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私立南通大學

鎖定
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成立於1928年9月17日,是民國時期江蘇地方的一所私立多科性技術大學。由張孝若主持將私立南通農科大學、私立南通紡織大學、私立南通醫科大學合併組建,內設農科、醫科、紡織科。 [11]  因辦學起步早、有特色,以過硬教育質量享譽全國,解放後因高校院系調整而不復存在 。 [16] 
漢學家費正清在《劍橋中華民國史》中認為,公立技術大學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私立技術大學則以南通大學為代表。 [13]  私立南通大學的體制如同“邦聯制”,在總冠名下各科獨立招生、獨立教學與管理、獨立核算。在對外時分別以三所學校的身份出現,人們通常仍將之分別稱呼或統計。“邦聯制”式的體制在全國大學中相當少見,後來被沿用到1952年。 [5] 
1930年11月因《大學組織法》中尚無紡織學院,暫稱私立南通學院。1938年8月南通淪陷後,農科、紡科全部遷往上海,醫科則隨軍內遷至湖南沅陵。1952年8月根據《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規定:私立南通學院撤銷建制。 [19]  農科遷往揚州,與私立江南大學農藝系、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農教系組建蘇北農學院,後發展為揚州大學農學院 [3]  [15]  。紡織科遷往上海,併入華東紡織工學院,後發展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 [1]  [23-24]  醫科改設蘇北醫學院,1957年整體搬遷至蘇州,更名為蘇州醫學院,後發展為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 [8-9]  。院系調整後各科改擴建為公立院校,擺脱了私立時代經費捉襟見肘的艱難局面。 [5] 
中文名
私立南通大學
外文名
Nantung University
簡    稱
通大、通院
創辦時間
1902年
創辦人
張謇及其家族
辦學性質
私立大學 [16] 
學校類別
綜合類 [13] 
別    名
私立南通學院
傑出校友
李煜瀛于右任李宗仁秦汾
撤銷時間
1952年8月 [15] 

私立南通大學學校簡介

私立南通大學是中國私立技術大學的代表,有着悠久而輝煌的辦學歷史,成立於1928年9月17日,張孝若任校長,設醫、農、紡織三科。是清末狀元,民國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之子張孝若按照父親遺願,將南通醫科大學、南通農科大學、南通紡織大學合併組建而成。 [19]  因此私立南通大學主要有私立南通農科大學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1927年定名私立南通醫科大學)、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27年定名私立南通醫科大學)等三個前身。
當時南通事業蒸蒸日上,張謇欲私資辦一大學,而以南通各業俱基於農,故農科首先成立。 [17]  這所大學的全稱為私立南通農科大學。辦理南通農科大學是張謇籌辦南通大學的一部分,張謇把該校看作籌建中的南通大學的一個系科,稱之為南通大學農科。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全國專門以上學校指南》,在“私立大學”欄目中,出現了“南通大學農科”。1928年,南通農科大學與醫科大學、紡織大學組建私立南通大學,1930年私立南通大學改稱私立南通學院,遂稱私立南通學院農科。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是年8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制定《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草案),規定南通學院農科獨立改設蘇北農學院,遷至揚州成為現揚州大學的前身之一。 [19]  [23] 
1912年3月由清末狀元張謇及其兄張詧創辦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1927年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改為私立南通醫科大學,1928年改為私立南通大學醫科,1930年改為私立南通學院醫科。1937年日本擴大侵華戰爭,南通學院被迫停課。1938年8月南通學院遷至上海,農科、紡織科復課,醫科與江蘇省立醫政學院合併,建成國立江蘇醫學院,南通學院之醫科由此中輟。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南通學院院本部遷返南通,同時恢復醫科。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是年8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制定《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草案),規定醫科獨立改設蘇北醫學院,轉為公立,設於南通學院原址。1956年改名南通醫學院。1957年南通醫學院遷往蘇州,改名蘇州醫學院(現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 [8]  [19] 
私立南通紡織大學的前身是1912年4月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就創建了南通紡織染傳習所,1913年9月更名為南通私立紡織專門學校,1927年改為南通紡織大學,1928年與醫科、農科合併為私立南通大學,1930年為南通學院紡織科。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是年8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制定《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草案),規定紡織科紡織、染化二系調整至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 [19] 
私立南通大學(南通學院)相關高校情況
相關高校
主體源頭
追溯前身
蘇北農學院
(今屬揚州大學
1-私立南通學院農科
2-私立江南大學農藝系
3-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農教系
通海農學堂(1902年)
蘇北醫學院
(今屬蘇州大學
私立南通學院醫科(抗戰後重建)
南通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
國立江蘇醫學院
(今屬南京醫科大學
1-私立南通學院醫科(原醫科)
2-江蘇省醫政學院
江蘇省立醫政學院(1934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
(今屬東華大學
1-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
2-交通大學紡織系
3-上海紡織工學院
南通紡織染傳習所(1912年)
參考資料: [4]  [10]  [15]  [18-20]  [22] 

