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門河

(黃河支流汾河支流文峪河的支流)

鎖定
禹門河,又叫二道澗河,俗稱溪灘,相傳禹王治水時曾巡遊此地,故起此名。 [1]  黃河支流汾河支流文峪河的支流。發源於呂梁山東麓的黃蘆嶺,橫貫汾陽市中部,在申家堡村東匯入文峪河,全長27.3公里。流域面積73.3平方公里,河牀均寬30米。 [2]  主要支流有峪道河向陽河、董寺河等。 [3]  禹門河各支流多源於山區及丘陵區,谷深河窄,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平時乾涸,夏秋大雨,山洪暴發,河水暴漲,幹流最大洪水流量120立方米/秒。 [2] 
禹門河被稱為汾陽市的母親河,曾是汾陽市的主要生產生活水源。流域上游建有褚家溝、趙郡、安家莊等水庫。 [4]  流域內建有峪道河、向陽河兩大灌區。 [3] 
1978年8月,在峪道河上金莊村西,以峪道河水(水流量0.45立方米/秒)為資源,建起水力發電站3座。 [6] 
2010年代汾陽市對市區範圍河道進行整治,建成了禹門河公園。原河口處的文湖也開發為風景區。
中文名
禹門河
別    名
二道澗河、溪灘、三匯河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汾河支流文峪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汾陽市
流經地區
汾陽市張家堡、申家堡、瀦城等村
發源地
呂梁山東麓的黃蘆嶺
主要支流
峪道河、向陽河、董寺河
河    長
27.3 km
流域面積
73.3 km²
河    口
申家堡村東

禹門河幹流概況

禹門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禹門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禹門河, [1]  發源於呂梁山東麓的黃蘆嶺,源於上林舍、郝家莊、北楊家莊,由三條季節河流匯合而成, [2]  流經汾陽市張家堡、河堤、田村、馮家莊、北關園、米家莊、申家堡、瀦城等村,匯入文峪河,其中申家堡以下至文峪河段又稱為三匯河,禹門河全長27.3公里(一説25公里 [2]  )。 [1]  流域面積73.3平方公里,河牀均寬30米。 [2] 
禹道河源頭之一汾陽上林舍村 禹道河源頭之一汾陽上林舍村
汾陽市慄家莊鎮張家堡村段 汾陽市慄家莊鎮張家堡村段
汾陽市慄家莊鎮張家堡村東、西兩源匯合處 汾陽市慄家莊鎮張家堡村東、西兩源匯合處
禹門河南垣寨段 禹門河南垣寨段
汾陽市慄家莊鎮田村段 汾陽市慄家莊鎮田村段
禹門河城區段 禹門河城區段
禹門河、董寺河交匯處 禹門河、董寺河交匯處
禹門河匯入文峪河處 禹門河匯入文峪河處

禹門河水文特徵

禹門河,各支流多源於山區及丘陵區,上游山眾多小沖溝匯聚而成,谷深河窄,除清水河外,季節性河流均由大氣降水補給,平時乾涸無水,夏秋大雨,山洪暴發,河水暴漲,有時溢岸成災。幹流最大洪水流量120立方米/秒。 [2] 

禹門河主要支流

禹門河徑流

向陽河坡頭村河谷 向陽河坡頭村河谷
向陽河,古名“金鎖關水”,發源於向陽村之峽口(古名三十里桃花洞口),為清水河流,向東南流經宋家莊、圪垛、堡城寺後,併入禹門河。全長25公里,河牀均寬10米,平均流量0.12立方米/秒,流域面積29.4平方公里。 [2]  向陽河清水流量為0.12立方米/秒。 [3] 
峪道河金莊村段 峪道河金莊村段
峪道河,原名“原公水”,源於白虎嶺山麓的神頭泉。向東南流經趙莊、水泉、峪口、前莊化等村,於米家莊村北並人禹門河,個長17公里,水深0.5米流速0.4米/秒,流量0.25~0.5立方米/秒。 [2]  峪道河清水流量為0.35~0.48立方米/秒。 [3] 
董寺河河口段 董寺河河口段
董寺河,源於縣城西侯家墕之南神嶺山和石盤山下,為洪水河流。流經南、北花枝、大向善、洪南社、趙家莊、峯南、原在申家堡村東入文峪河,後改在縣城東入禹門河,全長15公里,河牀均寬5米,最大洪水流量15立方米/秒。 [2] 

