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秀延河

鎖定
秀延河,古稱溽河,又名秀延水、吐延水、清澗水,別名還有吐延川、哥基川、清澗河。黃河支流清澗河上游河段。幹流全部在陝西省子長縣,入清澗縣始稱清澗河,流經子長縣和清澗縣到延川縣蘇雅河入黃河。 [14]  有時也將整個河段稱清澗河或秀延河。 [1]  秀延河流長80公里,流域面積1405.10平方公里。 [2] 
秀延河河谷秀延川,為子長縣最大的川道。川地大部分可自流引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全縣主要的糧食產區。 [3] 
中文名
秀延河
古名別稱
溽河、秀延水、吐延水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清澗河上游河段
地理位置
陝西省子長
發源地
子長縣李家岔鄉周家嶮
終    點
子長、清澗縣界
河    長
80 km

秀延河幹流概況

秀延河河道走向

秀延河,發源於子長縣西部與安塞縣交界山麓,東西走向,先向東南,到李家岔鄉楊橋折向東流,依次流經李家岔、安定、欒家坪、瓦窯堡、馮家屯、楊家園子、史家畔、馬家砭7個鄉(鎮),東至苗家溝入清澗縣境,始稱清澗河。流長80公里,流域面積1405.10平方公里,佔子長縣總面積58.70%。
秀延河子長縣城段 秀延河子長縣城段 [4]

秀延河河道特徵

河牀曲流發育,安定以上為“S”狀,以下河牀南傾,至縣城略呈東北向,仰角約5°左右,吳家寨子以東,曲輻變小。河段高程1250至930米,平均比降4%。其中上、中、下游比降分別為5%、4%和3%,河牀基礎為砂岩,大部分河段岩石裸露,河牀較為穩定。 [2] 

秀延河主要支流

秀延河流域有流水溝道291條,呈樹枝狀分佈。較大的支流有3條:
李家川支流,又稱南河,西源涼水灣,向東流經寺灣、馮家屯鄉,至瓦窯堡注入秀延河;
黃家川支流,西北源於峁底,流經玉家灣、楊家園子鎮,至吳家寨子注入秀延河;
水園子川支流(又稱任家河),北源白應河,流經馬家砭鄉,至任家河入清澗縣境,於折家坪附近入清澗河。 [2] 

秀延河水文特徵

多年平均流速4.45立米/秒,平均流量2.07立米/秒,年徑流總量6393.98萬立米,實測常年流量0.964立米/秒,實測常年最大洪峯量3150立米/秒(1969年8月9日),最小時河道乾枯(1972年5月10日),平均水位5.50米,最高水位10.24米,年輸沙量1489.40萬噸。
封凍期,平均在11月27日,最早11月21日,最晚12月3日。河心平均冰厚54釐米,最大冰厚85釐米,最小冰厚40釐米。流冰開始,平均在11月17日,最早11月10日,最晚11月23日。流冰終止,平均在3月23日,最早3月16日,最晚4月3日。封凍日數,平均99天,最長110天,最短93天。 [2] 

秀延河流域概況

秀延河地形地貌

秀延河與南河交匯處 秀延河與南河交匯處 [5]
秀延河河谷稱秀延川,為子長縣最大的川道。川內自西向東有李家岔、安定、欒家坪、馮家屯、楊家園子、史家畔、馬家砭等7個鄉(鎮),全長80公里,河牀寬10~50米,川道寬500~1500米。自安定鎮張家岔以下,川道變寬,沿秀延河“S”狀曲流發育,形成扇形川台地(一、二級階地)2萬餘畝,其中一級階地高出河牀5~10米,被砂土所覆蓋,二級階地高出河牀10~50米,為黃土所覆被。川地大部分可自流引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全縣主要的糧食產區。 [3] 