私立南通大學歷史沿革

私立南通大學三大前身

  • 私立南通農科大學
校訓:勤苦儉樸
張謇 張謇
1902年,張謇在通海墾區開辦通海農學堂,為農墾事業培養專業人才。
1906年,農學堂遷至通州城,稱通州師範學校附設農科,招收農業本科學生。 [17] 
1908年,聘請日本照井喜三郎作為農科教員,不久添設了蠶科,建立養蠶室。
1909年,脱離師範而獨立,被分為初、高等農業學校。 [17] 
1913年,升格為甲、乙兩種農業學校。
1919年,甲種農校升格為私立南通農科大學農科大學校長為張詧 [17]  學校採用歐美各農科大學之最新學制,並附設農場五處、林場一處、牧畜場一處、苗圃一處。
  • 私立南通醫科大學
校訓: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
張詧 張詧
1912年3月,建立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張謇、張詧出任校長。8月,張謇、張詧出資將昭武院改建為校舍。張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葉醫學專門學校學習。熊省之獲學士學位即回國協助張謇、張詧創辦南通醫學專門學校,設西醫科,學制為預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學內容等基本仿效日本。
南通醫學專門學校 校訓 南通醫學專門學校 校訓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間,迴廊雨道37間。同年,張謇兄弟又出資16400餘元,在學校附近購地11.7畝,擴建南通醫院,供學生實習。
1914年12月,張謇題寫校訓:“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1916年1月16日,學校舉行首屆畢業典禮,張謇到會致訓詞,勉勵學生“存不欺心”。
1920年南通醫院解剖室 1920年南通醫院解剖室
1917年,增設中醫科,學制為預科1年、本科4年。張謇主張學生先學中醫數年,然後再學西醫,規定中醫科學生畢業後再學西醫科者免繳學費。
1927年,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更名為私立南通醫科大學。
  • 私立南通紡織大學
校訓:忠實不欺 力求精進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 校訓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 校訓
1912年,張謇借用資生鐵廠車間創辦“紡織染傳習所”。同年秋,傳習所擴大規模,改稱“南通紡織學校”。紡織學校分本科、預科兩班,本科招收舊制中學畢業生、學制3年,預科招收高小畢業生、學制5年,採用美國費城紡織學校的課程內容。學校教師聘請日籍教員和留學美、英專習紡織技術回國的黃秉琪和丁士源任教,張詧任校長,張謇任名譽校長。中國紡織領域以學校形式培養專業人才由此開端。 [1] 
1913年,張謇等人捐建校舍於大生紗廠東南側,佔地35畝,定名為“紡織專門學校”。
1914年,張謇題寫“忠實不欺,力求精進”之校訓懸於教學樓,並建立各種規章制度115條,還寫了一個《旨趣書》。同年,張謇根據人才培養需要,向國外訂購最新式紡織設備,供紡校學生在掌握紡織技術理論的同時,全面實踐紡織工程技術。
1917年,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經國民教育部批准立案。
1926年,張謇逝世,其子張孝若繼任校長。
1927年,張孝若校長繼志述事,改組學校為“南通紡織大學”。

私立南通大學聯合辦學

  • 前期籌備
張謇在世之時,謀劃私立南通大學、為之奠基併為之建立基本學科體系的努力已為確鑿之事實。這一時期,提及私立南通大學的報導已出現於《通海新報》等報紙上了。文史學者孫模先生還曾親見過本地報紙採訪張謇先生的新聞,張謇謂要把私立南通大學建成紡織、農業、醫學、商學四科。 [5] 
1928年南通大學紡織科 1928年南通大學紡織科
1920 年,張謇先生以”南通大學校產部”名義,花費四十六萬元在阜寧縣(今阜寧、濱海、射陽三縣射陽河以北大片地區)購入十一萬畝農用地,以備學校發展,後有三萬五千畝墾為植棉之用。張謇曾言:”吾辦教育,必自小學至大學,貫成一系,農、醫、紡織各應於經濟之情形,社會之需要而謀次第之發展,所置大學基產地費四十餘萬,得地十一萬畝而不專屬於一校一科,完全組織,固已審慎再四者矣。“即張謇先生明確此十一萬畝地不可以用於相對獨立的農、醫、紡織中任何一校一科,而只能用作南通大學,且對土地的使用不可無計劃零碎地利用。淮海實業銀行1921年前貸款給南通大學在蘇北購地的多份檔案可證此。
1926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為了統一全國醫學院校課程,更定新制,廢去大學兩年的預科
1928年南通大學醫科 1928年南通大學醫科
1927年6月6日,國民政府的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先在江蘇、浙江、廣東三省進行大學區制試驗。是年8月,為配合新的教育體制和新的《私立學校規程》,在張孝若的主導下,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更名為私立南通醫科大學,取消預科,本科學制改為五年;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更名為私立南通紡織大學。
  • 正式組建
1928年6月8日,張孝若校長召集私立南通農科大學、私立南通醫科大學、私立南通紡織大學的教職工與學生代表,在私立南通農科大學召開私立南通大學籌備委員會預備會議。在會上,張孝若校長致詞:“吾為農、醫、紡三大學校長,準事實之便利,求適合於法令,擬合併三大學而為南通大學,分農、醫、紡三科“。致詞後,張孝若宣佈:“王志鴻、陸費執、王青直、李鷺賓、李希賢、理平度、林子禎、範石侯、黃友蘭、張誼、盧先德、蔣枷安、宋慶祥、夏永生、董奎先、馬玉汝、許先濤、朱翔生等人為私立南通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並負責籌備一切事務”。
1928年6月11日,張孝若校長在南通俱樂部召開私立南通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6月13日,私立南通大學籌備委員會在南通俱樂部召開第二次會議,討論基產臨時保管委員會草章及附屬中學的問題。決定附屬中學為南通大學三科公有,學生中學畢業,可升入南通大學三科中任一科學習;6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學籌備委員會在濠陽小築舉行第三次會議,討論各科編制及經費預算各案;6月20日,私立南通大學籌備委員會在私立南通農科大學舉行第四次會議,討論南通大學組織大綱草案。
1928年8月,經過私立南通大學籌備委員會五次會議的認真討論和慎重研究,張孝若將私立南通醫科大學、私立南通紡織大學和早在1919年就已定名的私立南通農科大學合併,定名為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農、醫、紡三所高校分別成為私立南通大學的農科、醫科、紡科,張孝若出任校長,李希文、王志鴻、張誼分任醫、農、紡織三科科長,醫院更名為南通大學醫科附屬醫院。私立南通大學成立後隨即上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備案待批。
私立南通大學農科附屬博物苑 私立南通大學農科附屬博物苑
1928年9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學籌備委員會在私立南通大學農科校區召開第五次會議,討論禮聘校董事宜,決定敦聘李煜瀛于右任李宗仁秦汾何玉書錢永銘、張軼歐、許璇榮宗敬、周威、吳兆曾、徐肇鈞、褚民誼張孝若王志鴻李希賢、陸費執、戴尚文、張誼等社會名流、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十九人組成私立南通大學校董會(Nantung University Board of directors)。校董會陣容如此強大、威名如此顯赫,為當時私立大學所罕見。
1929年,私立南通大學的經費總額為32300銀元。為讓師生在課外能有更多的學習、研究、休息和遊樂場所,張孝若校長還將張謇先生創辦的南通圖書館(現南通市圖書館)、南通博物苑劃歸南通大學。私立南通大學一時聲名鵲起,享譽全國。張謇先生的由小學到大學循序漸進的辦學思想,至此已完整展現。
南通學院農科學籍簿 南通學院農科學籍簿
張孝若在《南通大學成立紀念刊·宣言》中寫道:“吾父興辦地方自治事業,蓋有序焉。先實業,次教育,實業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儲實業之材;更進而互助,以求其發達……而最大之目的,及最後之結晶,則為南通大學。孝若繼承此起,知救國之道惟提倡學術。而城南區域山水明秀,樹木交蔭,距市尚遠,居民較少,儼然已成一學區。準事業之便利,遵法令之適合,非亟以農、醫、紡織合組南通大學不可”。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頒發《私立學校規程》,決定對公私學校重新登記註冊。同年。國民政府頒佈《大學組織法》,按新規,大學分為文、理、法、農、工、商、醫等學院,具備以上學院中三個學院的高校,才有資格稱為大學。南通大學雖建有農、醫、紡三個學院,但部章上所列的學院並無“紡織學院”。南通大學只能以兩個學院(農、醫)之辦學規模向政府註冊,而“紡織學院”成為了附辦。
私立南通大學校友黃立的畢業證 私立南通大學校友黃立的畢業證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先准以南通學院名義立案,俟具備三學院呈部核准後再恢復舊名。”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將“南通大學”以“南通學院”為名立案的籤文在1930年11月18日到達南通,私立南通大學於1930年11月改稱私立南通學院,醫院更名為南通學院醫科附屬醫院。張孝若聘任瞿立衡(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出國留學並回校執教)為私立南通學院醫科的第一任科長。
1932年,醫科聘請意大利籍醫學博士貝貢新擔任細菌學、醫化學教授。
1935年10月,張孝若在上海遭暗殺,不幸去世。同年11月,褚民誼任私立“南通學院”代理院長。
1936年8月,由鄭亦同接任私立南通學院院長。醫科本科學制,1936屆起由5年制改為6年制。
當年國民政府按部章雖只批准“南通學院”之稱謂,然羣眾仍稱之為南通大學,根據2009年2月4日《新民晚報》上刊登的一幅上海收藏家所藏照片顯示,1933年7月頒發的絲織專業的畢業證上頒發學校即為“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字樣。

