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禿尾河

(黃河支流)

鎖定
禿尾河,漢代稱圜水,後稱吐渾河,明代稱禿尾河。 [1]  黃河支流。位於陝西境內,源於神木縣瑤鎮西北的公泊海子,起初稱為公泊溝,與圪醜溝匯流後稱為禿尾河,其下游為神木與榆林佳縣的界河,在佳縣武家峁附近注入黃河。全長140.0公里,流域面積3294.0平方公里。流域內修建了水洞渠、紅花渠、永興渠等灌溉渠道,及榆林市的趙家峁水庫,佳縣的杜家溝水庫等,對沿岸農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3] 
中文名
禿尾河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
發源地
神木縣瑤鎮西北的公泊海子
地理位置
陝西境內
流經地區
神木、榆林、佳縣
全    長
140.0公里
流域面積
3294.0平方公里
河道平均比降
3.87‰。

禿尾河幹流概況

禿尾河幹流走向

禿尾河位置及走向 禿尾河位置及走向
神木縣,為禿尾河河源段,源頭位於縣境瑤鎮鄉的官泊爾海子(位於瑤鎮鄉河灣村西北,面積2平方公里。),宮泊溝、谷醜溝兩大支流在烏雞灘匯流後稱禿尾河。流經瑤鎮、高家堡、喬岔灘等地,流域包括瑤鎮、大保當、高家堡、喬岔灘、花石崖、萬鎮等6個鄉鎮,163個村莊,計237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1.4%。 [4] 
榆陽區境內,禿尾河經神木縣高家堡西,在大河塌鄉任莊則流經區境,至安崖鄉盧家鋪村東出境。在境內流經長15公里,是該市與神木縣的界河。這一段年平均流量7立方米/秒,河道比降4.53‰。 [1] 
佳縣境內,於朱家坬鄉武家峁村匯入黃河,境內流長42.4公里。是佳縣與原神木縣的天然界河。 [5] 
禿尾河全長140.0公里,流域面積3294.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87‰。 [2] 

禿尾河河道特徵

禿尾河河道可分為四段:河源至棗稍溝段,主要流徑沙漠區
禿尾河佳縣入黃河處 禿尾河佳縣入黃河處 [3]
,河道比降較小,其中圪醜溝以上比降為3.47‰。棗梢溝至高家堡段,沿岸多沙丘和黃土,河牀不定,水流分散,地形上類似一個小盆地,河漫灘及一級階地發育。高家堡至紅花渠段,以砂岸為主,部分河段切入基岩40~60米,一束一放的形勢比較明顯,為寬緩平直河道與曲流巖岸的過渡河段。紅花渠至河口段,以巖岸為主,河谷深切,河道變窄,曲流發育,河漫灘及階地不發育。禿尾河水系結構簡單,呈樹枝狀展布,且西南岸支流較發育。 [2] 

禿尾河主要支流

神木縣境內,主要支流自北而南有谷醜溝、河子溝、青草溝、棗稍溝、黑龍溝、前青楊樹溝、青水溝、團團
禿尾河流域 禿尾河流域 [3]
溝、喇嘛溝、紅柳溝、洞川溝、則裏溝、喬岔灘溝、劉家畔溝、蘆家鋪溝、躍邦溝、高新莊溝等。
佳縣境內,主要有:鹽溝河,源於上高寨鄉炭窯坬村,經高家寨、徐家峁上、趙大林、張家元四個村入禿尾河。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135.74平方公里。比降10‰,常年平均流量0.39立方米/秒。屬6級河流。 [5] 
榆林市境內禿尾河較大支流有:
清水河,又名紅柳河,源於麻黃梁鄉王家峁村西,由南向北東流經麻黃梁、大河塌鄉地,在神木縣高家堡境入禿尾河。全長22公里,在境內長17公里,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常年流量1.1立方米/秒(香水站)。其較大支流有東清水河等。
扎林川河,又名大河塌河,源於麻黃梁鄉李家峁村東,向東流穿大河塌鄉地,至任莊則入禿尾河,長26公里,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常年流量0.44立方米/秒。
楊家畔河,源於大河塌鄉白渠村西,向東南流穿大河塌鄉地,在楊家畔村東入禿尾河,長14公里,流域面積6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0.29立方米/秒。
開光川河,源於麻黃梁鄉羊道峁村北,向東南流穿安崖鄉地,在盧家鋪村東入禿尾河,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285平方公里。常年流量0.17立方米/秒。有小支流黃家溝、前杜家溝、南岔溝等。 [1] 

