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王台

鎖定
禹王台,又名古吹台,位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城區的東南隅禹王台公園內,最早叫“吹台”,為紀念春秋時晉國音樂家師曠,取名“古吹台”。古時吹台很高,明朝時期有10米高,周長百米,後由於黃河氾濫,泥沙淤積,僅高出地面約7米,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禹王台
外文名
King Yu's Terrace
地理位置
河南省開封市禹王台區繁塔東路東一街38號
開放時間
夏令6:30-17:00,冬令7:00-17:30。 [7] 
門票價格
免費
級別批次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河南省政府、河南省文物局
時    代
[2] 

禹王台建設沿革

相傳春秋時,晉國大音樂家師曠曾在此吹奏樂曲,故後人稱此台為“吹台”。 [3] 
西漢初年,漢文帝封其次子劉武於大梁,為梁孝王,封疆初都於大梁,後遷睢陽(今商丘)。梁孝王喜好同墨客吟詩吹彈遊樂,為此又增築吹台,並在吹台興建殿字亭樓,種植名貴花木,修建成一座豪華的園林,稱為梁園,又稱兔園。梁園後因戰亂而荒落。 [4] 
吹台在晉代曾整修為二層,台的左側有方圓15裏的牧澤,俗稱蒲關澤。南北朝時,北魏酈道元曾來開封,他在《水經注》中説:"梁王增築以為吹台,城隍夷滅,略存故跡,今層台孤立於牧澤之右也,其台方一百許步。……晉世喪亂,乞活憑居,削墜故基,遂成二層,上基猶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餘。" [8] 
吹台優美的環境,吸引着歷史上許多名人到此遊覽,曹魏時文學家阮籍,唐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人高適等都曾在這裏飲酒作詩,懷古賦詞。 [8] 
宋人在吹台上建了一座二姑廟,仍為都人春遊踏青、重九登高的觀瞻之地。金元以後,台上建築漸廢。明初,這裏成了民廬相接的村莊。 [8] 
成化十八年(1482年),河南參政吳節選中這處荒台,於台上建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 [4]  [8] 
正德十二年(1517年),挪去元君像,改建三賢祠。 [3] 
禹王台 禹王台
嘉靖二年(1523年),因開封屢遭黃河水患,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在台上建禹王廟,故吹台被改稱為禹王台。明代改建禹王廟時在東西配殿內配祀古代治水功臣29人,包括戰國時期的史起鄭國,漢代的汲黯鄭當時、徐伯表、王延世賈讓王景王吳,宋代的曹翰陳堯佐、張鞏、張燾司馬光張茂則張商英,元代的尚文、那懷、劉賡、也仙不花、阿魯脱憐、賈魯郭守敬脱脱,明代的安然于謙年富、王暹、王亮。 [8]  此後,明、清兩代對台上的建築物曾多次修葺。 [3]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賢祠又增祀明代曾在吹台攻讀、活動並多次述及吹台的文壇"前七子"中的李夢陽何景明並改祠名為五賢祠。清乾隆年間五賢祠遷往大梁書院,又增加明代詩人高叔嗣,改稱六賢祠。大梁書院幾經搬遷,祠廟頹廢。 [8]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御頒禹王廟"功存河洛"匾額,特建御書樓以存匾額。 [8]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去登封朝拜中嶽,路過開封,小憩數日,曾登吹台觀賞,留詩一首,刻碑留台上,地方官員為碑修建碑亭,稱御碑亭。 [8]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台前建“古吹台”木牌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四柱三樓,上覆琉璃瓦,高4米餘,中題"古吹台"3字,是河南巡撫何煟所題。 [8] 
道光十年(1830年),大梁書院山長劉師陸從廢墟中發現廢祠,將祠遷回禹王廟大殿東側,重修祠堂時,其匾額上仍題“三賢祠”,祀唐、明文士六人。祠內尚有明、清碑碣多方,記載祠的經過。 [8]  同時,在禹王廟大殿西側重建水德祠,在明代原祀的29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明代宋禮袁應泰,清代的朱之錫靳輔陳鵬年嵇曾筠雅爾圖胡寶瑔,合為37人。同時,將禹王廟原有木主(牌位)引入。 [8]  二祠於1927年俱廢,水德祠木主亦被毀,但二祠格局未改,均為三間平房帶出廈,灰瓦頂。 [8] 
禹王台四周水池及四亭橋 禹王台四周水池及四亭橋
吹台(禹王台)四周原為蓮池。清道光年間淤為平地,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道總督喬松年重新疏通,環台修築水池,將高台及其周圍人工修築成橢圓形,並在南北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從台頂至台下修築6條通道,並相對修了6道小橋,並把疏池的泥土堆積在池北,形成環台綠水和池北高阜相照應,並在阜上建有3間穿堂門,後有六角涼亭。 [8] 
清末河南法政學堂亦設於此,同時駐有新軍一個炮兵營。辛亥革命時,法政學堂是同盟會的一個聯絡地點,新軍亦密謀參加武裝起義。 [8] 
宣統元年(1909年),禹王台曾設立河南農事試驗場。1914年分出部分另設森林局。1919年河南省當局將農、棉、蠶、林等六機構合併為河南農林試驗總場。 [8] 
宣統元年(1909年),在禹王台創辦河南中等農業學堂,後併入河南大學成立河南大學農學院(今河南農業大學)。 [8] 
1955年,闢為禹王台公園 [10] 
1957年,由於省會西遷,農學院及試驗總場從禹王台遷走。 [8] 
1981年,禹王台重新修葺。 [1] 