私立南通大學遷校抗戰

1937年,南通學院(Nantung University)已經有專職教授20名,副教授9名,講師19人,其中很多是從國外留學回來任教的。是年8月,南通遭到日本戰機轟炸,南通學院被迫停課。
  • 南通學院農科、紡科
1938年9月,在多方支持之下,南通學院的農科、紡科遷至上海江西路45號復課,後又遷至上海重慶路辦學。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強佔租界,學院被迫停課。 [15] 
1942年,部分師生遷到新四軍淮南根據地桐城鎮辦學。本部留守人員以學生宿舍為教室,辦起了高職班。
  • 南通學院醫科
1937年,醫科和附屬醫院人員設備全部被遷到揚州。
1938年8月,南通學院醫科與江蘇省立醫政學院合併組建國立江蘇醫學院。
1939年,學校遷到了重慶的北碚,併成立了附屬醫院,組建了多支空襲救護隊和流動醫療隊。

私立南通大學戰後恢復

抗日戰爭後南通學院本部 抗日戰爭後南通學院本部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南通學院師生準備遷回南通,在南通學院本部成立了還校辦事處,接管已滿目瘡痍的校舍校具。國立江蘇醫學院準備遷至鎮江,私立南通學院報告要求在原址恢復醫科,後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原南通學院醫科師生從重慶碼頭登船,一路順流而下回到南通。為辦好醫科,南通學院時任常務校董張敬禮特從大生紗廠拿出16億法幣,買下了當時的江北醫院,用於充實醫科、重建附屬醫院。
1946年,南通學院在廢墟上成立“還校委員會”,實施“復興計劃”,並重建醫科。
1947年,南通學院農、紡、醫三科招收的新生在南通開學,高年級學生則繼續留滬上課,形成“通院”和“滬院”兩地辦學的格局。 [15] 
1949年南通學院師生回南通時碼頭留影 1949年南通學院師生回南通時碼頭留影
1948年,由於國共內戰,南通局勢不穩,再次遷到上海上課。
1949年8月,南通與上海解放,農科、紡科幾百人冒着酷暑,通過水陸兩路遷回南通,“滬院”師生全部遷回南通。兩地辦學的格局,從此結束終結。 [15]  9月農科農業經濟學系被調往浙江大學。自1938年為抗日戰爭遷出,南通學院各科顛沛流離,整整12年。
1950年6月,南通學院正式成立新的院務委員會,推選張敬禮為代理院長,馮煥文、蔣德壽為副院長。同年12月,推選顧爾鑰任院長。 [15] 

