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聲賦

(北宋歐陽修辭賦作品)

鎖定
《秋聲賦》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辭賦作品。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作品名稱
秋聲賦
作    者
歐陽修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歐陽文忠公集
文學體裁
文賦

秋聲賦作品原文

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1,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2,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3,忽奔騰而砰湃4;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5,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6,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餘謂童子7:“此何聲也?汝出視之8。”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9,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予曰:“噫嘻10,悲哉11!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12?”
“蓋夫秋之為狀也13,其色慘淡14,煙霏雲斂15;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6;其氣慄冽17,砭人肌骨18;其意蕭條19,山川寂寥20。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21,佳木葱蘢而可悦22。草拂之而色變23,木遭之而葉脱。其所以摧敗零落者24,乃其一氣之餘烈25。夫秋,刑官也26,於時為陰27;又兵象也28,於行用金29。是謂天地之義氣30,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31,故其在樂也32,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33,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34,物過盛而當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35。人為動物,惟物之靈36。百憂感其心37,萬事勞其形38,有動於中39,必搖其精40。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41,黟然黑者為星星42。奈何以非金石之質43,欲與草木而爭榮44?念誰為之戕賊45,亦何恨乎秋聲46!”
童子莫對47,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48,如助餘之嘆息。 [1]  [2] 
清代費丹旭繪《秋聲賦圖》 清代費丹旭繪《秋聲賦圖》

秋聲賦註釋譯文

秋聲賦詞句註釋

1.歐陽子:作者自稱。
2.悚(sǒng)然:吃驚的樣子。
3.淅瀝(xī lì):象聲詞,形容雪、雨、風等的聲音。這裏形容風聲。蕭颯(sà):風吹樹木所發出的聲音。
4.砰湃(pēng pài):同“澎湃”。波濤衝激聲。
5.鏦(cōng)鏦錚(zhēng)錚:金屬相擊聲。
6.銜枚:古時行軍兵士口中銜枚,以防喧譁。枚,形狀像筷子。疾走:急行軍。
7.童子:少年男僕。
8.之:代秋聲。
9.明河:明亮的銀河。
10.噫嘻:感嘆聲。
11.悲哉: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
12.胡為:為何。
13.為狀:呈現出來的樣子。
14.慘淡:陰暗無色,景象淒涼。
15.煙霏雲斂:煙飛雲收。煙,煙霧。
16.日晶:陽光燦爛。
17.慄冽:寒冷。
18.砭(biān):治病用的石針。
19.蕭條:凋零。
20.寂寥:靜寂空曠。
21.豐草綠縟(rù):茂密的草碧綠繁茂。
22.葱蘢(lóng):草木繁盛。
23.拂:吹拂。
24.摧敗零落:摧折、凋落。
25.一氣:秋氣。
26.刑官:周代設六官,以司寇為秋官,掌刑獄。唐武后以刑部為秋官。
27.於時為陰:時,時令,即四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28.兵象:用兵的象徵。
29.於行用金: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四時,秋屬金。
30.義氣:秋、冬為天地之義氣。
31.實:動詞,結果實。
32.樂:音樂。
33.商,傷也:商音是悲傷的聲音。
34.夷,戮也:夷就是殺戮的意思。
35.有時:有固定時限。
36.靈:靈性。
37.感:觸動。
38.形:形體。
39.中:內心。
40.搖:撼動。精:人的精神、元氣。
41.渥(wò)然:潤澤的樣子。
42.黟(yī)然:黑。星星:鬢髮花白。
43.質:人的肉體。
44.榮:繁盛。
45.戕(qiāng)賊:摧殘。
46.何:何必。
47.莫對:不回答。
48.唧唧:蟲鳴聲。 [2]  [3]  [4] 

秋聲賦白話譯文

歐陽先生正在夜裏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驚異地注意聽取,説:奇怪啊!開始時淅淅瀝瀝細碎淒涼,忽然間飛馳跳躍響亮宏壯,像驚濤駭浪午夜洶湧,疾風暴雨突然降臨;它和別的物體接觸時,發出清越的撞擊聲,如同金屬轟鳴。又像奔敵營的士兵,口中銜着枚行進,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和馬奔跑的聲音。我對書童説:“這是什麼聲音呢?你出去看一下。”書童回答説:“星星月亮光輝燦爛,銀河高高掛在天空,四周寂靜無人,聲音在樹木中間。”我説:“唉,可悲啊!這是秋季的聲音呀,為什麼就到來了呢?”
“那秋季呈現的狀態是:它的色彩單調,煙散雲收,淒涼暗淡;它的容貌潔淨,天清氣爽,陽光燦爛;它的氣候酷烈,涼意襲人,深入肌骨;它的意象冷落,山寒水瘦,蕭森寂寞。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淒涼悲切,憤怒激烈。茂草綠毯子一般爭相滋長,樹木青翠欲滴令人喜愛,茂草遇到它就枯黃,樹木遭逢它就落葉。秋季所以能摧毀茂草,凋零樹木,因為是自然界的運化規律。這秋季,是人間罰惡的法官,在四季中屬於陰;又是戰爭的象徵,在五行中代表金。屬於天地間的剛正之氣,經常以嚴酷暴戾作為本性。自然界對於萬物,春季生長秋季結果。所以秋季在音樂中,商聲是西方的音符,夷則是七月的樂律。商即悲傷,萬物已經衰老就產生悲傷;夷即殺戮,萬物過於茂盛就應該殺戮、消減。”
“可嘆啊!茂草樹木沒有感情,在一定的時間仍不免飄飛零落。人是有血肉的動物,一切生物中的靈長。成百種憂慮感觸人的內心,成萬項事務勞累人的身體,只要內心有所觸動,必然擾亂他的精神;而且還要考慮他力量所不能完成的事務,擔心他智慧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理所當然地會使人鮮細澗澤的容顏變得枯瘠蒼老,烏黑茂密的鬚髮變得花白稀疏。為什麼要用不是金石那樣堅固不變的本質,想去和茂草樹木爭一時之景呢?考慮到究竟是什麼原因摧殘了人,又何必怨恨這秋季的聲音呢!”
書童沒有回答,低着頭打瞌睡了。只聽到四邊牆壁外唧唧的蟲鳴,好像在附和着我的嘆氣聲。 [3] 

