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疏九河

鎖定
禹疏九河見於《爾雅·釋水》,文中指出太史、復釜、胡蘇、徒駭、鈎盤鬲津馬頰、簡、潔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經流之地,均在黃河下游,即今河北、山東之間平原上。黃河中下游流經黃土地帶,飽含泥沙,大概在禹治水以前,當夏秋兩季常在東方大平原上氾濫。禹帶領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黃河中下游,考察山川形勢。最後決定,有系統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導出去。
中文名
禹疏九河
出    處
爾雅·釋水
含    義
疏通河牀、開鑿渠道
性    質
大禹治水 [1] 
故事概況
疏通河牀、開鑿渠道並不是一件輕易舉的事。那時候,既沒有鍬,也沒有鎬,只有石斧、蚌耨、水耜這些不堅固的挖土工具。雖然當時人們已能冶煉銅,但數量太少,還不能用來製造農業生產工具。然而人們沒有因此氣餒。各部落的青壯年在禹的帶領下,憑着這些簡單的工具挖掘泥土,與大自然搏鬥。他們鑿開堅硬的岩層,去溝通河牀,開鑿渠道。可以想象,當時治水是多麼艱難阿!
禹在這場鬥爭中身體力行,不怕狂風暴雨,烈日嚴寒,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始終與人們一起努力奮戰。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疏通、開鑿了許多條河牀渠道,終於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人大海,消除了當時的水患。這就是傳説中的“禹疏九河”。後人稱頌道:如果沒有大禹治水,我們這些地方只能有魚,哪裏還會有人呢!正是因為大禹順水勢之自然,把主流乾道加深加寬,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歸,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為患,東方水患得到治理,人民才得以“降丘宅土”,發展農業生產。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載:“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