營,控守要地,使敵糧道不通,坐以持久,敵人可破。”許翰感嘆其言,上奏説种師道智慮未衰,尚可用。宋欽宗於是加封种師道檢校少師,進封太尉,換節鎮洮軍,擔任河北、河東宣撫使,屯兵滑州。其實宋欽宗並沒給种師道一兵一卒。 [11] 
种師道請求集中關、河兵力在滄州、衞州、孟州、滑州修築防線,以防金兵再至。然而主戰派先主張窮追東路撤退金兵,又主張反擊西路圍困太原的金兵,主和派更是不問軍事,朝廷議論認為大敵剛退,不宜興師動眾修防禦來示弱。朝廷聽信假情報逼宋軍速戰,援救太原的种師中戰死、姚古戰敗,朝廷震悚,召回种師道,派李綱前去。李綱聲稱不懂軍事,請求退休不願去,但宋欽宗一定要李綱去,否則就是抗命。李綱和士民都認為這是借刀殺人的手段,因為主和派極力推薦李綱去。
援救太原的宋軍照樣受朝廷遙控,屢屢失利後,宋欽宗換掉李綱,由种師道接任。种師道在河陽(今河南孟州)遇到金國使者王汭,察言觀色判斷金兵一定會大舉南下,立即上疏請求皇帝臨幸長安躲避敵鋒。大臣認為這是怕,宋欽宗又召回种師道。因為戰事屢敗,宋欽宗又用起主和派。太原最終淪陷,兩路金兵大舉南下,宋欽宗決心議和,主和派命令地方宋軍不許勤王,專心專意罷戰講和,李綱被貶出京城。种師道可能是悲憤交加,到京後已經病得無法入見,於十月份去世,終年七十六。宋欽宗親臨祭奠,為之慟哭,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12] 

种師道軼事典故

种師道替罪之羊

在積極導演的收燕雲之役中,童貫同樣盲目指揮,造成慘重失敗的後果。據記載,宣和四年童貫統軍北上至雄州,惘顧軍事將領的意見,分派軍隊行動。久經沙場的大將种師道對草率用兵提出異議,童貫不予理睬。將官楊可世再諫:將領事先並未參與作戰計劃便倉促臨陣,勢必難以應戰。知雄州、文官和詵不考慮將官的意見,而配合童貫對楊可世加以威脅。楊氏及其他武將只能屈服。於是,在“遵依聖旨及宣撫司約束諸將”的情況下,宋軍繼續北上。种師道領兵至白溝,“如貫素約指揮諸將”,執行童貫不得妄殺的命令。
楊可世領前軍在白溝橋向遼軍招降,結果在毫無戒備之下遭到遼軍的進攻,“矢石如雨,我軍不為備,又拘節制”。面對如此戰況,楊氏只得要求動武,但宋軍已陷入不利的處境,“楊可世與遼軍戰,諸將不利”。此時,承擔監督之責的和詵竟又勸种師道殺楊可世,“號令諸部以明宣撫司出旗榜本意”,“使虜人知朝廷無意用兵”。
終於,招降遼殘餘勢力的幻想破滅,在遼軍的追擊下,种師道領軍敗退。這次所謂的北伐的失敗,完全是童貫無能指揮的結果,所謂“先是,既以招撫為名,貫下令中軍不許妄殺人,及虜騎犯我師,皆不敢施放矢石,聽其殺戮。故諸將亦憤然”。但童貫為了逃避追究,“於是貫以契丹尚盛未可圖,奏劾种師道”,种師道被迫致仕。
據种師道部下康隨跋种師道責官謝表指出:“此役,初不與謀,中則強委任之,又兵之節制皆不得專,考其行事,罪有所歸矣。”可見無辜的將領种師道成為此役失敗的替罪羊。 [13] 