禹王台建築佈局

禹王台古建築羣是1981年重新修葺的,經過修葺後主要建築有牌坊、御書樓、禹王廟、三賢祠、水德飼和御碑亭等。

禹王台“古吹台”牌坊

“古吹台”牌坊
“古吹台”牌坊(2張)
禹王台南台階下面入口處是一座門樓式木牌坊,該牌坊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為四柱三樓式,懸山頂,灰瓦,素脊,檐下置五翹斗拱;總高4米許,橫額中書“古吹台”三個大字,為乾隆時期河南巡撫何煟題寫;牌坊東西植蒼柏兩株,古藤虯盤,向北循台階20級至禹王台上。 [9] 

禹王台御書樓

御書樓和“功存河洛”匾額
御書樓和“功存河洛”匾額(4張)
沿牌坊下台階拾級而上,迎面的是御書樓。該建築座北朝南,建在高台上,面闊三間,上下兩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御頒禹王廟"功存河洛"匾額,特建御書樓以存匾額。該樓為重檐硬山頂,屋面為琉璃剪邊,前坡有一標心,正脊為花脊、浮雕八條龍,兩端置大吻,餞脊置獅、狃、羊、馬、魚等小獸,墀頭浮雕牡丹,檐下無斗拱,用荷葉墩承托出。上層明脊為透雕二龍戲珠,次間為鳳穿牡丹,下檐無雕飾,明問裝六棣條頭格扇門四扇,兩次問闢坎,精巧秀麗。 [9] 
據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河南巡撫李國亮所撰《御書功存河洛記》記載:"康熙三十三年甲戍秋七月,皇上遣內閣中書穆東格,翰林院華貼民,米貴齎奉御書"功存河洛"四大字,為河南開封府禹王廟題額……臣肇建御樓三楹於廟前,受命良工虔鈎恭勒、施於掉模之首,諏吉高懸"。由此可知御書樓建於1694年,樓面闊三間,高兩層,精巧別緻。二樓正中高懸康熙皇帝"功存河洛"御匾,後御匾遺失。1985年文物普查時,在開封市文廟街開封師範學校後院北牆上,發現康熙御筆石刻六通,各碑刻均有"康熙御筆"之印璽,其中就有"功存河洛"碑,使人有幸得以目睹御書真容。匾書字體渾厚遒勁,古樸莊重,氣勢磅礴,疏朗有致。 [9] 
康有為《遊禹王台詩》石刻
張鳳台《遊禹王台記》碑石 張鳳台《遊禹王台記》碑石
一樓屋內東牆壁上嵌有康有為遊汴時所作的《遊禹王台詩》石刻10塊。民國十二年(1923年)3月康有為應河南督理張子衡、吳佩孚、省長張鳳台之邀來汴遊覽,臨別時二人在禹王台上為之餞行。省長張風台是康的同年,康因保皇受挫後消極冷落,來汴後倍受優待感慨萬分。康感謝主人的盛情厚誼,乘酒酣興濃之時即席揮毫,遂成此詩。詩中生動地描繪了禹王台如畫的景色,"短槐高柳綠皆新,長治園亭澤似春。碑前拓影留後因,鸚鵡解語花馥芬"。一樓屋北牆上嵌有四塊《遊禹王台記》碑石,該碑刻於1923年,詩為張鳳台所作,是對康有為的頌讚之詞。 [9] 

