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貢地域圖

鎖定
約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並在序言中提出了繪製地圖的6項原則,即著名的“製圖六體”,為中國傳統地圖(平面測量繪製的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裴秀因此被稱為中國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
中文名
《禹貢地域圖》
屬    性
疆域政區為主的歷史地圖集
作    者
裴秀 [1] 

禹貢地域圖地圖內容

禹貢地域圖》是一部以疆域政區為主的歷史地圖集,也是所知中國第一部歷史地圖集。圖集所覆蓋的年代上起《禹貢》時代,下至西晉初年,內容則包括從古代的九州直到西晉的十六州,州以下的郡、國、縣、邑及它們間的界線,古國及歷史上重大政治活動的發生地,水陸交通路線等,還包括山脈、山嶺、海洋、河流、平原、湖泊、沼澤等自然地理要素。從圖集分為18篇以及以後的歷史地圖集的編排方式來推測,這部圖集很可能是採取以時期分幅和以主題分幅兩種方法,即以時間為序繪製不同時期的疆域政區沿革圖,又按山、水或其他類型繪成不同的專題圖

禹貢地域圖六體運用

“製圖六體”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於測定地區的大小;二曰準望(方向),用於確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離),用於確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為水平直線距離);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為直線距離);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這六項原則歸納起來也就是現代地圖學所論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三要素,説明繪製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測出地物之間的方向,並求得各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
裴秀還指出這“六體”的作用和相互關係,他認為,六體必須綜合運用,互相參考,否則就不能正確繪製出反映實際地貌的地圖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