禿尾河水文特徵

禿尾河高家堡站年平均流量為12.7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為4.35
禿尾河流域地貌 禿尾河流域地貌 [3]
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57.6毫米,小於窟野河温家川站的88.7毫米。
從年徑流深等值線分佈特徵看,高家堡以北的地區值最高,可達160毫米,而下游年徑流深只有60毫米。一條只有140公里長的河流,其徑流深空間變化如此明顯,在陝西各河流中是少見的。
禿尾河流量的年際變化很小,高家堡站徑流變差係數G值為0.14,實測最大年平均流量14.2立方米/秒(1967年),最小年平均流量11.6立方米/秒(1969年),最大與最小比值為1.2,遠小於北部窟野河的3.8、南部佳蘆河的3.5。
從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看,高家堡站夏秋流量佔年徑流量的58%,一般有兩個汛期,春汛(3~4月)流量佔年均徑流量的16.5%,夏汛(7~8月)流量佔年均徑流量的26.0%。由於上游位於沙漠地帶,降水不能直接補給河流,而以地下水的形式補給河流,使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也不大。下游高家川站洪峯流量達3500立方米/秒(1970年8月2日)。
禿尾河徑流補給以地下水為主,高家川站地下水補給量為10.40立方米/秒,佔徑流總量的75.9%,遠大於窟野河的29.7%。
禿尾河河流含沙量也不大,高家川站年輸沙量為3350萬噸,輸沙模數10350噸/平方公里·年,含沙量為75.9公斤/立方米,小於窟野河温家川站的180公斤/立方米、無定河川口站的135公斤/立方米。從泥沙季相動態看,高家堡站6~9月輸沙量佔年輸沙量的93.8%,其中7、8月又佔87.3%,12~2月僅佔0.4%。
禿尾河每年有50多天封凍期,每年11月3日開始結冰,1月8日開始封凍,3月4日解凍,最大冰厚有2.08米,為陝西大河流冰厚之最。 [2] 
據大樹彎站測,陽離子(K+Na、Ca、Mg)79.32毫克/升,陰離子(Ca、HCO3)237.27毫克/升,離子總量316.58毫克/升。河水總硬度,上游10.0~15.0度(德度),中游<10.0度,下游15.0~20.5度。其水文特徵基本與窟野河相同。 [6] 

禿尾河開發利用

禿尾河
禿尾河(2張)
自清代到民國年間,禿尾河沿岸先後修建了水洞渠、紅花渠、永興渠等灌溉渠道,對沿岸農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建國後,除擴修改造灌溉渠道外,還在其支流河道上修建了水庫,蓄水引灌,如榆林市的趙家峁水庫,佳縣的杜家溝水庫等。 [2] 
紅花渠,位於禿尾河下游,由榆林、神木、佳縣3個縣共同組織人員籌集經費修建,於1958年3月28日破土動工。該渠從喬岔灘村附近的禿尾河上築壩起水,東西兩岸各引乾渠,至1958年12月16日,建成東干渠6.5公里,西乾渠14.5公里。1967年至1970年又南延西乾渠26.6公里。全渠從齊岔灘築壩起水,東渠經柳巷,新民到劉家畔,共6.5共裏。西渠經石灣、李則川、園則溝、紅花渠至石瓦寺北跨過禿尾河順東岸南流至涼水井,進入禿尾河下游腸曲彎轉地段,水渠只好依河勢南沿,東西共計18次跨越禿尾河,經高興莊、李治、青龍埝、薜家會、郄家川、徐家畔至神木萬鎮公社沙坪寺止。全長共計41.1公里。流經神木、榆林、佳縣沿河7個鄉鎮,澆灌神木地6200畝,榆林地2136畝,佳縣地2364畝,該渠實行“以渠養渠”制度,盈餘除自身消費外,每年還可上繳國家利潤兩千元。灌溉管理及效益都很好,多次受到陝西省、榆林地區和神木縣黨政部門表彰和獎勵。
高惠渠,位於禿尾河中游,1970年4月興建,同年10月建成。該渠在高家堡公社喇嘛河村附近的禿尾河上築壩起水,沿禿尾河東岸開渠南行,經金鋼溝、高家堡、馬家灘至喬岔灘公社楊道墕村止。其間5跨禿尾河,乾渠全長15.5公里。澆灌高家堡、喬岔灘和榆林縣的大河塔3個鄉鎮4千多畝土地。 [6] 
紅花渠延伸渠道,屬神木縣管轄,1966~1968年延伸至佳縣境內9公里,上高寨鄉張老莊、李治、王家山、後寨、張家元和劉國具鄉和市塌、高家畔、徐家畔、高家圪凹等9個村2000人受益。縣內建有倒虹20座、涵洞20座、排水橋20座、退水閘19座,以及渡槽、斗門、人行橋等,設計灌溉面積670畝,有效灌溉面積420畝。至2005年,該渠水源仍較充足,灌溉保證率高,效益顯著。 [7] 
參考資料
  • 1.    榆林市志編纂委員會.榆林市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 :卷三 自然地理志 第三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水系 第一節 河流水系
  • 2.    窟野河水系  .陝西地情網[引用日期2013-10-31]
  • 3.    綠茵長廊禿尾河  .SOHU[引用日期2013-10-31]
  • 4.    神木縣誌編纂委員會 .神木縣誌:經濟日報出版社,1990-12:地 理 志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地表水 第一節 地表水
  • 5.    佳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佳縣縣誌:陝西旅遊出版社 ,2008 - 12: 第二編 自然環境與資源 第一章 自然環境 第三節 水文 第三節 水文
  • 6.    神木縣誌編纂委員會 .神木縣誌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0-12 :農 業 志 第七章 水利 第二節 水利建設 第二節 水利建設 .
  • 7.    佳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佳縣縣誌 :陝西旅遊出版社 ,2008 - 12 :第八編 水利水保 第二章 工程建設 第一節 引水工程 第一節 引水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