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禾雀

鎖定
禾雀,又名灰文鳥、灰芙蓉、文鳥、白芙蓉, [8]  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禾雀屬鳥類。 [9]  禾雀體長13-16釐米,頭部黑色,頰部有大塊白斑。上體及胸部灰色.腹部粉紅色,尾黑色。嘴紅色,邊緣白,腳肉粉色。亞成鳥頭偏粉色,頂冠灰,胸粉紅。 [10] 
禾雀原為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和巴厘島特有種,後廣泛引種至世界各地。中國見於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 [10]  棲息於低地草原或空曠林地。常活動於農田、樹林或灌叢,結磊羣棲息。爭奪巢址時有複雜的炫耀動作。主要取食草籽,果實和小型昆蟲,也吃玉米和稻穀。在小灌叢和矮樹叢中築巢, [9]  無嚴格的季節性。每巢產卵5~6枚,卵呈白色而有光澤,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7~18天,育雛期約20天。 [11]  壽命約7年。 [12] 
禾雀是世界各國最大眾化的籠鳥之一,形態和羽色優美,人工飼養下容易繁殖,還可馴化為手玩鳥,為人們表演各種有趣的技藝,深受國內外籠鳥愛好者歡迎。特別受歐美、日本人的歡迎。禾雀對周圍環境污染能做出迅速反應,近年來多被用來監測環境污染。 [13]  禾雀被作為籠養鳥已有幾個世紀,曾被用作中國占卜術中靈雀占卜的“媒鳥”。禾雀曾被當作農業有害生物而遭到大量捕殺,加上棲息地被開發破壞、寵物鳥貿易等,造成了其種羣數量下降。 [10]  禾雀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瀕危(EN)保護等級。 [4]  同時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7] 
中文名
禾雀
拉丁學名
Lonchura oryzivora
別    名
爪哇禾雀
文鳥
灰文鳥
灰芙蓉
外文名
Java Sparrow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4]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文鳥科
禾雀屬
禾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7] 
同義學名
Padda oryzivora

禾雀形態特徵

禾雀
禾雀(20張)
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枕、眼先、眼周輝黑色,頰、臉、耳羽下方和耳羽白色,彼此連結在頭部形成一大塊白斑。背、肩、腰、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藍灰色,下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飛羽淺褐色具窄的灰色羽緣。頦和上喉黑色,下喉、頸側、胸和胸側鴿灰色,腹和兩脅葡萄灰色或葡萄紅色,尾下覆羽白色有時微綴以葡萄色。 [1] 
虹膜褐色,嘴、腳粉紅色,乾製標本嘴黃色。 [1] 
大小量度
嘴峯
跗蹠
16.5-21毫米
62.5-70毫米
47-50.5毫米
19.5-20毫米
15毫米
61.5-66.5毫米
45.5-50毫米
18-19毫米 [1] 

禾雀棲息環境

禾雀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和草地,也出沒於葦塘、草甸、海岸紅樹林、水邊灌叢、草地、農田、果園和城鎮、鄉村公園與花園中。 [1] 

禾雀生活習性

禾雀 禾雀
行為:常成對或成小羣活動,偶爾也見成大羣或與其他小鳥混羣。多在灌叢和草叢上,也到地上活動和取食。 [1] 
食性:主要以草子、水果、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穀物成熟期間也常到農田地中覓食稻穀、玉米等農作物,繁殖期間主要以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1] 
叫聲:鳴聲清脆。 [1]  相互聯絡的叫聲(地聲)是一種清脆的“tup”、“tluk”或“chluk”聲,還有一種尖鋭的“tack”聲;驚叫聲是尖鋭化的地聲;歌聲是一種連續的像鈴的聲音後,跟以顫音和咯咯聲,並常常以拖長的金屬哨聲音調結尾。 [3] 