私立南通大學院系調整

1949年9月,南通學院農科、紡織科從上海遷回南通與醫科一起復校時,農科農業經濟學系學生被調入浙江大學。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南通學院撤銷建制,部分系科外遷,部分系科留通發展。
  • 南通學院農科
1952年8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根據中央教育部全國院系調整部署,制定了《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南通學院的農科整體遷往揚州,與調整來的私立江南大學農藝系、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農教系合併組成蘇北農學院 [4] 
  • 南通學院紡織科
1952年7月,南通學院的紡織科被調整到上海,與其他紡織院校組建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 [1]  [18] 
  • 南通學院醫科
1952年,南通學院醫科在南通學院原址改名為蘇北醫學院。
1955年,蘇北醫學院100餘名師生和部分教學設備遷到揚州,併入揚州醫士學校。 [14] 
1956年,因蘇北區黨委建制合併,蘇北醫學院更名為南通醫學院。
通醫“南遷分波”
(一)交通不便、人心浮動
雖然,該校聘請了一批國內著名專家教授來通醫授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及科學研究均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由於受地理條件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學校的進一步建設與發展受限。外來上課的教授路途遙遠,差不多要一天時間才能坐船到達南通。當時,南通碼頭還不能停靠大輪船,要從姚港用小船駁上岸,遇到大風大雨大浪困難就更大,有時根本不能來授課引起學生不滿,甚至出現鬧事現象。因此當高教部領導來開座談會時,不少上海教授提出遷到交通條件較好的蘇南,部分蘇南教師也有此要求,甚至有些上海來的教授提出如果學校不遷蘇南,將不再應聘簽約。如南通和上海,雖然一江之隔僅百餘公里,但是不通火車,兩地往來唯有輪船,因黃浦江航行限速,由上海十六鋪碼頭到南通航程約7小時。這不是最困難的,難得是“最後一公里”。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船到南通任港,有碼頭無浮橋,輪船又不能靠岸,上岸需靠小木船擺渡,有時小木船因退潮江面水位低,或輪船貨少輕載而艙門高,與小木船舷邊相差可達2-3尺,且浪大時小木船又上下顛簸,下船上岸極為困難並危險;另外港口和市區無公共汽車,只有人拉的黃包車,偶然車少不能僱到,只能步行,甚至坐農村木獨輪車到城區,行程艱苦可想而知。 [12] 
(二)省委請示、中央首肯
江蘇省委文教部門從全省高校佈局及相關訴求考慮,醖釀通醫遷往蘇南方案,並向中央請示。據1957年6月3日新華日報總編輯室編印的《內部參考資料》記載:南通醫學院的遷校問題已醖釀很久,遷往蘇州的主要理由是:一、南通人口少,缺乏病例,這裏一年的常見病尚不及大城市一月的數量;二、學院教師多,潛力大,稍加調整就可增設兩個班;三、交通不便,交流教學經驗,看資料、聽蘇聯專家報告麻煩很多,較好的教授不願久留。為了保證地方的醫療質量,省委文教部提出通醫遷校後,其附屬醫院仍然留在南通。 [12] 
(三)遷址調研、柳暗花明
據昔日的通醫老人追憶:在高教部領導來通醫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為了尋覓有利於學校再發展的理想新校址,通醫自身也組織遷校調研組,兵分三路赴蘇南調研,分別去南京(當時江蘇醫學院還在鎮江,1957年該校遷到南京,更名為南京醫學院)、無錫、蘇州實地踏訪考察。在南京時,調研組相中五台山一帶,但高教部對遷校基本不投入資金,因無法蓋校舍只得作罷。在無錫時,調研組相中太湖療養院一帶,但無錫對辦學不熱情而終止。雖然在南京、無錫兩地調研受挫,但在蘇州卻柳暗花明,調研組得到蘇州市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對通醫遷校,市政府當即專門召開由房管局、交通局、糧食局、衞生局等部門參加的專題協調會,明確表態: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 [12] 
(四)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通醫遷校提供有利契機得益於三個重要因素。其一,根據全國高校佈局的調整,蘇州市將地處人民路48號的蘇南航空專科學校(1956年11月,蘇南航專校併入南京航空學院,該校園原為蘇南工業專科學校。1953年7月,蘇南工專紡織科調整至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其他各科於1956年分別遷往陝西、山東,機械科與其他院系合併成立西安動力學院,土、建兩科併入西安冶金建築工程學院,鑄造專業併入山東工學院。)校園校產和教學用房及輔助用房,劃撥給通醫南遷更名的蘇州醫學院。其二,蘇州市將救國裏、廣福裏、信孚裏、三元坊一帶的住房調撥給師生員工居住。其三,經省衞生廳同意,將實力較強、醫療實施條件最好的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前身為博習醫院)劃給通醫南遷更名的蘇州醫學院領導,並作為其附屬醫院;同時將位於嚴衙前48號的蘇州醫士學校校園劃撥給通醫南遷更名的蘇州醫學院使用。這樣就形成了通醫南遷蘇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12] 
  • 蘇州醫學院
《關於南通醫學院遷校問題的通知》 《關於南通醫學院遷校問題的通知》 [21]
1957年,國家高等教育部和衞生部從醫學院建設和發展佈局的全局考慮,決定將南通醫學院整體搬遷至蘇州市,並更名為蘇州醫學院。通醫遷校委員會決定利用暑假,分批落實由南通到蘇州的搬遷工作,遷校的原則是南通醫學院全體人員、在校學生包括暑期招收的新生,以及全部教學用具、儀器設備等均遷往新校址。 [6]  6月11日,南通市市長林克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預備會和政協預備會上作南通醫學院遷校及善後事宜工作報告,遷校後處理方案為:一是在南通市設立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發展後改專科或醫學院;二是附屬醫院留在南通,並保證附屬醫院醫療質量不降低;三是大力改善醫院設備和其他條件。 [6]  8月,附屬醫院部分職工隨南通醫學院遷往蘇州,成立蘇州醫學院。 [2]  [21]  蘇州醫學院於1962年底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後改為核工業部、核工業總公司),1999年劃歸省管,2000年4月併入蘇州大學,即今之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

