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秀山民歌

鎖定
秀山民歌,重慶市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外緣的渝、湘、黔、鄂四省(市)結合部,這裏“處蜀僻遠”,自古以來一直是“百里阻荒”之地,秀山民歌便在這一地區長期流傳,其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歷史十分悠久。秀山民歌在發展過程中直接孕育了秀山花燈歌舞音樂,經初步普查,秀山民歌數量上千,單是秀山花燈歌曲就有二十四大調一千餘首曲子。 秀山民歌和秀山各族人民生活相關,他們用歌民歌傳授知識、表達愛情、祈求幸福,同時也通過民歌表達他們的感情,歌頌生活。隨着長時間的發展和積澱,在秀山民歌的基礎上,當地還形成了一 種載歌載舞的藝術——秀山花燈。
2007年6月,“秀山民歌”被選入重慶市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重慶市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申報的“秀山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84。 [1-2] 
中文名
秀山民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型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遺產編號
Ⅱ-84
保護單位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

秀山民歌歷史淵源

秀山民歌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比秀山花燈的歷史還要久。它起源於上古,此時的民歌多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如勞動號子、生產歌、及少量漁歌獵歌,原始粗獷遺風非常濃烈;興盛於唐、宋,延續於元、明、清,這一時期,秀山民歌的形式、內容都增添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出現了大量的訴苦歌、時政歌,以及用民間小調形式吟唱的反映當地人民深受剝削壓迫的反抗歌;發展於民國,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革命鬥爭歌謠;輝煌於新中國,這一時期大量的民歌都是歌頌黨與領袖、歌頌民族政策、民族團結,歌頌勞動與新生活,就連情歌也突破了傳統的內容,而被賦於了新的時代內涵。 [1]  [3] 

秀山民歌基本特徵

秀山民歌表演類別

譜例,黃楊扁擔 譜例,黃楊扁擔
秀山民歌可分為勞動歌、山歌、風俗歌、生活歌四大品類:
勞動歌包括薅草歌、船工號子、石工號子、農事歌,代表性的有《上田號》《划船調》等;
山歌包括對歌、盤歌、情歌等,代表性作品有《豇豆林》《繡荷包》,其中以山歌《黃楊扁擔》為秀山民歌的突出代表;
風俗歌分為孝歌和婚嫁歌,表現了當地民眾的生活、習俗等方面內容,如反映青年對封建包辦婚姻不滿情緒的《黃花草》等;
生活時政歌包括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如控訴舊社會抓兵罪惡的《抓壯丁》等。 [4]  [5] 

秀山民歌演唱特色

秀山民歌
秀山民歌(4張)
秀山民歌屬單聲部民歌,多數作品節奏規整,絕大部分為徵調式,其次是羽調式、商調式和宮調式,還有少量的角調式。獨唱、對唱時一般不用樂器伴奏,但薅草鑼鼓表演時歌師傅需在鑼鼓伴奏下對唱或輪唱。花燈歌曲的伴奏更為複雜,主要採用堂鼓、竹笛、大小嗩吶、大筒等樂器,其中大筒系以蒙有蛇皮的竹筒配上竹竿材料的琴桿製成。秀山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很有特點,常用襯詞如“吔哩吼”“奴的嬌”“小情哥”“哥呀哈里呀”等,風趣詼諧,具體地風格性。除此以外,秀山民歌還特別喜歡用花來作襯字。襯腔的篇幅有長有短,運用方法也靈活多樣。 [1] 

秀山民歌演唱內容

秀山民歌的歌詞一般都用漢語演唱,其多為四句、七字句,多采用比興、比擬、誇張、諧音、雙關等修辭手法,語言樸素,形象鮮明。秀山民歌的演唱形式有對唱、聯唱和獨唱。在唱腔上,因內容和區域而風格不同,或高亢激越、豪爽坦蕩,或細膩纏綿、含蓄委婉。 [6]  [4] 

秀山民歌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秀山民歌在傳統音樂中實為罕見,其音樂和演唱形式、詞曲結構等都具有濃郁的地域性特徵,對湘、黔邊區民歌的研究有着積極的影響,在地方歷史和民間藝術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5]  [7] 
保護措施
20世紀90年代以來,秀山縣委、縣政府把《黃楊扁擔》作為縣歌在全縣推廣。 [5] 
2019年,秀山縣開展民族文化資源普查,收集整理文字資料約50萬字,組織編撰《秀山民歌集》《秀山民歌》等民族文化資料。 [8]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秀山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秀山民歌項目保護單位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1] 

秀山民歌社會影響

文化影響
2017年,在“2017年全國羣眾創作歌曲展評”上,多首秀山新民歌獲獎。 [9] 
以《黃楊扁擔》為代表的秀山民歌,不僅為歌唱家們廣為傳唱,而且被納入以秀山民歌為題材的書籍多次出版。 [5] 
重要演出
1959 年由《黃楊扁擔》改編的男聲小合唱《山區運糧隊》在北京參加建國十週年獻禮演出。 [6] 
1960年受文化部指派赴敍利亞、埃及、黎巴嫩、阿爾巴尼亞等國演出。 [6] 
1987 年春節,中央電視台播映了交響樂《黃楊扁擔》。 [10] 
參考資料
  • 1.    秀山民歌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0-07-02]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二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7-02]
  • 3.    田璨. 土家族民歌的發展及其藝術特徵探析[D].中南民族大學,2009.4-8頁
  • 4.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組織編寫;鍾廷雄,莫福山主編. 國家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解[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4.09.138-139頁
  • 5.    戴祖貴編著.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 鄉音鄉情[M]. 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09.94—103頁
  • 6.    鄭敬東,唐德正,鄭奇穎,譚永康,張文進著. 重慶古文化資源研究[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4.01.211頁
  • 7.    李良品,彭福榮,餘繼平著. 重慶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2.12.144-146頁
  • 8.    【秀山縣】多措並舉保護髮展民族文化  .重慶統一戰線[引用日期2020-07-06]
  • 9.    秀山:多首秀山新民歌在全國獲獎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20-07-06]
  • 10.    柏世友等主編;《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編委會編. 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M]. 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5.09.762頁
  • 11.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文化和旅遊部.2023-11-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