禾雀分佈範圍

禾雀原產地是印度尼西亞爪哇、松巴哇島、巴厘島和蘇拉威西等地,後被作為籠養鳥引種到文萊、 聖誕島、斐濟、馬來西亞、墨西哥、菲律賓、波多黎各、斯里蘭卡、美國(夏威夷羣島)、西非、日本和中國香港及華南一帶。中國最早於1860年記錄於香港,已擴展到廣東、廣西、福建、上海和浙江等地。 [1]  [4] 
禾雀分佈圖 禾雀分佈圖

禾雀繁殖方式

禾雀巢於灌叢和小樹叢內。 [1]  孵出後7-8個月即發育成熟,每年可繁殖四窩,每窩產卵4-7枚。16-18天出錐。雛鳥出殼10天后即可睜開眼,15天后長羽毛,30天后即可出巢。一般出殼45天離開母鳥。 [5] 

禾雀保護現狀

禾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瀕危(EN)。 [4]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7] 

禾雀種羣現狀

據估計,在爪哇中部和東部,種羣數量約佔全球分佈的一半。那裏的種羣數量為299-889只,最有可能不超過1000只(Yuda 2008)。即使此估算中未包括巴厘島上可能較大的亞種羣,但全球種羣總數很可能不會超過1500-3750只。因此,種羣數量位於1000-2499只成熟個體的範圍內。在整個分佈範圍內,種羣高度分散。 [4] 

禾雀瀕危原因

中國國內和國際籠鳥貿易的誘捕可能已經發生了幾個世紀,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達到頂峯,這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爪哇中部和東部,一項調查表明,在2004-2005年間,每年有多達38%的成熟個體被誘捕,這可能會迅速使該種羣滅絕(Yuda 2008)。但是,沒有關於更長時期或巴厘島人口誘捕率的估計。總體而言,該物種的交易量很大,尤其是在中國香港、泰國、柬埔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市場(Gilbert等人 2012,S.Chng in litt. 2016)。它的羣集傾向,特別是在棲息的地方,使它特別容易被大量捕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原本是通過貿易引入的野生種羣,由於同樣的原因,後來也遭到了破壞。從歷史上看,它被視為水稻病蟲害,因此遭到迫害;可能增加殺蟲劑的使用,以及與生態相似的樹麻雀(Passer montanus)競爭,都是額外的威脅。持續嚴重的種羣下降導致了非常低的遺傳多樣性,這使得該物種容易受到隨機事件和不利遺傳效應的影響(Yuda 2008)。該物種容易感染寄生蟲,尤其是禽瘧疾(Yuda 2008)。 [4] 

禾雀保護措施

1995年,對爪哇和巴厘島的捕獲配額實施了禁運。該物種被廣泛圈養繁殖,被大量捕撈,在自然範圍內幾乎滅絕。它只出現在極少數的保護區,記錄只有四個:奇克普野生動物保護區( Cikepuh Wildlife Reserve)、爪哇的巴魯蘭和梅魯·貝提裏國家公園(Baluran and Meru Betiri National Parks on Java),以及巴厘島國立國家公園(Bali Barat National Park on Bali)。 [4] 

禾雀保護建議

調查當前威脅(過度貿易、迫害、殺蟲劑、競爭)的相對重要性。降低陷阱級別。促進嚴格執行野生鳥類貿易限制,並設計出滿足圈養繁殖市場需求的方法。制定並啓動保護剩餘種羣的計劃。 [4] 

禾雀主要價值

禾雀嘴鮮桃紅色,羽毛素雅,光滑順溜,十分好看。它的形態優美,性格活潑可愛,顯得格外高雅,楚楚動人。雄鳥善鳴,叫聲尖鋭,發出聲音多為長音,雌鳥鳴聲短促。經人工飼養培育出白色、駝色、花色等品種。由於它們體質強健,性情温順,易於飼養和繁殖,成為大眾化觀賞鳥,流行於世界各地。人們還利用它對環境的敏鋭性,通過飼養禾雀來監測空氣的污染程度。 [5] 

