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山圖

(張大千作品)

鎖定
《秋山圖》是著名畫家張大千於1978年創作的風景畫,是張大千兩項重要事業追求的集中體現。
中文名
秋山圖
作    者
張大千
分    類
風景畫
創作時間
1978年
類    別
繪畫
材    質
設色紙本
規    格
68×134.5cm
款    識
寥寂秋天好,幽原此一過。花當江郭近,花傍隱居多。泉石心常在,窮通理若何。空言五湖上,無地着漁蓑。戊午之秋,摩耶精舍拈黃姬水句寫,八十叟爰。
鈐    印
張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摩耶精舍(朱)

秋山圖創作背景

其一,《秋山圖》為中國傳統畫作題材,流傳至今的即有五代僧人巨然的《秋山圖》和明代畫家董其昌的《秋山圖》。五代僧巨然《秋山圖》是絹本水墨。《秋山圖》上有“袁樞明印”、“石愚收藏印信”等收藏印記。亦有“王鐸鑑定”,“孟津王鏞珍藏”等印,今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明代董其昌《秋山圖》,是董其昌於1616年(萬曆44年丙辰)10月為金玉檢所作,是年董其昌62歲。根據畫上的題跋可知,該畫於1625年(天啓5年乙丑)4月為金玉檢轉贈相國聖斐,聖斐大喜之下又向董其昌索題,董見此精心之作所贈得人,被聖斐珍愛有加,於是又題雲:“此餘為金玉檢作者,今歸聖斐相國,聖斐攜之遊梁,嘗掛之菟園雪台中,煙雲詞賦,俱為俱養傢俱矣。乙丑四月之望,玄宰。”這時的董其昌已是71歲高齡的老人了,但題字依然神采奕奕,炯炯有神。另傳元代著名畫家王冕亦有《秋山圖》,今其畫作已不傳,而題畫詩尚存。張大千酷愛收藏古代名家真跡,想必早知古畫名跡《秋山圖》,而張大千的《秋山圖》在古畫的意境上又更上一層,不僅遠山近樹勾畫傳神,山水雲煙自然飄渺,房屋小徑隱現山間,這些都是非胸中有溝壑者所不能為。由此可知,此畫作正是張大千踏遍名山大川后的佳作。而題跋“窮通理若何?只言五湖上,無心着漁蓑”更是點出了此幅《秋山圖》意在閒適,借秋山的開闊寓胸中對功名的淡泊,心境恬淡、志在高遠。 [2] 

秋山圖畫作介紹

張大千《秋山圖》曾於1978年在韓國展出。當時他的個人畫展是由韓國東亞日報社於1978年三月間“透過中韓文化界的奔走努力,敦請張大千大師訪問漢城”,從而完成這一歷史性文化活動的。張大千先生的個展於當年11月15日至11月24日在漢城世宗文化會館舉辦,台北故宮博物院協辦,被譽為“不僅是漢城文化界的盛事,也是亞洲和世界性的大事”。畫展舉辦方為了使韓國觀眾對大師的藝術世界有全般的瞭解,特別商請大師,除了展出他的新風格之傑作外,也展出一部分人物、花卉及書法作品;並出版一冊漢城個展目錄:《張大千畫集》,以資紀念。而這幅《秋山圖》也收錄其中,排在畫集收錄畫作的第九幅,圖下注明“秋山圖,紙本69.8×137cm,1978”。此時的張大千先生已經年近八旬,畫作技法早已臻於化境。這一年他先後赴高雄、台南舉辦個人畫展。並於八月遷入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而此幅畫作或許正作於遷入摩耶精舍之後。於是一份平和之氣、禪定之心於秋山畫面中隱隱透出。 [2] 

秋山圖作品賞析

這幅張大千先生創作於1978年的《秋山圖》正是其半抽象水墨山水畫作的經典代表。打開中國繪畫史,類似張大千先生這種近乎抽象或半抽象的山水形式,歷代傳世作品一張也看不到,那麼張大千先生的大潑墨(或大潑彩),可以説是“日新又新”的一種創造品,也是他對現代中國文化的偉大貢獻。
從《秋山圖》的整幅畫作來看,大潑墨的遠山技法近乎抽象,而山石、房屋、樹木的點染又將抽象的遠山拉回到逼真而靈動的層面上來。近處細法描繪的樹木將無形的江風繪入畫面,使得原本抽象的潑墨遠山傳達出江風拂過山巒的動感,將潑墨的粗糙點化成精緻的靈動。不得不令人驚歎作者天才的神來之筆。 [2] 

秋山圖畫家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名爰,一名季,又名季爰,一度為僧,法號大千,又稱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善孖弟。大千少年才俊,從梅庵、農髯先生遊,泛讀石濤、八大真跡,得其真髓,臨摹幾可亂真,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稱。作山水、花卉、鳥獸皆精妙,特擅寫荷,名重當時。晚年作潑墨潑彩山水,為一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稱其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