私立南通大學科系設置

1930年前,南通學院所設農、醫、紡織三科均為三所專業性大學;1930年後,三所大學演變成三科,各科設科長1人掌理科務,並任該科科務會議主席;每科分設若干學系(按不同專業設立不同的學系),每系設系主任1人,襄助科長處理系務。 [7] 
根據1946年的資料,科系設置為: [7] 
1946年南通學院科系設置
各科
學系
備註
農科
農藝系、農藝化學系、畜牧獸醫系、農業經濟系
農藝系為早期棉作、農墾二系合一。農藝系、農藝化學系、畜牧獸醫系(獸醫專業學制五年)、農業經濟系均四年制。
醫科
恢復辦學後不分系
早期分西醫科、中醫科,後中醫科停辦。1946年恢復辦學後為六年制,1950年起改為五年制。
紡織科
紡織工程系、染化工程系
均四年制

私立南通大學師資隊伍

建立南通學院初期的師資隊伍,主要是從校外聘請的一批國內名師和外籍教師,1903到1930年,一方面從日本、德國、意大利等國聘用十多名外國教授,另一方面排除一批畢業生出國深造,回校任教授,並從其他高校引進一批人才,迄至1946年,學院教職工有: [7] 
1946年南通學院教職工統計
教 授
專任者男45人、女2人,兼任者男12人,共59人。
副教授
專任者男11人,兼任者男12人、女1人,共24人。
講 師
專任者男24人、女3人,兼任者男18人,共45人。
助 教
專任者男15人、女4人,共19人。
職 員
男27人、女3人,共30人(兼任教授者不計)。
1946-1950年南通學院教授名錄
農科教授
馮煥文、陸費執、張天才、張偉如、王企華、符海秋、陸靜蓀、尤其偉、朱家駒、黃元波、蔣芸生、羅清生、顧復、楊叔雅、邵家麟、童致稜、蔡無忌、沈壽銓、郭錫管、汪惟勗、鄭學年、範福仁、徐曉白、吳士英、陸理成、駱春陽、繆炎生、楊度春、夏永生、施華麐、錢淦庭
醫科教授
瞿立衡、黃季平、鮑耀東、湯肇虞、巫祈華、呂運明、季鳴時、張谷生、孫雄才、周德
紡科教授
鄧禹生、蔣乃鏞、陳湖、劉淮業、孫君立、楊寬麟、惲福森、李炳鬱、陳冠世、嚴仲簡、呂德寬
國文教授
周念永
數學教授
徐玉湘
英文教授
鄒巽以
物理教授
丁思純
生物教授
宋德芳

私立南通大學辦學成果

農科
農科在清末、民國時影響較大。因為學校的教師隊伍很優秀,留美、留日歸國者較多。私立南通學院的農科當時會集了我國農學界眾多知名學者,有李永振、王兆澄、陸燮鈞、林秉正、楊守珍、孫恩麟、王志鴻、周自明、趙子和、張達、張書城、吳功美、楊夔伯等。其中我國棉產改進事業的奠基人、時任農藝系及農場主任、棉作改良主任的孫恩麟月薪最高,為每月300元,其次是時任教務主任的王兆澄每月220元,再次是科長李永振、農藝化學系主任楊守珍、畜牧系主任陸燮鈞每月200元,其他教授、講師薪水不等。首任校長張孝若如創始者張謇、張詧,不支月薪。
學校非常注重實踐性,培養實用型人才,學校有狼山苗圃,培養各種樹苗;有魚塘,教學生養魚;在狼山北部有花卉園、果樹園;有畜牧場,牧場從1918年起開始飼養加拿大、荷蘭、丹麥品種的乳牛二十多頭,並與國產良種黃牛試行雜交培育,日產牛奶數百磅以出售。而且農校還有標本室、棉作研究室和測候室(觀測氣候變化、預報天氣)等。其中,1946年的農科招生114人,報名者有720人。當年張謇通過農校從美國引進棉花新品種,改良南通的雞腳棉,不僅為大生紗廠提供了更好的原料,而且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建國後在全國大範圍棉區推廣的岱字棉15,即是張謇引進並在在南通墾區首先引種成功的。當時農校還定期舉辦展覽會,向農民介紹新品種。
醫科
張謇認為“醫之發達與否,有關民族之強弱,人生所需不可無醫”。1919年張謇在《為溝通中西醫學致閻督軍函》中説:“醫但言理則空,藥各有則實。必實而後空可證,必空而後實可神”。學校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人員既是教師又是醫生,注重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畢業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自1912年創辦至1926年張謇逝世,南通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的西醫本科生共168名,中、西醫兼修本科生共37名。
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私立南通大學醫科),不僅為社會培養了一批醫務人才,而且為本校培養了一批師資。畢業生戴尚文畢業後曾擔任過南通醫院院長,後去日本留學,回國後又到母校擔任教學工作;張念和、朱宏之、殷士豪等畢業後到日本留學,回國後到母校任教;瞿立衡畢業後,到德國留學,在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擔任南通學院醫科科長兼任教學、醫療工作;徐光明、黃思憲、張炎等畢業後,都曾在母校任教。這批本校畢業生中,擇優選送出國的留學生,學成歸國後都成為20年代末期學校教學、醫療、科研、管理的骨幹。
紡織科
從1912年至1952年,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南通學院紡織科)歷時四十載,為中國紡織工業培養的紡織工程畢業生計38屆、染化工程系畢業生計15屆、高級紡織職業班計3屆,總計培養畢業生1 793名。他們分佈於全國各主要紡織廠、印染廠、紡織院校、紡織科研單位和各級紡織管理機構,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的骨幹力量,為我國紡織教育的早期現代化和紡織工業的現代化作出了奠基性貢獻。
建國後至1987年止,通大紡織科的師生在紡織工業部擔任重要職務的有35人,畢業生中還有眾多出國留學深造,許多人學成歸來報效袓國、成績斐然。供職海外的校友也在當地紡織界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編委會32名編委中南通學院紡織科校友就有13名,除1名副主編外,其餘5名正副主編皆為南通紡織專科學校(私立南通大學紡科、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南通學院紡織科)的師生。