种師道太學生上書

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後。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驚慌失措,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李綱、种師道撤職。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東京全城騷動,軍民個個氣憤。特別是太學裏的學生,羣情激昂。太學生陳東帶領了幾百名太學生,擁到皇宮的宣德門外,上書請願,要求朝廷恢復李綱、种師道的原職,懲辦李邦彥、白時中等奸賊。
東京城的軍民聽説太學生請願,不約而同地來到宣德門前,一下子就聚集了幾萬人。這時候,李邦彥正好從宮裏退朝出來,羣眾一見到奸賊,眼都紅了,指着李邦彥的鼻子痛罵,有的還從地上撿起瓦片、石頭,向李邦彥劈頭蓋腦地扔去,嚇得李邦彥抱頭縮頸,趕快逃進宮去。
禁衞軍將領一看事情鬧大了沒法收拾,進宮勸宋欽宗答應大家的要求。宋欽宗沒法,只好派人召李綱進宮,並且當眾派人宣佈,恢復李綱、种師道的職務。羣眾還不放心,這時候,种師道正乘車趕了來。大家掀開車簾,一看果然是種老將軍,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歡呼聲,才陸續散去。 [14] 

种師道名將身後

十一月金兵已經兵臨城下。宋欽宗既用主和派意見派使者出城求和,又用主戰派意見堅守京城不去,誰知兩樣都落空。京城失守,宋欽宗、宋徽宗被劫入金營,金兵以此為籌碼逼兩河軍民開城投降、宋朝臣民貢獻金銀珍寶美女、並保障金兵退兵安全,因為金兵人數確實不多。宋欽宗捶胸大哭道:“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於此!” [15] 
汴梁城破之後,金兵將領入城,很想拜見一下種師道,惜乎种師道已死,便找到种師道的侄子種洌,對種洌説:“我們過去曾在陣前見過你伯父,真是一位好將軍啊!如能採納他的意見,宋朝不會敗得這樣慘。現在宋朝應該知道種將軍是個忠義之人了吧。”宋朝的被俘官員聽了,皆仰天長嘆。
种師道死後,其侄子種洌護种師道的靈柩西歸時,在路上碰到強盜,強盜聽説是种師道的靈柩,都下拜致奠,並且反贈金錢以致意,其得人心如此。 [4] 

种師道人物評價

《宋史》:“种師道宿將,有重名,二敵所畏。” [16]  “宋懲五季藩鎮之弊,稍用逢掖治邊陲、領介冑。然兵勢國之大事,非素明習,而欲應變決策於急遽危難之際,豈不僕哉。種氏自世衡立功青澗,撫循士卒,威動羌、夏,諸子俱有將材,至師道、師中已三世,號山西名將。徽宗任宦豎起邊釁,師道之言不售,卒基南北之禍。金以孤軍深入,師道請遲西師之至而擊之,長驅上黨;師中欲出其背以掩之,可謂至計矣。李綱、許翰顧以為怯緩逗撓,動失機會,遂至大衄,而國隨以敗,惜哉!” [16] 
劉韐:“師中聞命即行,奮不顧身,雖古忠臣,不過也。” [16] 
黃道周:“老种師道,宋末主兵。非貫不悦,即忤蔡京。帝問邊事,不敗為精。來則以應,妄動事生。遼功未立,近擾先驚。揚言援至,前擊後衝。敵漬斬獲,城功始成。再徵臧底,斬惰先登。師才八日,敵已削平。遼乃鄰也,伐之何名。白溝戰敗,轉互相傾。再起河北,或止勿行。師道及進,直壓敵營。帝聞而喜,虜憚而停。平仲心忌,戰以速爭。種請少緩,帝亦不聽。既而戰敗,功罪無憑。大都亂世,良將空稱。既病而死,方痛撫膺。” [17] 