秀延河文化名勝

安定故城(安定堡)
安定堡 安定堡
安定城,始築於宋代慶曆中葉,蒙古憲宗二年(1252)依山築城,歷經明、清兩代數次修葺,至清道光年間,形成“周圍長五里三分,聯東關城共九里七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建城樓3座,城門4道。“西門曰義城;東門曰迎旭,朱公尚義改為翊文(1668年易名);東關東門曰仁和;北門曰拱極。今改西門曰永清,東門曰聯壁,東關東門曰朝陽,北門仍舊”。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謝子長率眾攻克安定城,縣衙監獄、大堂被毀。民國二十六年(1937),縣城遷址瓦窯堡,安定廢城為鎮。故城南依鳳翼、錦屏、文筆山,北臨秀延河,城東西長2700米,南北寬1500米,原有文廟、城隍廟、財神廟、龍王廟、成宮寺、娘娘廟、關帝廟、老君廟、真武廟、祖師廟、諫垣坊、奎聚坊、平政坊、儒林坊及孝行坊、節婦坊盡毀,縣署建築改建為民居,西門至東門已闢為橫貫東西的馬路街道,城牆磚石大部挪作他用,現只存留牆基遺蹟,北部水門尚存,門楣題詞筆跡依稀可辨。
丹頭故城
丹頭故城,始建於宋治平四年(1067),為駐軍堡寨,沿溝台地修築,夯土寨牆,元至元元年(1264)設丹頭縣,東起丹頭溝谷,西至今楊家園子中學,南臨秀延河,北依丹頭山築城,四年(1267)廢丹頭入安定縣,縣治設置僅4年時間。丹頭城呈梯形,西北高而小,東南低而大,依山傍河,丹頭溝與秀延河交匯後形成的犄角為縣治中心區域。據舊志載,城內山坡建有廟宇、戲台多處。經實地勘查,原有建築物俱毀,尚殘存廢墟、瓦礫及殘碑。丹頭廢縣後,城內漸趨闢有民居,明清兩代未有整修,清末已成村落。
瓦窯堡城
瓦窯堡會議會址 瓦窯堡會議會址
瓦窯堡,始建於元朝初年,“地當三川口,依山為堡”,元、明、清三代至民國時期,皆為邊塞要衝,屯兵設防。經屢次擴建,遂成陝北名堡,有“天下堡,瓦窯堡”之譽。建國後,成為子長縣縣城。 [6]  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月二日瓦窯堡解放,中共中央北方局駐西北代表團、中共陝甘晉省委、西北軍委於十月三日由延川永坪移駐於此,瓦窯堡遂成陝北革命根據地中心。十二月十七至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下河灘田家院洛甫居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瓦窯堡會議)。 [7] 
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 [8]
鐘山石窟,又名萬佛巖、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位於瓦窯堡西15公里處安定鎮東北鐘山南麓。南臨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為中國古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鐘山石窟羣包括鐘山石窟、蕭寺宮、石宮寺磚塔、惠善大和尚浮圖塔、松巖大禪師浮圖塔5部分。據碑記載,其始建於東晉太和年間(366~370),距今1600餘年。整個石窟依山而建,座北向南,東接“清風明月(戲樓)”,石窟經歷代修葺、擴建,至元初,已形成大小石窟11個及眾多古塔、寺院,佔地360垧,僧人五百,主持僧北轄葭縣(今佳縣),南統驪山,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方圓數百里羣眾宗教文化生活的重要基地。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山石窟,氣勢磅礴,藝術精湛,風格活潑。其造型既繼承了唐代雕塑豐滿圓潤的寫實作風,又富有生活氣息。 [9] 

秀延河水利工程

秀延河河道治理

縣城瓦窯堡地處南河、秀延河交匯處,因洪水沖刷切割,河道由民國初的30米擴展至40~50米,危及到西門坪、祁家灣、馮家屯及老城的農田和人身安全。1969年始,國家先後投資50餘萬元,修築防洪堤3.10公里,洪水沖刷切割初步得到控制。 [10] 

