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頌

鎖定
《秋頌》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於1819年9月創作的一首詩歌。
詩歌分三節,每一節都描繪不同的畫面:第一節寫“你”如何與太陽合謀,催動果實成熟,設計了種種收穫的景象;第二節用一種速寫般的語言,捕捉了“你”在田野、打麥場、田壟、小溪等場景裏的身影;最後一節則寫秋天的聲音,昆蟲歌唱、鳥兒呢喃、羊羣咩叫,共同組成了美妙的音樂。 [3]  《秋頌》採用擬人化手法,把金秋催熟果實和莊稼的景象,寫得形象、喜人,呈現出一派生機。詩人對色彩、聲音和香味十分敏感。 [5] 
作品名稱
秋頌
外文名
To Autumn
作    者
約翰·濟慈
創作年代
1819年9月
文學體裁
現代詩

秋頌作品原文

To Autumn
I.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
II.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III.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
And touch the stubble plains with rosy hue;
Then in a wail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
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soft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rom a garden-croft;
And 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 in the skies. [2] 

秋頌中文譯文

1
霧氣洋溢,果實圓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陽成為友伴;
你們密謀用累累的珠球,
綴滿茅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樹揹負着蘋果,
讓熟味透進果實的心中,
使葫蘆脹大,鼓起了榛子殼,
好塞進甜核;又為了蜜蜂
一次一次開放過遲的花朵,
使它們以為日子將永遠暖和,
因為夏季早填滿它們黏巢。
2
誰不經常看見你伴着穀倉?
在田野裏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時隨意坐在打麥場上,
讓髮絲隨着簸谷的風輕飄;
有時候,為罌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壟,
讓鐮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過小溪,
你昂首揹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幾點鐘,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漿。
3
啊,春日的歌哪裏去了?但不要
想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樂——
當波狀的雲把將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紅抹上殘梗散碎的田野,
這時啊,河柳下的一羣小飛蟲
就同奏哀音,它們忽而飛高,
忽而下落,隨着微風的起滅;
而羣羊在山圈裏高聲默默咩叫;
籬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園中
紅胸的知更鳥就羣起呼哨;
叢飛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查良錚譯) [1] 

秋頌創作背景

1819年9月的一個星期天,詩人漫步于田野,秋高氣爽,剛收割過的田地温暖明亮,詩人感到心曠神怡,不由邊走邊吟,成就此篇詩歌。 [1] 

秋頌作品鑑賞

全詩分三節,第一節寫累累果實、馥郁香氣,向人們展現出秋景的豔麗圖畫。第二節寫秋收,展現出農人的忙碌和忙裏偷閒的閒適淡定,第三節寫秋聲,詩人描繪在秋天裏眾多生物的聲音:小飛蟲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鳥的婉轉啾鳴、燕子的呢喃,構成了秋天的交響樂。短短一首詩,詩人用各種意象調動起人的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和聽覺,既有靜態的果實,也有動態的動物,還有農人辛勞的身影、怡然的神態。從早晨的霧氣瀰漫到黃昏時胭紅的雲,一天時間中自然景物、農人活動組合成一幅温暖、繁盛的秋景圖。
與濟慈的其他詩歌不同,他自己沒有出場。似乎刻意要讓“自我否定力”發揮到極致。在自我隱退之後,詩歌突出了秋天本身,她的優美、和諧、豐饒,在充滿了感性的語言中和盤托出,彷彿讀者伸手便能夠觸摸到秋天的質感,望眼便能夠捕捉到她的斑斕。自我的隱退與自然的凸顯,使《秋頌》一詩的真正主角變成了秋天。這從某種程度上講調整了人與自然的不對稱關係,顛覆了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範式。正如費爾斯蒂納所説,濟慈的詩歌將事物的本質充分顯露出來,創造出“一個人類僅僅在麥茬、羊羣、花園中得到一絲暗示的生態系統”。 [1] 
《秋頌》這首詩中沒有情感的直接抒發,而是將一種愉悦、富足的情緒寄託在對景物的描繪中。詩人特別擅長調動色彩、聲音以及事物的動態,全面展現了秋景的各個方面。閲讀此詩,也像在觀賞一幅色彩濃豔、筆法細膩的油畫。
“秋天”的種種景象,在詩中得到了呈現,但詩人用了一個特殊的技巧,將“秋天”本身也人格化了,“你”像一個勞動者,忙碌在大地之上,勾畫着一切的美景。也同時享受着收穫的愉悦和愜意。 [3] 

秋頌作者簡介

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的重要詩人。他出生在倫敦一個馬車店主之家。父母早喪,少年輟學。曾學醫謀生,後棄醫從文。1816年發表處女作《哦,孤獨》,1818年長詩《安狄米恩》出版,遭到保守派的尖鋭的抨擊,但也受到了來自詩人拜倫和雪萊的重視與鼓勵。從此,他詩情奔放,一瀉千里,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如長詩《伊莎貝拉》和抒情詩《希臘古甕頌》《夜鶯頌》《秋頌》等,奠定了他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濟慈因身患肺結核,於1820~1821年在意大利旅遊養病,不幸早逝,葬於羅馬,死時年僅25歲。 [4] 
參考資料
  • 1.    林玲,王振軍主編.外國文學精品導讀: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04:第75-77頁
  • 2.    馬鍾元主編.每天讀點英文背誦名篇佳作全集 英漢對照 精華版:中國宇航出版社,2016.01:第280-281頁
  • 3.    晨曦.外國詩歌名作欣賞 讀點經典 外國文學藝術名著欣賞:石油大學出版社,2017.04:第73-74頁
  • 4.    馬鍾元主編.每天讀點英文背誦名篇佳作全集:中國宇航出版社,2012.10:第200頁
  • 5.    關德福.外國文學簡明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02: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