禾雀飼養方法

繁殖飼養,飼養箱籠長45釐米、寬40釐米、高50釐米。繁殖時加巢箱,巢箱長10釐米、寬8釐米、高11釐米。供給棕櫚纖維或碎乾草,給鳥兒營巢。也可用粗竹筒代替巢箱,在竹筒的側面開一直徑為5釐米的洞口。主食為稗了6份、小米3份、黍子1份,另加芙蓉粉。青菜要充分供應。礦物質飼料牡蠣粉、骨粉和多種維生素也應充分供應。單隻或成對觀賞飼養,可選用芙蓉籠。 [6] 
芙蓉籠,是適合金絲雀、相思鳥、灰文鳥、北朱雀等小型食谷鳥的鳥籠。有鍍鎳合金製品的和竹製品的籠子,有長方形和圓形的籠,籠高約33釐米,直徑20釐米,籠條的間距為1釐米,籠底不用竹條,以塑料板做成,底板可活動,便於拉出來洗刷。籠內放2根棲木,並放一個食缸與飲水缸,有的籠頂心有板,是為了防止鳥仰頭望天的惡習。 [6] 
在繁殖時,許多雛鳥由於親鳥死亡,或者人為要求親鳥繼續產卵而取出人工飼養。雛鳥飼養要求細緻認真,特別是剛出殼的晚成鳥的雛鳥。不管是晚成鳥的雛鳥,還是早成鳥的雛鳥,剛出殼時都應放在保暖箱內,温度要控制在33℃以上。以後逐步降温,早成鳥降温速度可以快些。 [6] 
禾雀等晚成鳥的雛鳥發育,可以分為絨羽期、針羽期、羽片期、齊羽期四個時期。絨羽期雛鳥,眼未睜,全身除少量絨羽外,光禿禿無毛,頭只能勉強抬起。這段時間應喂以菜泥、熟蛋黃為主的漿狀飼料,用餵食小匙輕碰雛嘴。當雛張嘴乞食時,快而穩地把料填入。每天喂6-8次,每次喂到雛鳥不再張嘴為止。 [6] 
針羽期是在雛鳥體表開始長出羽軸,睜開眼,約出殼一週以後。這時,雛鳥會張嘴唧唧乞食,一般餵給熟雞蛋、菜泥、豆粉為主的稠料。這時開始要加入鈣粉、骨粉等礦物質飼料,每天喂5-6次,喂到烏頸部租凸,不張嘴為止。保温在25℃左右。 [6] 
羽片期是在雛鳥正羽長山,約出殼兩週後。一般餵給熟雞蛋、魚粉、玉米粉、菜葉等粉料,成半濕狀,填喂每天4次,並逐步訓練鳥自己吃食,在粉料中逐步加入成鳥吃的粟子或昆蟲等。保温在20℃左右。 [6] 
齊羽期是在雛鳥羽毛已長全,約出殼後6周,體型和成嗚相似。飼料可完全改用成鳥飼料,不需人工填喂和保温。 [6] 
參考資料
  • 1.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下卷 (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789-799
  • 2.    Lonchura oryzivora (Linnaeus,1758)  .itis[引用日期2020-07-16]
  • 3.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傅桐生.中國動物志 鳥綱 第十四卷 雀形目 文鳥科 雀科:科學出版社 ,1998 .01:57-58
  • 4.    Padda oryzivora  .IUCN[引用日期2020-07-16]
  • 5.    沈鈞,夏欣.彩圖實用鳥類百科 賞鳥·養鳥·馴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05:12
  • 6.    沈鈞,夏欣.彩圖實用鳥類百科 賞鳥·養鳥·馴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05:10-12
  • 7.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CITES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官網)[引用日期2022-01-30]
  • 8.    管清海,施秀華編,休閒時光,航空工業出版社,2019.01,第70頁
  • 9.    動物奧秘探索 38,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12,第115頁
  • 10.    朱建國主編,正在消失的美麗 中國瀕危動植物尋蹤 動物卷,北京出版社,2019.10,第240頁
  • 11.    李雪等編著,養鳥與鳥病防治500問,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05,第179頁
  • 12.    台灣牛頓出版公司編著,小牛頓百科館 如何飼養小寵物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2,第5頁
  • 13.    管清海,施秀華編,休閒時光,航空工業出版社,2019.01,第7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