种師道史籍記載

《宋史·卷三三五·列傳第九十四》、《東都事略》卷一O七有傳。

种師道家族成員

种師道家世

在《宋史》中,種家軍比楊家將的名氣大,比楊家將的作用大,只不過楊家將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種家軍卻走進了線裝書,被文字湮沒了。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皆為將才。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
种師道,從曾祖父是宋初大隱士种放,种放兄種昭衍即种師道之曾祖父,其祖父是種家軍的創建者種世衡,世衡有八子(古、診、諮、詠、諤、所、記、誼),种師道的父親是種記,种師道的弟弟是种師中。 [4] 

种師道配偶

种師道妻尹氏。

种師道後人

二子,浩、溪。種浩官迪功郎,種溪為閣門祗侯,皆死於師道之前。孫彥崇、彥崧,彥崇死於兵,而彥崧則早夭。在紹興年間,朝廷令其侄種浤奉祀。

种師道墓地所在

建炎元年六月十五日,种師道靈柩歸葬於萬年縣神禾原(今陝西西安長安區香積寺村是種氏的家族墓地)。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三三五師道字彝叔。少從張載學,以蔭補三班奉職,試法,易文階,為熙州推官、權同谷縣。縣吏有田訟,彌二年不決。師道繙閲案牘,窮日力不竟,然所訟止母及兄而已。引吏詰之曰:“母、兄,法可訟乎。汝再期擾鄉里足未?”吏叩頭服罪。
  • 2.    《東都事略·种師道傳》:种師道字彝叔,世衡之孫也。  .文淵閣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19-01-28]
  • 3.    《宋史》卷三三五通判原州,提舉秦鳳常平。議役法忤蔡京旨,換莊宅使、知德順軍。又謂其詆譭先烈,罷入黨籍,屏廢十年。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夏國畫境,其人焦彥堅必欲得故地,師道曰:“如言故地,當以漢、唐為正,則君家疆土益蹙矣。”彥賢無以對。
  • 4.    宋代名人大觀 洛陽英雄淚 北宋種家軍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3-09-26]
  • 5.    《宋史》卷三三五童貫握兵柄而西,翕張威福,見者皆旅拜,師道長揖而已。召詣闕,徽宗訪以邊事,對曰:“先為不可勝,來則應之。妄動生事,非計也。”貫議徙內郡弓箭手實邊,而指為新邊所募。帝復訪之,對曰:“臣恐勤遠之功未立,而近擾先及矣。”帝善其言,賜襲衣、金帶,以為提舉秦鳳弓箭手。時五路並置官,帝謂曰:“卿,吾所親擢也。”貫滋不悦,師道不敢拜,以請,得提舉崇福宮。久之,知西安州。夏人侵定邊,築佛口城,率師往夷之。始至渴甚,師道指山之西麓曰:“是當有水。”命工求之,果得水滿谷。累遷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洺州防禦使、知渭州。督諸道兵城席葦,土賦工,敵至,堅壁葫蘆河。師道陳於河滸,若將決戰者。陰遣偏將曲克徑出橫嶺,揚言援兵至,敵方駭顧,楊可世潛軍軍其後,姚平仲以精甲衷擊之,敵大潰,斬首五十級,獲橐駝、馬牛萬計,其酋僅以身免。卒城而還。
  • 6.    《宋史》卷三三五又詔帥陝西、河東七路兵徵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敵守備甚固。官軍小怠,列校有據胡牀自休者,立斬之,屍于軍門。令曰:“今日城不下,視此。”眾股慄,噪而登城,城即潰,時兵至才八日。帝得捷書喜,進侍衞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
  • 7.    《宋史》卷三三五從童貫為都統制,拜保靜軍節度使。貫謀伐燕,使師道盡護諸將。師道諫曰:“今日之舉,譬如盜入鄰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無乃不可乎?”貫不聽。既次白溝,遼人噪而前,士卒多傷。師道先令人持一巨梃自防,賴以不大敗。遼使來請曰:“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惡也。今射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鄰,基他日之禍,謂為得計可乎?救災恤鄰,古今通義,惟大國圖之。”貫不能對,師道復諫宜許之,又不聽,密劾其助賊。王黼怒,責為右衞將軍致仕,而用劉延慶代之。延慶敗績於盧溝,帝思其言,起為憲州刺史、知環州,俄還保靜軍節度使,復致仕。