禹王台禹王殿

禹王廟
禹王廟(2張)
御書樓後為二進院的禹王廟,以小巧的庭院和三面外圍迴廊連為一體,殿門為一磚牌樓,覆以灰瓦,檐下置一至三升斗拱,萬字椽頭,壁上雕花卉和龍,兩側砌花牆,中間開月亮門,門前卧4只石雕小獅,上書“禹王廟”三字。 [9] 
過月亮門即為大殿(禹王殿)和東西配殿。禹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琉璃瓦覆蓋。前半部接硬山捲棚,也是五間,上覆以綠色琉璃瓦,後檐下置五彩斗拱,欄額上有高浮雕雙鳳朝陽,仙鶴牡丹等,前檐下有18扇格扇門。殿內原供奉大禹王銅像一尊,高8尺,毀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 [8-9]  1981年7月浙江美院師生按照大禹陵的塑像複製,重塑了殿內的大禹塑像,該像高五米,為古膏所制。東西山牆有磚雕壁畫“治水圖”和“慶功圖”有漢畫風格,亦是浙江美院師生1981年所作。 [11]  殿北壁嵌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撫劉樹堂摹刻的岣嶁碑。碑文據傳在湖南衡山岣嶁峯,碑文77字,文字怪異,眾家辨釋不一。昆明、紹興、長沙、成都、南京、西安、安陽羑里等地,凡與大禹有關之處,無不摹刻。 [9] 
禹王殿
西配殿“峋嶁碑”拓片 西配殿“峋嶁碑”拓片
大殿前兩側為東西配殿,皆面闊三間,硬山頂,灰瓦素脊,檐下無斗拱,雀替上施高浮雕龍、鳳。東配殿中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泥塑,西配殿中有複製的古代治水工具,後牆有岣嶁碑的拓牌及釋文。 [8] 

禹王台三賢祠

三賢祠位於禹王殿的東側院中,三間平房帶出廈,灰瓦頂。明初有三龕塑碧霞元君像,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按察御史毛伯温挪去元君像,改祀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高適,以傳頌唐天寶三年(744年)三詩人相攜來汴,乘興登台,飲酒賦詩,懷古論今的故事。史載公元744年,李白因賦"可憐飛燕倚新裝"之句而得罪了楊貴妃,被解除了翰林職。他東下洛陽結交了杜甫,二人來汴又遇上高適,三人一見如故,情同手足,遂乘興同登古吹台,吟嘯其上,"人莫測也"。從而留下了李白的《梁園吟》、杜甫的《遣懷》和高適的《古大梁行》三篇傳頌千古的名篇。毛伯温曾親撰碑文以記其事。碑今無存。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繼增詩人李夢陽何景明,故又改名為"五賢祠"。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梁書院山長劉師陸從廢墟中發現廢祠,將祠遷回禹王廟大殿東側,重修祠堂時,其匾額上仍題“三賢祠”,祀唐、明文士六人。現祠內壁上還有嘉靖二年(1523年)修禹王廟碑,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修"五賢祠"碑記,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禹王廟碑,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禹王廟碑,道光十年(1830年)修復古吹台"三賢祠"碑等。清麟慶曾撰的"一覽極蒼茫,歸苑高台同萬古;兩間容嘯傲,青天明月此三人"楹聯留存於三賢祠。 [8-9]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三賢祠廢 [8]  ,1981年重新修葺 [1] 
三賢祠
1997年開封市園林處禹王台公園,依據史書記載投資,在禹王殿後的吹台下方又新建了三賢展館四合院,正房南向三間,東西偏房各為三間。 [8]  [12]  館內新增“三賢相聚”、“吹台賦詩”、“千金買壁”、“借詩述懷”、“十載客梁園”五組塑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故事情節感人生動。 [12]  四合院北為一月亮門,出門即為一四亭橋 [8] 
三賢展館

禹王台水德祠

水德祠位於禹王殿西側院中,也有灰瓦頂平房三間帶出廈,為道光十年(1830年)與三賢祠同時修建。明代改建禹王廟時在禹王殿的東西配殿內配祀古代治水功臣29人,此次改建,將明、清兩代治水功臣8人增入,共37人,題額為"水德祠"。
水德祠初建時的29人包括戰國時期的史起鄭國,漢代的汲黯鄭當時、徐伯表、王延世賈讓王景王吳,宋代的曹翰陳堯佐、張鞏、張燾司馬光張茂則張商英,元代的尚文、那懷、劉賡、也仙不花、阿魯脱憐、賈魯郭守敬脱脱,明代的安然于謙年富、王暹、王亮。道光十年(1830年)重建時,在明代原祀的29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明代宋禮袁應泰,清代的朱之錫靳輔陳鵬年嵇曾筠雅爾圖胡寶瑔,合為37人。水德祠初建時將原木主(牌位)移入,1927年廢祠,木主亦被毀。 [8]  1981年修復,恢復了原有的37個木主(牌位),又將林則徐列入,共計38位。 [8-9]  [13]  改建後的水德祠內新增雕塑三尊,中間這位即是戰國時魏國的史起,東面是元代賈魯,西面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他在開封城北張灣處治黃河堵口,那一段大堤仍被人稱為林公堤,林則徐不僅禁煙名垂青史,而且一生治水功勳卓著,江蘇、陝西都有他的專祠。 [13] 
水德祠