私立南通大學歷任領導

  • 創始家族
創立學校的張謇家族成員有:
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提倡“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於1895年起陸續興辦一系列近代企業,一生創辦了三百六十多所大、中、小學,親任南通農科、醫科與紡科三所學校校長。孫中山評價其為中國教育事業“開了歷史之先河”。著有《張季子九錄》《張謇函稿》《張謇日記》《嗇翁自訂年譜》);
張詧(1851-1939年,江蘇南通人。1912年至1926年任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第一任校長);
張孝若(1898-1935年,江蘇南通人。早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18年回國後從旁輔佐父親,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為考察歐美日九國實業專使,他因此多次前往歐美考察。他曾擔任江蘇省議會議員、吳佩孚聯軍司令部參贊、淮海實業銀行總經理等職,還曾出任中華民國駐智利首任公使(未到任)。1926年父親張謇去世後,繼任大生紗廠等企業董事長、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私立南通學院校長。1935年10月17日,張孝若在上海突被僕人暗殺);
張敬禮(1911-1995年,江蘇南通人。1935年畢業於私立復旦大學。1949-1950年先後任私立南通學院執委會主任、代理院長)等。
  • 大學校董
1928年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十九位校董簡介:
1928年南通大學校董一覽表 1928年南通大學校董一覽表
李煜瀛(即李石曾李鴻藻第三子。時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中國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發起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
于右任(時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常委。國民黨元老,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李宗仁(時任國民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曾任國民軍事委員會委員,1938年指揮徐海會戰,3月至4月的台兒莊戰役,殲滅日軍二萬餘人。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
秦汾(時任教育部次長、中央大學普通教育處處長。我國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碩士,歷任教育部專門司司長、次長、代理部務,北京大學理科學長、大學院普通教育處處長和任國立東南大學校長)
何玉書(時任江蘇省政府農礦廳長。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上校主任,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委員)
張孝若 張孝若
錢永銘(時前財政次長、中央銀行理事。1917年經張謇介紹任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1919年升任交行上海分行經理。1920年又出任上海銀行公會會長。1922年任交行總行協理。1925年離開交行轉任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四行儲蓄會副主任及四行聯合準備庫主任)
張軼歐(時工商部工商司長)
許璇(時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浙江農工銀行籌備主任。清末留學日本,著名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農業經濟學科之先驅。曾任中華農學會會長)
榮宗敬(時任上海申新紗廠總經理、中央銀行理事。榮德生之兄,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之伯父,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被譽為中國的“麪粉大王”、“棉紗大王”)
周威(時前南京特別市衞生局局長)
吳寄塵(又名兆曾,字縉雲,別號詠秋,時任南通大生紗廠董事、南通實業總務處主任)
南通學院 南通學院
徐肇均(時任通崇海泰總商會主席、淮海銀行協理)
褚民誼(時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09年加入同盟會,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秘書長、國民教育促進會常委。1935年張孝若校長在上海被刺身亡後,一度引起混亂,作為國民黨政府抓教育的主要官員,褚民誼於1935至1936年擔任南通學院代理院長,對穩定學校的教學秩序起了重要作用。遺憾的是,抗戰時期他變成汪偽政府要員,成為民族的罪人,1946年8月23日在蘇州被國民政府槍決)
張孝若(時任南通大生紗廠董事長、通崇海泰總商會主席)
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5張)
王志鴻(時任南通大學農科長)
李希賢(時任南通大學醫科長)
陸費執(時任南通大學農科教務主任)
戴尚文(時任南通大學醫科教務主任)
張誼(時任南通大學紡織科教務主任、代理科長)