秀延河引水工程

民國三十一年(1942)六月,縣政府組織東區民眾修築吳家坪至丹頭村的“子長渠”,渠道利用秀延河吳家坪段自然跌水,沿秀延河南岸東行,至三十二年(1943)六月,共投石工21.89萬個,土工9.47萬個,耗資180萬元(邊幣),建成引水渠5.30裏,灌地800畝,延安《解放日報》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六月二十一日以《子長渠落成,八百畝川地變為水田》為題予以報道。
建國後,境內水利建設迅速發展。1953年始,全縣各大川道及大溝道陸續興修灌溉設施,至1990年,全縣先後興修引水渠40條,其中秀延渠為延安地區6個萬畝灌區之一。
秀延四乾渠樞紐工程 秀延四乾渠樞紐工程
秀延渠秀延渠灌區始建於1955年4月,1978年8月建成,全部工程由縣水電局(前身為子長水利工作隊)會同延安地區水利局設計,先後設計7次:1952年4月編制屯則灣、三乾渠設計;1956年4月編制一干渠、張家岔渠設計;1958年4月編制二乾渠、白楊樹坪渠設計;1964年4月編制一、二、三乾渠改建設計;1970年3月編制四乾渠設計;1973年4月編制中山川水庫設計;1978年編制屯則灣渠改建設計,至1978年8月全部工程告竣。渠首為中山川水庫,由白楊樹坪、張家岔、屯則灣、東門坪、一干、二幹、三幹、四乾等8個渠組成,總長64公里,受益區包括李家岔、安定、欒家坪、馮家屯、楊家園子、史家畔、城關等7個公社42個生產大隊151個生產隊,灌溉面積1.60萬畝,其中自流灌溉1.45萬畝,抽灌0.15萬畝。整個渠道共砌石渠35公里,共有建築物576座,其中渡槽61座,倒虹20座,滾水壩8個,其他建築物487個。歷年累計投資864.3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01.90萬元。
中小渠道1953年始,境內陸續興修灌溉設施,至1980年,修築有固定設施的大小引水渠道有:白楊樹坪渠、張家岔渠、屯則灣渠、東門坪渠、秀延一干渠(原名紅桃渠)、秀延二乾渠(原名秀延渠)、秀延三乾渠(原名楊家園子渠)、秀延四乾渠、李家岔渠、三十里鋪渠、史家溝渠、湫峪溝渠、丹頭渠、念瓦溝渠、馬家砭渠、桑樹坪渠、石家川渠、芽坪渠、郝家川渠、餘家坪渠、新寨河渠、何田渠、七甲裏渠、史丹渠、黃家川渠、賀家灣渠、魏家岔渠、薛家渠渠、南家峁渠、張家坪渠、薛家溝渠、任家園子渠、大王廟渠、石家溝渠、馮家渠渠、張家坬渠、桃樹坬渠、水溝坪渠、護林溝渠、水晶溝渠等大小渠道40條。到1986年,基本能完好利用的渠道有26條,總長度94.20公里,其中石徹渠41.04公里,渠首均有石砌攔河壩或進水閘引水,計有渡槽57座、倒虹17座、涵洞43座、跌水25座。趨於毀壞而不能利用的有餘家坪渠、石家溝渠、新寨河渠、史家溝渠、念瓦溝渠、湫峪溝渠、郝家川渠等7條。尚未竣工的半成品有南家峁渠、馮家渠渠、史丹渠、魏家岔渠、三十里鋪渠、水晶溝渠、護林溝渠等7條。
20世紀60年代初,因國家經濟困難,本縣的水利建設近乎停頓。1963年以來,50年代的半成品及60年代初下馬的工程相繼動工,全縣致力於渠系配套工程的修建,農田灌溉面積大為擴展。
20世紀70年代以平整土地、搞蓄水配套工程為重點,要求達到渠成地平水到田。其間全縣平整土地3.50萬餘畝,增加水澆地2.40萬畝。而水地與水源矛盾愈來愈尖税,掣肘了水利事業的發展。1972年,秀延河縣城段斷流40余天,下游地區發生嚴重水荒。出於解決水源供求矛盾的目的,從1972年開始着手修建磁窯溝水庫、白家坪水庫、魏家岔水庫等6座中小型水庫,水源缺乏得到緩解。 [11] 