秋聲賦創作背景

此賦寫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時作者五十三歲。宋代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與契丹(遼國)訂立澶淵和議,雙方罷兵後,君臣上下諂諛成風,文恬武嬉,數十年間,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至仁宗時,各方面矛盾都暴露出來。仁宗初期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目的就是改變這個頹勢,可不久即失敗了,歐陽修亦因此兩度遭貶謫。至作《秋聲賦》時,作者的官位雖又晉升為翰林學士,但政局卻江河日下。作者雖仕途已入順境,身居高位,但長期的政治鬥爭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複雜,逐漸淡於名利。他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鬱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讓作者此時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1]  [2]  [3] 

秋聲賦作品鑑賞

秋聲賦整體賞析

《秋聲賦》是歐陽修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秋在古代也是肅殺的象徵,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終止。作者的心情因為屢次遭貶而鬱悶,但他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反省。這一立意,抒發了作者難有所為的鬱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願望。
這篇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構框架,精心佈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悽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為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後由草木經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後歸結出全篇主旨:“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入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並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的圖畫,也可以説,作者正處於一處凝神的狀態中。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文勢便蓄成了,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彷彿是泉水湧出,自然流瀉。同時這種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通過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翩,又回到現實,增強了藝術真實感。童子的回答,質樸簡明,意境優美、含蓄。這裏,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於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瞭文章主題即秋聲。文章起始,就寫得脈絡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再接着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作者自答。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餘威,就會使繁茂蓊鬱的綠色變色,葱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
接着,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夫秋,物過盛而當殺。”古代用天地、四時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場秋點兵”,所以秋又有戰爭的象徵;這樣,秋天對人來説,意味着有悲涼肅殺死亡之氣。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嘆與傷感。又以音樂為喻,古人將五聲(宮、商、角、徵、羽)和四時相配,秋屬商,又將五行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屬於商聲,商,傷也,悲傷之意。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則為十二律之一。將樂律和曆法聯繫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夷則配七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夷,是刪刈,殺戮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為自然之規律。作者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人從個人出發體驗感悟自然和社會。這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聲的主題,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議論。作者認為,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着人的身心,內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呢!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髮變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這就説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時作者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生的憂思所致。當時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經在政治上屢不得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情鬱悶。這樣的情緒和秋季氣息正相統一,觸物傷情,有感而發。
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唯有四壁的蟲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悽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鬱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此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敍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制內斂;語氣輕重和諧;節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於韻律。
作者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可見可聞。文章開頭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寫秋夜西風漸起,觸物有聲,再用星月皎潔、四無人聲加以烘托,一蕭瑟幽森的畫面便呈現在讀者面前;最後以“四壁蟲聲唧唧”收尾,也緊扣住季節的特色。中間兩大段用賦體的傳統鋪陳手法,渲染秋天的肅殺和萬物的凋零,抒寫對人事憂勞的悲感,最後“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又轉喻禍根在人,發揮了清心寡慾的老莊哲學,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此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作者選擇了新的角度入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很大。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為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佔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1] 

秋聲賦名家點評

宋·周必大《〈歐陽文忠文集〉後序》:前輩嘗言,公作文揭之壁間,朝夕改定。今觀手寫《秋聲賦》凡數本,……而用字往往不同。 [3] 
清·吳調侯吳楚材古文觀止》: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末歸於人之憂勞,自少至老;猶物之受變,自春至秋。凜乎悲秋之意。溢於言表。結尾蟲聲唧唧,亦是從聲上發揮。 [3] 
清·李調元《賦話》卷五:《秋聲》《赤壁》,宋賦之最擅名者,其原出於《阿房》《華山》諸篇,而奇變遠弗之逮。殊覺剽而不留。陳後山所謂一片之文押幾個韻者耳。朱子亦云:宋朝文章之盛,前世莫不推歐陽文忠公、南豐曾公與眉山蘇公相繼迭起,各以文擅名一世,獨於楚人之賦,有未數數然者。蓋以文為賦,則去風雅日遠也。 [3] 

秋聲賦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5] 
參考資料
  • 1.    陳振鵬 等.古文鑑賞辭典(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219-1223
  • 2.    巨才 編.辭賦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04-205
  • 3.    魏耕原.歷代小賦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64-468
  • 4.    霍旭東.歷代辭賦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944-947
  • 5.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