私立南通大學傑出校友

  • 農科校友
從通海農學堂、通州師範學校農科、甲乙兩種農業學校、私立南通農科大學、私立南通大學農科、私立南通學院農科走出的傑出校友有:
王直青(名金吾,字直青,後以字行。清朝光緒十二年(1887)出生於河南安陽縣水冶鎮。1915年,王直青公費留學歐美,赴德國柏林大學攻讀農學專業。1916年,轉赴美國,先後就讀於伊利諾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和佐治亞州立大學。1919年獲得佐治亞州立大學農學碩士學位。歸國後,歷任中州大學教務長、河北農業專門學校校長,私立南通大學/南通學院農科教授、浙江大學農科教授,河南大學教授等。1958年,因病於開封逝世,終年71歲。著有《棉作學》及農學學術論文數十篇);
陳翰珍(1897/07/27-1996/10/29,陳香貽,男,字翰珍,以字行。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生於四川自貢市大山鄉。歷任青年黨台灣省黨部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長,國民黨中央主席團主席、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幹事長、國民黨中央評審委員會評審長等。1989年初脱離“中國青年黨”,與謝學賢、李公權另組“青年中國黨”,並任第一任主席。1919年,畢業於富順縣立中學,旋考入成都留法勤工儉學會預備學校,與鄧小平是同學、上下鋪舍友。原擬赴法深造,後有感於四川天府之國,天時地利最宜桑蠶,為服務鄉梓,乃轉學成都高等蠶桑學校。1920年,至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肄業,選修農科,半年後以志趣不合,復轉學浙江省立蠶桑學校。1921年,又入金陵大學蠶桑特科,未幾轉學至張謇所辦私立南通農科大學(即私立南通大學農科),在通本科學習兩年後肄業北上,就讀北京農業大學(後合併為國立京師大學之農科),至1928年7月本科畢業。著有《二十年來的南通》 《奇態的生物》 《生物趣談》 《往事拾零》 《司法院提案權資料彙編》等);
楊度春(1903-1983年,男,字逸飛,奉城北門村人。1921年畢業於肇文學堂後,入南通張謇所辦農業機械學校,1924年考入私立南通農科大學,畢業後先留校執教,遂任江蘇省無錫農業推廣實驗區主任、浙江省建設廳棉業處副主任等職。其間,積極推廣美棉,並於1935年春試驗成棉苗田土蠶(即地老虎)淹殺法,為省農學院編入治蟲教材。次年任湖北省棉業改良委員會試驗總場技師及代理場長、襄陽區植棉指導所總技師。“七七事變”後,秘密動員所屬植棉講習所學生去武漢投奔新四軍,輾轉避難於漢口、長沙、沙市、湘西沅陵等地,後至桃源湘農所工作。1939年任四川農改所棉作試驗場一級技士,翌年任南通國立商學院土地經濟系講師,2年後升為副教授兼代訓導長。解放後,任南通學院、蘇北農學院農科教授,編寫出《南方耕作學》教材);
王志鵠(生於1905年,卒年不詳。男,字思九,江蘇省崇明縣(今上海崇明區)人。農學家、農業化學家、農業教育家。私立南通大學農科農學系畢業後,赴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留學,之後轉入意大利皇家大學農學院,1934年獲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歷任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教授、國立西安臨時大學農學院教授、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同濟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兼農學院院長。1949年到台灣後,初任台灣省立宜蘭農業職業學校(今國立宜蘭大學)第四任校長,旋即轉任台灣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第四任校長。20世紀60年代,出任台灣文化學院教授兼教務長。20世紀70年代,受聘籌劃成立了私立南亞工業專科學校,擔任首任校長(1990年被推舉為校董事長));
徐冠仁(1914/03/07-2004/02/18,男,江蘇南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30年6月,畢業於南通學院附屬農科高中。1930年9月考入南通學院農科。1931年9月,轉入中央大學農藝系讀大二,直至1934年畢業時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中央大學任助教,進行水稻遺傳學研究,1946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獎學金,赴美研究並攻讀博士學位,並被接納為美國Sigma XI科學榮譽學會會員,同時被留在明尼蘇達大學農學及植物遺傳學系,任研究員,他的成就,在聯合國1954年的“世界小麥育種家和育種站名錄”上,列上了徐冠仁的名字。1956年,他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和夫人攜幼子回國,投身開創和發展我國原子能在農業上應用和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創建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和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發展了我國原子能農業利用事業,造就了一批核能農業利用的骨幹和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核農學。他是中國核農學的先驅。他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和生物科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得到中國科學院的表彰和獎勵。他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兼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農業物理氣象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顧問,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榮譽理事長,《原子能農業應用》、《核農學報》主編);
夏永生(1910-1972年,男,早年喪父,家境清貧。奉城小學畢業後,入上海吳淞水產學校。因帶頭反對校方提高學生膳費而被開除,並關押於太倉縣政府。經同學聯名保釋,後在金沙鎮小學任教,失業後回奉城。1927年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的學習小組會。因阮志道反對,求職小學教員不成,遂得楊度春資助,入私立南通大學農科系作旁聽生,成績優異,不久便成為正式生。畢業後入贅南通瞿姓家。後考取公費留日生,在東京帝國大學專攻水稻栽培學。1937年歸國,先後任浙江農業大學龍泉分校講師、福建省農事試驗場水稻栽培技術員等。1946年南通學院農科復課,聘其為副教授。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蘇北農學院農科教授兼教務長,後提為副院長兼院黨委委員。文革中憂鬱成病,終成不治之症);
王翊金(1912-1962年,男,漢族,江蘇東台人。1935年畢業於私立南通學院農科農學系,後留校任教。曾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先後在四川大學、華西大學、貴州大學、四川教育學院、中央大學、相輝學院、西北農學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農學院農學系任教授。講授《棉作學》《作物栽培》、《生物統計學》等課程。主要從事棉花的科學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編著有《棉花栽培學》等多部教材;撰寫了“棉花纖維品質測定”等多篇論文);
陳道元(1913/03-1992/04/17,男,漢族,南通海門人,研究員。1935年畢業於私立南通學院農科農學系,先後在漢口商品檢驗局、湖北省棉花摻水摻雜取締所、上海真母棉作育種場、蘇北行署農水處、江蘇裏下河地區農科所等單位工作。在江蘇裏下河地區農科所主持三麥新品種選育工作期間,先後育成了揚麥1、2、3、4、5、6及揚麥158等七個小麥新品種及“214”、“605”兩個大元麥新品種。這些成果分別獲得了政府的獎勵,其中揚麥5號、揚麥158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揚麥4號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揚麥3號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曾任江蘇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榮獲江省和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4月17日不幸因病逝世);
周堯(1912年生,男,浙江鄞縣人,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就讀於南通學院農科,1936年去意大利那波里大學攻讀昆蟲學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奔赴抗日前線。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昆蟲知識》《中國動物志》《中國蝶類志》等雜誌及系列叢書編委等職務。因在科技世界語領域的成就,1988年被國際科技世界語大會授予“綠色宇宙大獎”);
餘松烈(1921年3月生,男,漢族,浙江慈溪人,1938年9月,進入私立南通學院農科讀大一,1940年6月,餘松烈作為南通學院農科肄業生,經考試轉入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於1942年6月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從事於生物統計及田間試驗技術、作物栽培學、小麥栽培與育種學的教學、研究及推廣工作六十年,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山東省農業顧問團副團長、小麥分團團長。科研成果主要有“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山東省黃淮海中低產地區夏秋糧均衡增產栽培技術”等。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次,部省科技進步獎多次。曾培養指導四十多名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主編或副主編“中國小麥學”、“作物栽培學”、“山東小麥”等專著10部,發表論文50多篇。曾兼任中國作物學會理事、栽培研究委員會委員、小麥學組組長,山東省六、七、八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全國七、八屆人大代表。曾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全國高等學校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皇甫淳(1931/05-2011/11/27,男,漢族,江蘇常熟人。1949年考入私立南通學院農科農學系(1952年08月,南通學院農科獨立,改名為蘇北農學院,從南通整體遷往揚州),1953年從蘇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春市園藝學會理事長。曾任長春市第九、第十屆人民代表。1992年被批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事農業教育四十餘年,成績卓著,先後獲校優秀教學獎三次和民盟長春市委“十佳園丁”稱號。科研成果突出,主持選育成“雙優”、“古紅”、“集安紫肉”等三個果樹新品種。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在科技興農、扶貧支農、參政議政等方面,成績顯著,先後獲國家教委、科委、農業部、林業部、商業部、吉林省委、省政府及長春市等單位獎勵二十餘次,頒發獎章兩枚);
