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鎖定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是唐代詩人許渾的作品。此詩開頭兩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透露出悲涼的意緒,傳達出旅途的況味;中間四句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最後兩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作品名稱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作品別名
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
作    者
許渾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作品原文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1]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註釋譯文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詞句註釋

⑴闕:指唐都城長安。潼關:關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
⑵紅葉晚蕭蕭:一作“南北斷蓬飄”。
⑶長亭:古時道路每十里設長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華: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境內。
⑸過:一作“落”。中條: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
⑹山:一作“關”。迥:遠。
⑺海:一作“塞”。
⑻帝鄉:京都,指長安。
⑼夢:嚮往。末兩句一作“勞歌此分手,風急馬蕭蕭”。 [1]  [2]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白話譯文

深秋的晚風迎面吹來,紅葉在風中蕭蕭作響,我坐在十里長亭,舉杯暢飲。不經意間,天上的殘雲向太華山徐徐飄去,點點疏雨隨風灑落在中條山上。山勢綿延千里,蒼翠的樹色隨着關山伸向遠方;滔滔黃河奔騰不息,流向遙遠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達長安了,可我現在仍然嚮往漁人樵夫們的那種閒適逍遙的生活呀。 [2]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創作背景

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北部,位於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衝,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的咽喉重鎮,形勢險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歷代詩人路經此地,往往要題詩紀勝。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到長安去,途經潼關,也為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興致淋漓,揮筆寫下了這首詩作。 [3]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作品鑑賞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文學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詩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敍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乾淨利落。此詩另一版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材料,可以幫助讀者瞭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峯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着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着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為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支榮慧書法《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支榮慧書法《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湧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衝去,翻滾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詩人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把場景描寫得繪聲繪色,使讀者有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這裏,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其中三、四兩句,又出現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霽潼關驛亭》詩的頷聯,完全相同,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本來,離長安不過一天的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總該想着到長安後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詩人卻出人意外地説:“我仍然夢着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並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有力地顯出了詩人的身份。 [3]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名家點評

《唐詩鏡》:語雖淺近,致各自成。
《五朝詩善鳴集》:仲晦如此詩,雖與劉文房分據“長城”岈也,何拙魯?若陳後山者,亦復疵之太過。
《歷代詩法》:景近趣遙。
《唐賢小三昧集續集》:亦闊大、亦高華,晚唐中之近開、寶名句也(“殘雲”二句下)。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博大,得登眺意(“殘雲”二句下)。與許文化義自不同。
唐詩三百首》:格、意直追初盛。
《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樑》:此詩神味穠鬱,“條”、“遙”兩韻,非後學所能通畿。
《小清華園詩談》:唐人之詩,有清和純粹可誦而可法者,如許渾之“紅葉晚蕭蕭……”。
《養一齋詩話》:五律之“紅葉晚蕭蕭”,全局俱動,為晚唐之翹秀也。
唐宋詩舉要》:吳北江曰:高華雄渾,丁卯壓卷之作。
詩境淺説》:凡作客途風景詩者,山川形勢,最宜明瞭;筆氣能包掃一切,而句法復雄宕高超,斯為上乘:許詩其佳選也。開篇從秋日説起,若仙人跨鶴,翩然自空而降;首句即押韻,神味尤雋。三四句皆潼關左右之名山;太華在關西,中條在關東,皆數百里而近;殘雲挾雨,自東而西,應過中條而歸太華,地望固確,詩句彌工。五句以雍州為積高之壤,入關以後迤邐而登,故樹色亦隨關而迥。餘曾在風陵渡河望潼關樹色,高入雲中,深嘆其“迥”字之妙。六句言大河橫亙關前,浩浩黃流,遙通滄海,表裏山河之險,湧現毫端。以上皆紀客途風景。篇終始言赴闕,觚稜在望,而故鄉回首,猶夢漁樵,知其榮利之淡也。 [4]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作者簡介

許渾,唐代詩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進士,歷官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自少苦學多病,喜愛林泉。其詩長於律體,多登高懷古之作。有《丁卯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41
  •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79-380
  • 3.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48-1049
  • 4.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唐·許渾)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08-19]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