禹門河泉水

馬跑神泉 馬跑神泉
神頭泉,又名馬跑神泉,峪道河源頭。位於峪道河鎮神頭村。泉水出露於北北東向的斷裂帶上,為上升泉。地下水徑流方向為北—西向,泉水自寒武系石灰岩岩溶地層中湧出,湧水量316~450升/秒,礦化度0.25克/升。泉口海拔標高I127.07米。 [2] 
敖坡泉,位於峪道河鎮敖坡村,泉水從斷裂破碎帶流出,含水層為斷層角礫岩及衝擊卵石層,湧水量8升/秒,礦化度0.281克/升。 [2] 
水溝泉,位於張家堡村,為下降泉,泉水自第二系砂礫孔隙含水層中流出,湧水量為12升/秒。 [2] 
肅靜泉,位於峪道河鎮肅靜村,為下降泉,泉水從第四系砂礫孔隙含水層流出,湧水量為7升/秒。 [2] 
峽口泉,又名向陽泉。向陽河源頭。位於縣城西15公里的向陽村西峽口一帶,為下降泉。因溝杯受長年侵蝕,寒武系地層出露地表,其中統石灰岩含水層地下水溢出成泉。泉水由北側寒武、奧陶系岩溶水補給,流量為150-175升/秒,礦化度0.26克/升,泉口海拔標高為1150.88米。 [2] 

禹門河湖泊

2010年代恢復的文湖 2010年代恢復的文湖
文湖。《汾陽縣誌》稱瀦城窪地,由文峪河及禹門河、陽城河之水匯積難排而成湖泊。《水經注》石:‘’文湖,東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唐時稱西河泊,宋代名西河濼,金謂文湖濼,明朝叫瀦城濼。積水佔地約2.8萬畝。明季“悉犁為田”,不久又積水成泊。 [5]  2010年代恢復後佔地面積為398.6畝,建有有“文湖漁唱”、“汾水行宮”兩大景觀。文湖水深5~6米,方圓2.5公里,恢復後文湖中的水部分來自於地下水,另一部分為污水處理廠的中性水,湖中的水可以用來養魚和灌溉。在鳥類遷徙的季節,還可以看到棲息在文湖的大雁、白鶴等珍稀鳥類。文湖中還有划船等娛樂項目,也可以觀賞音樂噴泉。 [7] 

禹門河治理開發

禹門河河道治理

1959年,國家投資在禹門河中游的慄家莊村北修建了緩洪分洪閘,此閘山水利技術員趙讓、李樹義設門,兩側為閘孔,中間為溢流堰,特大洪水叮越閘滾壩而泄。1957年,城關公社在禹門河下游“二道澗河”築起石砌河堤,將50年代初期築起的上堰攤平,恢復了耕地1978年縣水利部門組織陽城河、禹門河沿河5個公社的近萬名民工,進行了各河的河尾疏導工程,同時將流經縣城南、報期常使大南關等村遭淹的重寺河何道,改築到距縣城25公里的洪南社溝,經趙家莊、任家莊(峯南)等村,於申家堡村東入文峪河。 [5] 
同年改築董寺河下游10公里河道時,按50立方米/秒流量設計開挖。之後,又按20年一遇的117立方米/秒流獻設計和50年一遇的216立方米/秒流量設計擴河深挖,主河槽底寬10米,深4米,垠高2米,左堰頂寬4米,右堰頂寬2米。 [5] 
  • 泊窪改造
1958年縣在瀦城窪地建水庫,因滲漏嚴重,庫周耕地大量鹼化,水庫報廢攤平。1978年,以三泉、慄家莊、陽城、見喜、城關等5個公社出動民工萬人,進行陽城河、禹門河等洪水河系的河尾疏導工程和董寺河下游的改道工程,開挖了排退水渠,始徹底排退了瀦城窪積水,恢復了耕地。 [5] 