陶勤南(1933年6月生,男,漢族,江蘇蘇州人。1951年考入南通學院農科農藝系(1952年08月,南通學院農科獨立,改名為蘇北農學院,從南通整體遷往揚州),1952年隨南通學院農科師生前往揚州繼續讀書,1955年在蘇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至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1983年調至浙江農業大學工作。1997起年在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任教。1955-1979年為研究實習員,長期擔任化肥研究室負責人。1980年越級晉升為副研究員。1984年擔任碩士生導師。1986年晉升教授。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第四批博士生導師。長期擔任植物營養學科負責人,該學科現已集國家、省及本校重點學科於一身。現任浙江省政協第八屆常委及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員,併兼任教育委員會主任) 等。
  • 醫科校友
從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私立南通醫科大學、私立南通大學醫科、私立南通學院醫科走出的傑出校友有:
瞿立衡(南通嚴家灶人,1918年考入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時年僅15歲,學了四年中醫、四年西醫,1925年在張謇的自助下遠赴柏林大學繼續深造,1930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擔任過兩任南通學院醫科科長,總時長達10年);
顧爾鑰(1919-2000年,江蘇南通人。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至1956年先後任私立南通學院、蘇北醫學院、南通醫學院院長;1952年至1956年先後任南通學院、蘇北醫學院、南通醫學院黨委書記)等。
  • 紡科校友
從(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私立)南通紡織大學、(私立)南通大學紡織科、(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走出的傑出校友有:
傅道伸(湖南籍,1917年畢業於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建國後任陝西省紡織工業局局長、陝西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1984年被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編委);
任理卿(湖南籍,1918年畢業於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建國後曾參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並歷任該院院長,為我國紡織科學研究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
緱克敬(1889-1974年, 字堯卿,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西陽鎮城南堡人。1927年畢業於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回陝擔任陝西省教育廳督學,後任省三原工業職業學校校長。1931年任乾縣縣長。1933年任十七路軍南京辦事處主任,後又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及國民大會代表。1942年在家鄉捐資興建正風學園,即今之正風小學。1947年登報聲明放棄“國大代”身份,隱居家鄉。全國解放後,出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副處長,1954年調陝西省參事室參事,1974年病故於西安);
杜燕孫(浙江籍,1936年畢業於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染化系,曾任上海第一印染廠工程師兼工務主任。建國後,歷任華東紡織管理局加工科科長,兼任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紡織工學院教授,後調任紡織工業部處長、紡織工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王勳(原名王廷祚,1915年7月30生於上海寶山縣農村,1933年考入私立南通大學紡科化學系,1937年夏畢業,獲學士學位。北京鋼鐵學院聘為兼職教授,擔任過國家科委冶金組成員,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榮譽會員、冶金技術經濟學會理事長。1997年9月21日因病逝世,終年82歲);
李振聲(江蘇南通籍,畢業於私立南通學院,1959年發明了無梭噴氣織布機,毛澤東主席在河南省工業展覽館視察時,稱讚是個了不起的發明);
陳維稷(安徽籍,1929-1931年任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染化系主任、教務主任兼教授,中國現代紡織科學技術奠基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建國後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達33年之久);
何正璋(上海籍,1948年畢業於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紡織系,曾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紡織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等,是當代中國紡織科學技術進步的組織領導者之一);
張緒武(1928年3月生,男,江蘇南通人,張孝若之子,1950年畢業於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紡織工程系,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為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第九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務副主席。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首席副主席);
曹成生(1928年生,男,江蘇無錫人。1946年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畢業,投考南通學院被錄取,1950年畢業於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紡織工程系。歷任香港怡生紗廠保全主管、機電主管、技術室總工程師、副廠長,1972 年調任總管理處襄理副理,隨即加入南聯實業集團任怡生紗廠、中南紗廠、海外紗廠三廠經理,1990年後兼任馬來西亞馬六甲紗廠經理直至1996 年退休 。現仍擔任香港格致機械有限公司董事);
梅自強(1929年生,男,江蘇常州人,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高產梳棉理論和實踐的學科帶頭人。1947年入讀於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紡織工程系,上海解放前夕參加了南通學院的地下黨外圍組織“通院團契”。建國後,於1949年11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梅自強從南通學院畢業後,擔任“1951年華東區大專院校畢業生赴東北工作總隊”副總隊長,率隊奔赴東北,就職於東北紡織管理局。1952年10月,梅自強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選送到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留蘇預備部學習。1954-1958年,梅自強在莫斯科紡織學院讀研究生。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研究生論文,獲得了科學技術副博士學位。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保錚(1927年生,男,江蘇南通人,著名電子學家。1948年考入私立南通學院紡科,後從事雷達系統和信號處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推動我國雷達信號處理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及光華基金特等獎。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姚穆(姚穆 ,1930年生,男, 江蘇南通人,紡織材料專家。曾任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現任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原西北紡織工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48年考取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紡織工程系,1950年8月升三年級時轉學至當時設在咸陽的西北工學院紡織工程系,長期從事該領域科研和教學,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等。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