  • 8.    《宋史》卷三三五金人南下,趣召之,加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聽便宜檄兵食。師道方居南山豹林谷,聞命即東。過姚平仲,有步騎七千,與之俱北。至洛陽,聞斡離不已屯京城下,或止勿行曰:“賊勢方鋭,願少駐汜水,以謀萬全。”師道曰:“吾兵少,若遲迴不進,形見情露,祗取辱焉。今鼓行而前,彼安能測我虛實?都人知吾來,士氣自振,何憂賊哉!”揭榜沿道,言種少保領西兵百萬來。遂抵城西,趨汴水南,徑逼敵營。金人懼,徙砦稍北,斂遊騎,但守牟駝岡,增壘自衞。
  • 9.    《宋史》卷三三五時師道春秋高,天下稱為“老種”。欽宗聞其至,喜甚,開安上門,命尚書右丞李綱迎勞。時已議和,入見,帝問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對曰:“女真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乎?”帝曰:“業已講好矣。”對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非所敢知也。”拜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諸道兵悉隸焉。以平仲為都統制。師道時被病,命毋拜,許肩輿入朝。金使王汭在廷頡頏,望見師道,拜跪稍如禮。帝顧笑曰:“彼為卿故也。”京城自受圍,諸門盡閉,市無薪菜。師道請啓西、南壁,聽民出入如常。金人有擅過偏將馬忠軍者,忠斬其六人。金人來訴,師道付以界旗,使自為制,後無有敢越佚者。又請緩給金幣,使彼惰歸,扼而殲諸河,執政不可。
  • 10.    《宋史》卷三三五種氏、姚氏皆為山西巨室,平仲父古方以熙河兵入援。平仲慮功名獨歸種氏。乃以士不得速戰為言達於上。李綱主其議,令城下兵緩急聽平仲節度。帝日遣使趣師道戰,師道欲俟其弟秦鳳經略使師中至,奏言過春分乃可擊。時相距才八日,帝以為緩,竟用平仲斫營,以及於敗。既敗,李邦彥議割三鎮,師道爭之不得。李綱罷,太學諸生、都人伏闕願見種、李,詔趣使彈壓。師道乘車而來,眾褰廉視之,曰:“果我公也。”相率聲喏而散。
  • 11.    《宋史》卷三三五金師退,乃罷為中太一宮使。御史中丞許翰見帝,以為不宜解師道兵柄。上曰:“師道老矣,難用,當使卿見之。”令相見於殿門外。師道不語,翰曰:“國家有急,詔許訪所疑,公勿以書生之故不肯談。”師道始言:“我眾彼寡,但分兵結營,控守要地,使彼糧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翰嘆味其言,覆上奏謂師道智慮未衰,尚可用。於是加檢校少師,進太尉,換節鎮洮軍,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屯滑州,實無兵自隨。
  • 12.    《宋史》卷三三五師道請合關、河卒屯滄、衞、孟、滑,備金兵再至。朝論以大敵甫退,不宜勞師以示弱,格不用。既而師中戰死,姚古敗,朝廷震悚,召師道還。太原陷,又使巡邊。次河陽,遇王汭,揣敵必大舉,亟上疏請幸長安以避其鋒。大臣以為怯,復召還。既至,病不能見。十月,卒,年七十六。帝臨奠,哭之慟,贈開府儀同三司。
  • 13.    北宋奇怪的統軍制度:文臣與宦官共同統軍體制(4)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3-09-26]
  • 14.    太學生請願  .學科網[引用日期2013-09-26]
  • 15.    种師道  .陝西省地情網[引用日期2014-04-03]
  • 16.    《宋史·列傳第九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03-01-04]
  • 17.    黃道周·《廣名將傳》
  • 18.    宋元明清人物— 种師道  .洛陽黨史方誌網[引用日期2023-11-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