禹門河蓄水工程

褚家溝水庫 褚家溝水庫
褚家溝水庫,建於宋家莊鄉褚家溝村東,屬向陽河系。1970年10月開工,1971年10月竣工。集流面積51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82萬立方米。壩高32米,壩頂長125米,壩頂寬4米,總庫容量335萬立方米,防洪庫容40萬立方米,淤積庫容2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60萬立方米。溢洪道斷面3x3.5平方米,最大泄洪量5立方米/秒,涵洞斷面1.6x0.8平方米,最大泄洪量2立方米/秒。原設計用多級提水,灌溉兩旁高旱源地2.6萬畝,後因二級提水灌溉費高效低而終止。現灌溉面積僅有庫下沿河上地300畝,是一座灌溉養魚的兩用水庫。 [4] 
趙郡水庫,庫址在張家堡鄉北趙郡村外,屬禹門河系,控制流域面積7.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9萬立力米。1971年10月開工,1972年11月完工。土壩高17米,壩頂長45米。溢洪道斷面2.3x2.4平方米,最大泄洪量15立方米/秒。總庫容27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0萬立方米,淤積庫容7萬立方米。1985年庫內淤積已達10萬立方米。到1990年興利庫容7萬立方米。 [4] 
安家莊水庫 安家莊水庫
安家莊水庫,庫址在安家莊村後屬禹門河系。張家堡公社興建,1971年8月開工,原設計石壩高30米,當i建壩至17米高時便放水入。到1990年興利庫容5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00畝可蓄水養魚、也可解決部分人畜飲水。 [4] 

禹門河灌溉工程

  • 峪道河灌區。
清代灌概用水定為12天循環一次,稱“十二池水’,每晝夜謂之一池。第一大稱城社水,專供州府縣衙養魚澆花及文廟用水,第二天名池定水,供蓮花寺等寺廟及當地富户用水,其餘10天的農灌用水依次為劉村、前莊化、後莊化、太平、董寺、古浮圖、羅城、金井、趙家街、宏寺等10村,灌溉而積3000畝。民國時期沿襲舊制。民國初至7b年(1937),縣委任紳士張文福為峪道河灌區河總職務。民國34年,汾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組建峪道河“十二池董事會”,並派趙谷山任會長。 [3] 
民國37年(1948)本縣解放後即成了峪道河水利委員會,廢除了“十二池水”的封建水規,實行輪灌製,建築了防滲總乾渠,開挖r兩條支渠。同時組織賈家莊等14村新挖了豐收渠與禹門河接通,並組織下游村莊開挖了古賢渠將冬閒水送到佔賢、義安等村。 [3] 
1955年,組織灌區5000民工開挖南梁乾渠,深2米渠底寬1米。國家投資2.5萬元,新增灌溉面積0.9萬畝。1958年,在神頭、水泉兩地進行了截潛流工程。1965年築渠引水上北梁擴大灌溉面積0.4萬畝。同年,修建了南北兩乾渠的過水橋、涵和過水渡槽。是年,開始對於渠進行防滲工程,1967年,千架防滲7681米,建築物達40件,1975年,對主幹渠和南北乾渠進行清淤,總長5.42萬米。到1982年,灌區內有配套機電井13眼,固定渠道總長382公里,渠道防滲46.89公里。1985年底,累計修建乾渠總長72公里,農、毛渠368條,總長110公里,干支渠已防滲48公里,渠道綠化57公里,有各種建築物件777處。設計灌溉面積5萬畝,本年有效灌溉面積為4.6萬畝,包括12眼配套機電井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全年實際灌溉面積4.8萬畝次。全年灌溉引水量480萬立方米,平均畝次用水量100立方米。播種面積平均畝產糧食375公斤、棉花40.5公斤。 [3] 
1986年灌區投資5.2萬元完成7項灌區工程,實際灌溉達4.37萬畝。1987年改造田園化面積達18萬畝,同年學習陝西和清徐經驗,引進新技術,進行了大號U型矩型漿砌、梯型砌石、頂制板交合和砌實U型渠防滲,完成3件灌區工程。1988年,引用水量1244萬立方米。渠道建築物達438件,配套機電井達17眼。到1990年灌區有灌溉面積4.75萬畝,其中井灌1.6萬畝;田園化面積2.31萬畝。新增配套井2眼,累計19眼固定十渠長保持72公里,已防滲渠道保持48公里,渠道綠化38公里,鹽鹼地累計治理0.76萬畝,渠道建築物達7l0件.實際灌溉保持至4.37萬畝。 [3] 
  • 向陽河灌區
1954年前,泉水流經向陽古鎮時全部滲入河牀內的卵石中,除供向陽村的人畜飲水外,從未灌溉過農田,坡頭、宋家莊、杏灣等8個高源上的村莊人畜飲水十分困難,歷來只能靠蓄積雨水為生。1955年,坡頭村村長薛水銀為解決人畜飲水間題,聯合米家莊、杏灣三村川土辦法從向陽村南盤山引水到坡頭等三村。縣水利部門迅速派去水利技術人員測量開工,修築起盤山總乾渠。1956年成立向陽河水利委員會後,繼續修建了37.5公里長的十渠和支渠,從此,不僅開始了旱源地區的農業灌溉,Ihl且徹底解決了嚴重缺水的坡頭等8村人畜飲水的問題。1967年砌石防滲渠道428米,整修渠道1080米,1974年,依水利技術員王銀馬的建議,打穿山洞201米,引水過洞,解決了盤山總乾渠的滑坡、淤埋、塌方問題從1975年築暗渠,計打9個山洞,總長2122米。1980年在盤山總於渠和南、北、中西支渠上砌防滲渠道3645米,同時清除淤積1.35萬立方米。1984年進行了肚皮崖清水發源地的千砌石洞工程260米。 [3] 
1956-1984年,灌區建設累計投資達62.70萬元。其中,國家累計投資26.60萬元1985年底,灌區內計有乾渠I條,全長10.2公里,全部防滲;支渠4條,總長32.8公里,已防滲16.8公里。建有全長76米的杜溝渡柳和五一橋分水閘。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內含8眼配套機電井的有效灌溉面積0.03萬畝。本年實際溉面積0.78萬畝。全年灌溉引水量98萬立方米,平均畝次用水量為124立方米。播種面積平均畝產糧食202.5公斤、棉花41公斤。 [3] 
1981年灌區有效灌溉面積l巧萬畝,全部達田園化標準,當年實際灌溉1.1萬畝,全年引水量248.83萬立方米,其中灌溉引水量131.75萬立方米,糧食畝產量380公斤。1987年實際灌溉1.15萬畝,全年引水量348萬立方米,其灌溉引水量167萬立方米。 [3] 
到1990年有效灌溉面積1.15萬畝,實際灌溉1.I5萬畝,全年引水量315萬立方米,其中灌溉引水量138萬立方米,工業用水最40萬立方米。渠道建築物由1988年的9件增至72件,固定渠道長43公里,已防滲15公里。 [3] 