秀延河蓄水工程

中山川水庫 中山川水庫 [12]
中山川水庫,1972年縣水電局編制中山川水庫初步設計方案,報經地區水電局同意後於同年10月在安定公社石畔村現壩址以上500米處興建,動土石方9萬餘方後,因削坡工作量大而下移至今址,整個工程採用“大會戰”形式,抽調各公社民工歷時4年完成,共計完成土石方189.40萬方,總投勞144.38萬個工日,總投資496.30萬元,補助糧57.50萬公斤。水庫樞紐工程由土壩、輸水洞組成,控制流域面積143平方公里,總庫容4430萬立米,屬中型水庫,按原水電部《SDDJ12-78》規範,為三級建築物。水庫大壩為碾壓式均質土壩,壩高58米(迄今為延安地區最高土壩),壩頂長340米,寬8米,壩基高程1199.42米,壩頂高程1257.42米,設計洪水位1253.82米,校核洪水位1255.12米,滯洪庫容1224萬立米,興利水位1251.42米,有效庫容3123萬立米,死水位1211.92米,死庫容83萬立米。輸水系統由放水塔及輸水洞組成,位於大壩左岸,軸線與大壩軸線夾角為79°14′,輸水洞全長240米,進口底高程1211.92米,放水塔高44.50米,塔內安裝2.4×2.0米鋼閘門兩扇,用50噸啓閉機啓閉。輸水洞既放水又泄洪排沙。水庫主要為下游渠道供水,以滿足灌溉之需。1987年8月26日凌晨1時40分至3時20分,大壩處降雨45毫米,庫水位迅速上升,至下午6時,大壩右岸山體滑動,出現裂縫8條,其中4條延伸至大壩右端體內,發生嚴重險情。在省、地、縣防汛指揮部重視下,分三個階段排險加固,至1989年9月,共計施工376天,投工2.72萬個,國家補助43萬元,完成部分設計工程項目,據1989年監測資料,水庫自投運以來,已淤積泥沙800萬立米,佔總庫容的18%,在正常情況下,水庫壽命可達55年,超過原設計壽命25年1倍多。
郭家河水庫,位於馬家砭鄉郭家河村。1976年春動工修建,1978年底竣工。大壩為碾壓式均質土壩,壩高28米,長135米,控制流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總庫容198萬立米,輸水洞、溢洪道、泛濾層齊備總計投勞14.30萬個工日,動用土石方21.50萬方,總投資20萬元,可灌溉馬家砭鄉農田1200畝。
涼水灣水庫,位於寺灣鄉涼水灣村,是在大山滑坍基礎上於1977年改建而成。土壩高26.50米,長130米,無溢洪道,設倒管閥門式泄水洞排洪,總庫容100萬立米,控制流域面積3.10平方公里,總計投資11.10萬元,可灌溉寺灣鄉農田400畝,並給寺灣川桑溝坪、石家川渠供水。由於直灌渠道位於溜泥滑坍地段,時被水毀,設施灌溉面積400畝,實灌200畝,雖經幾番維修,尚不能完好利用。1988年該水庫淤滿,變為淤地壩。
磁窯溝水庫,位於史家畔鄉磁窯溝村,是在原丹頭渠首攔河壩基礎上於1977年改建而成。壩高19米,長130米,總庫容140萬立米,控制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該庫泄水道、溢洪道、泛濾層齊備,建庫用土石方8.75萬方,其中石方2500方,可澆地1000畝,其中的500畝和秀延四乾渠連通,屬雙灌水地。
魏家岔水庫,位於楊家園子鎮魏家岔村。1978年3月動工興建,1981年11月竣工。壩高50米,長320米,控制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總庫容1300萬立米,有效庫容960萬立米,滯洪庫容360萬立米,死庫容20萬立米,為小型水庫、四級建築物。庫體輸水洞、泛濾層齊備。整個工程共投勞24.60萬個工日,動用土石方110萬方,總投資12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2萬元,設施灌溉面積1200畝。由於渠道尚未修成,至今未發揮灌溉效益,只負責秀延四乾渠供水。
白家坪水庫,位於安定鎮白家坪村,於1977年動工興建,1979年竣工,整個壩高28米,長165米,控制流域面積78.70平方公里。庫容240萬立米,總工程量21萬立米,總投資16.70萬元,設施灌溉面積1000畝,因未修建渠道,未能發揮效益。1984年水庫淤積,現成淤地壩。 [13] 
參考資料
  • 1.    壯觀的秀延河  .華商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2.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子長縣誌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五章 水 文 第一節 河流水系 第一節 河流水系.
  • 3.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子長縣誌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二章 地 貌 第三節 主要山川 第三節 主要山川.
  • 4.    子長夜景  .子長縣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4-06-11]
  • 5.    子長縣簡介  .華商特快[引用日期2014-06-11]
  • 6.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子長縣誌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第十五編 城鄉建設 第一章 縣城建設 第一節 城郭變遷 .
  • 7.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子長縣誌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 :中共中央在瓦窯堡 .
  • 8.    鐘山石窟  .延安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14-06-11]
  • 9.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子長縣誌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第二十四編 文 物 第三章 石 窟 第一節 鐘山石窟羣 .
  • 10.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子長縣誌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第十編 水利水保 第二章 水利建設 第五節 河道治理 第五節 河道治理.
  • 11.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子長縣誌: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第十編 水利水保 第二章 水利建設 第一節 引水工程 第一節 引水工程
  • 12.    中山川水庫  .新華網陝西頻道 [引用日期2014-06-11]
  • 13.    子長縣誌編纂委員會 .子長縣誌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第十編 水利水保 第二章 水利建設 第二節 蓄水工程 第二節 蓄水工程 .
  • 14.    謝長峯.陝西名勝概覽.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01:642-64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