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秉(拼音:bǐ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拿着的一把莊稼。“秉”本義是禾把。又由手拿一把莊稼引申為拿着,如秉持、秉燭。又引申為主持,如秉公辦事。又引申為承受、接受,如秉承。 [14] 
中文名
拼    音
bǐng
部    首
丿、禾
五    筆
TGVI(86);TVD(98) [2] 
倉    頡
HDL [2] 
鄭    碼
MFXB [2] 
筆    順
撇、橫、橫折、橫、橫、豎、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134)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三梗 [3] 
總筆畫
8
統一碼
79C9 [2] 
異    體
㨀、𣏲、𥝐、𦱮、𥟱、棅
四角碼
2090₇ [2] 
注音字母
ㄅㄧㄥˇ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字源解説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會意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甲骨文(圖1)的左邊是一顆禾苗,有葉子和禾穗,禾穗彎垂;右下方是一個又(手)字。兩相會意,表示用手拿禾。手拿一把莊稼是農人的經常動作,也是一個實在動作。古人們按照描實的手法,用禾、手會意,創造了秉字。金文(圖2、3)中禾與手的位置相互穿插,手伸於禾中,手拿禾的意思更為明確。小篆(圖4)與金文基本相似。在以上幾種文字中手形都有手腕的部分,隸書(圖7)中人們規範地把手寫成了一個“彐”字,形成今天的“秉”。 [4-5] 
秉字的本義是禾把,引申為執、持,如“秉燭夜遊”“秉筆直書”。執掌、主持,也叫秉,這是進一步的引申義了。如“秉政”“秉公執法”。這裏秉的意義仍然與執、持的意義有關聯,只不過更為抽象了一些。人的性格,叫作“秉性”。這個秉,帶有天賦具有的意思。如果細究起來,還是同持有的意義有點關聯。 [14]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拿住,握。
grasp;hold
《詩經·邶風·簡兮》: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文言〉掌握,主持。
preside over
《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淵。
秉持;秉教;秉政
〈文言〉保持;堅持。
keep;
persist in;
persevere in
《晉書·李含傳》:實有史魚秉直之風。
秉心;秉志
〈文言〉順;遵循。

《管子·勢》:不亂民功,秉時養人。
秉承;秉公;秉賦
〈文言〉通“謗”(bàng)。

《管子·小匡》:其稱秉言,則足以補官之不善政。戴望校正:“秉與謗古同部字,音相近。”

名詞
〈文言〉禾束;禾把。

《詩經·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

〈文言〉依據;準則。

翁方綱《志言集序》:理者,民之秉也,物之則也。

〈文言〉同“柄”。器物的把兒。
handle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

〈文言〉同“柄”。權柄。
power
《管子·小匡》:治國不失秉。"尹知章注:“秉,柄也。柄之所操以作事。國柄者,賞罰之紀要也。

量詞
古代容量單位,十六斛為一秉。

《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三】【又部】兵永切(bǐng)
禾束也。從又持禾。 [8] 

説文解字注

“禾束也”注:《小雅》彼有遺秉。毛雲:秉,把也。聘禮記四秉曰筥注。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也。《左傳》:或取一秉稈焉。按經傳假秉為柄字。
“從又持禾”注: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9]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秉;部外筆畫:3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並音丙。禾盈把也。《詩·小雅》:彼有遺秉。疏:秉,把也。《禮·聘禮》:四秉曰筥。注: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筥穧名,今萊易閒刈稻聚把有名為筥者。
又米數。《禮·聘禮》:十鬥曰斛,十六鬥曰籔,十籔曰秉。
又《小爾雅》:鍾二謂之秉,秉十六斛。○按《儀禮》:禾米之秉,字同𢿘(數)異。惟徐氏《韻譜》:二石為秉,又是一説。蓋石即斛也。冉子與粟五秉。據《儀禮》:為八十石,據徐氏止十石,多寡迥別,俟考正。
又執持也。《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詩·大雅》:民之秉彝。《書·君奭》:秉德明恤。
又去聲,陂病切。與柄同。《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絳侯世家》:許負相周亞夫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
又姓。○按《説文》:秉,從又持禾,《正字通》:兼載鐘鼎文𥝐字重出。𢿘(數)字原從𡝤(婁)從殳。 [10] 

廣韻

執持。又十六鬥曰藪,十藪曰秉。又姓,《漢書》有秉漢。
【校釋】《漢書》無秉漢,《兩龔傳》有琅邪人邴漢為中大夫。《元和姓纂》卷七:“漢有秉寬。” [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2]

書寫演示

❶首筆撇居上居中。❷“彐”在田字格中心部位,中間一橫在橫中線。❸中間一豎在豎中線。❹撇、捺收筆持平,高於豎筆底部。 [12] 

書法欣賞

(書法圖來源 [13] 

音韻參考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ăŋ
先秦
王力系統
p
i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juă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i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jiangx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w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w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w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i̯wɐ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p
ǐɐ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ɐ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a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ɐ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p
ǐa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兵永切
pjɐŋ
集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補永切
piaŋ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陂病切
piaŋ
禮部韻略

上聲





補永切

增韻

上聲





補永切


去聲





陂病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piəŋ
中州音韻

上聲
庚青





邦茗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全清
補永切
piəŋ

去聲


全清
陂病切
piə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iŋ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iŋ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ŋ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i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i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in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iŋ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piŋ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pin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peŋ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pi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piɛn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pi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piaŋ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pɪŋ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pɪŋ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ɪŋ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eŋ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iŋ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ei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21]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1]
  • 3.    二十三梗 秉  .搜韻[引用日期2018-08-21]
  • 4.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223
  • 5.    楊寒梅 編著.圖説漢字五千年[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05:148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77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93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 1997.07:415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10
  • 11.    秉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1]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
  • 13.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1]
  • 14.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17-318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