禹門河水力發電

1975年向陽村插隊知識青年利用向陽河0.12立方米/秒的水流量,奮戰三年,建起全縣第一個小型水力發電站,解決向陽村的照明和米麪加工,時間不長知青調走後,小電站即停止使用。
峪道河上的金家莊電站(遺址) 峪道河上的金家莊電站(遺址)
1978年8月,在峪道河上金莊村西,以峪道河水(水流量0.45立方米/秒)為資源,建起水力發電站3座。1號水電站,在上金莊村西北方向的峽子溝內,1978年8月動工,1979年3月建成發電,建設面積120平方米,有129-42水輪發電機一套,為混流式水輪機,裝機容量100千瓦,水頭落差20一80米,流量0.3~0.59立方米/秒,年發電量12.8萬度。2號水電站,在上金莊老虎磨。1979年10月建成發電,建設面積50平方米,水頭落差60米,有水輪發電機1套,裝機容量320千瓦。由於渠道流向改變,在2號站投產後,1號站同時終止發電。3號水電站,在趙莊村西柏坡地,佔地240平方米,裝有水輪發電機組1套,裝機容量250千瓦。2號、3號水電站年發電量60萬度左右,除自發自用外,可滿足上金莊、桑溝子、南道村等村民的用電,並可通過10千伏線路輸入大電網30一40萬度/年,補充電網高峯時電力。電業局以每千度45元的價格購其輸人的電能。 [6] 
參考資料
  • 1.    走近禹門河  .汾陽市圖書館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3-07]
  • 2.    汾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汾陽縣誌:海潮出版社,1998:50-51
  • 3.    汾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汾陽縣誌.:海潮出版社,1998: 230-231
  • 4.    汾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汾陽縣誌.:海潮出版社,1998: 224-225
  • 5.    汾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汾陽縣誌.:海潮出版社,1998 220
  • 6.    汾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汾陽縣誌.:海潮出版社,1998: 302
  • 7.    文湖文化園-  .汾陽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