禹王台御碑亭

御碑亭在古吹台上禹王殿後,亭為八角形,朱柱,內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南巡謁拜嵩嶽時蹕汴,登吹台遊玩時,寫下的五言律詩一首,後人刻碑勒石,以傳流。
京國探遺蹟,苔碑率隱埋。
何期得古最,果足暢今來。
勝日停鑾蹕,凌晨陟吹台。
傳蹤思頡曠,作賦羨鄒枚。
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白難。
尋廊攬郊郭,俯植極崔巍。
杜子真豪矣,梁王安在哉?
無須命長留,為恐豫雲開。
御碑亭
御碑亭(2張)
成書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的《豫乘識小彖》對乾隆這次巡幸中州更有比較詳細的紀述:“乾隆十五年秋八月,乾隆自北京啓蹕,渡漳河中經安陽、湯陰、淇縣、輝縣,從孟津渡黃河抵達洛陽,遊香山寺、少林寺,登嵩山華蓋峯,後又來汴。駐蹕開封,有示巡撫鄂容安詩,閲兵登吹台,在城東今禹王台,古名吹台,晉師曠吹律處也有詩”。 [9] 

禹王台 禹王台藏碑

除了御書樓內康有為和張鳳台詩碑刻、御碑亭內的乾隆御詩碑外,古吹台建築羣內外的碑刻堪稱一絕,碑刻從明代至民國,真草隸篆,蔚為壯觀。 [1] 
禹王廟大殿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撫劉樹堂摹刻的岣嶁碑。原碑在南嶽衡山岣嶁峯上,字跡奇古,人不能識,後人摹刻,經多人識讀認為是夏禹時稱頌禹功的讚歌,其文字識讀多采用明代文字學家楊慎的説法。明代之後大禹足跡所到之處幾乎都有岣嶁碑,此碑摹刻精到,四方碑石,極為醒目。 [9] 
大殿東側三賢祠立有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禹廟記碑,為明代大文學家李夢陽撰文、名書法家左國璣書。此碑兩面書寫。左書師法顏真卿,渾厚莊重,與李文珠聯璧合,是禹王台碑刻中的珍品。三賢祠東西牆上尚有兩塊碑記,一為時雨亭記,為彭澤所立;一為撫安亭記,為鄧璋所立。兩碑均為正德九年(1514年)河南巡撫陳珂所撰,開封知府賀鋭立。 [9] 
禹王台朵廊藏碑
禹王台朵廊藏碑(3張)
禹王台東側的朵廊上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河南巡撫顧汧所撰《御書功成河洛匾額四道恭頌並序碑》,對康熙皇帝派員送來御書"功存河洛"、"嵩高峻極"、"昌明仁義"、"靈瀆安瀾"四道匾額,各作頌辭,並作序記其經過。四道匾額除作成木匾頌行各處外,另製成石匾(又稱卧碑)存於開封府學宮。兩者可互相參印,明其來歷。 [9] 
禹王台上還有記載其本身歷史發展的碑記。除上述嘉靖二年(1523年)禹廟記外,尚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吹台五賢祠記,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禹廟記碑,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禹王台碑,道光十年(1830年)修復吹台三賢祠記碑,民國5年(1916年)森林局拓地碑,民國18年(1929年)河南農林試驗總場記略等碑,大致勾勒出禹王台的歷史變遷。 [9] 

禹王台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位於四亭橋北,修建於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開封臨近黃河邊,古代經常鬧水患天災,人們在這裏修碧霞元君祠,以求她的神靈,賜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男育女,人丁興旺,碧霞元君又名太山老母,他是在太山上修道成仙的女神,被天神封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弦濟真人。 [14] 

禹王台文物價值

禹王台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保存着上自漢代、下止民國的各類石刻珍品,是研究歷史、科學技術和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5] 

禹王台文物保護

禹王台保護級別

1986年11月21日,禹王台被公佈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2] 

禹王台保護措施

1955年,被開闢為禹王台公園 [6]  ,後增設了櫻花園、牡丹園、兒童樂園等景點 [1] 
1981年,開封市人民政府將南關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遷葬於禹王台公園,並將孫中山銅像移至墓園內,並命名為河南辛亥革命紀念園。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陵園也遷移到此。 [15] 
1981年,禹王台重新修葺,經過修葺後主要建築有禹王廟、三賢祠、水德飼和御書樓等。 [1] 
禹王台公園地圖 禹王台公園地圖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