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禽毛細線蟲病

鎖定
禽毛細線蟲病是由毛首科(Trichuridae)毛細線蟲屬(Capillaria)的多種線蟲寄生於禽類消化道引起的。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嚴重感染時,可引起家禽死亡。
中文名
禽毛細線蟲病
主要為害部位
粘膜
症    狀
患禽精神萎靡,頭下垂

禽毛細線蟲病病原及生活史

蟲體細小,呈毛髮狀。前部細,為食道部;後部粗,內含腸管和生殖器官。雄蟲有一根交合刺,雌蟲陰門位於粗細交界處。蟲卵呈棕黃色,腰鼓形,卵殼厚,兩端有卵塞,卵內含一橢圓形胚細胞。
1.有輪毛細線蟲(C. annulata):前端有一球狀角皮膨大。雄蟲長15~25毫米,雌蟲長25~60毫米。寄生於雞的嗉囊和食道。中間宿主為蚯蚓。
2.鴿毛細線蟲(C. columbae):雄蟲長8.6~10毫米,雌蟲長10~12毫米。寄生於鴿、雞、吐綬雞的小腸。屬直接型發育史,不需中間宿主。
3.膨尾毛細線蟲(C. caudinflata):雄蟲長9~14毫米,尾部兩側各有一個大而明顯的傘膜;雌蟲長14~26毫米。寄生於雞、火雞、鴨、鵝和鴿的小腸。中間宿主為蚯蚓。
4.鵝毛細線蟲(C. anseris):雄蟲長10~13.5毫米,雌蟲長16~26.4毫米。寄生於鵝小腸及盲腸。
5.鴨毛細線蟲(C. anatis):雄蟲長6.7~13.1毫米,雌蟲長8.1~18.3毫米。寄生於鴨、鵝、火雞盲腸。直接型發育史,不需中間宿主。
6.捻轉毛細線蟲(C. contorta):雄蟲長8~17毫米,一根交合刺細而透明;雌蟲長15~60毫米,陰門呈圓形,突出。寄生於火雞、鴨等的食道和嗉囊。直接型發育史,不需中間宿主。
成熟雌蟲在寄生部位產卵,蟲卵隨禽糞便排到外界,直接型發育史的毛細線蟲卵在外界環境中發育成感染性蟲卵,其被禽類宿主吃入後,幼蟲逸出,進入寄生部位粘膜內,約經1個月發育為成蟲。間接型發育史的毛細線蟲卵被中間宿主蚯蚓吃入後,在其體內發育為感染性幼蟲,禽啄食了帶有感染性幼蟲的蚯蚓後,蚯蚓被消化,幼蟲釋出並移行到寄生部位粘膜內,約經19~26天發育為成蟲。 [1] 

禽毛細線蟲病臨牀症狀

患禽精神萎靡,頭下垂;食慾不振,常作吞嚥動作,消瘦,下痢,嚴重者,各種年齡的禽均可發生死亡。 [1] 

禽毛細線蟲病病理變化

蟲體寄生位粘膜發炎,增厚,粘膜表面覆蓋有絮狀滲出物或粘液膿性分泌物,粘膜溶解、脱落甚至壞死。病變程度的輕重因蟲體寄生的多少而不同。 [1] 

禽毛細線蟲病防制

1.預防:搞好環境衞生;勤清除糞便並作發酵處理;消滅禽舍中的蚯蚓;對禽羣定期進行預防性驅蟲。
2.治療:下列藥物均有良好療效:
左旋咪唑:按每千克體重20~30毫克,一次內服。
甲苯咪唑:按每千克體重20~30毫克,一次內服。
③甲氧啶:按每千克體重200毫克,用滅菌蒸餾水配成10%溶液,皮下注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