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會村

鎖定
禹會村位於蚌埠市西郊的塗山南麓,村名在《漢書》中就有記載,一直延續。當地一直流傳着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以及禹會諸侯等傳説。
中文名
禹會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蚌埠市西郊的塗山南麓
人口數量
5164人

禹會村簡介

在禹會村中,尚存“啓母石”和“台桑石”,分別由塗山氏女望夫化石和“啓所生處”而來。作為大禹事業成功的基礎和背後的力量,並教育出中國第一個王朝的君主,塗山氏女充滿傳奇;啓“攻益而奪天下”,廢除禪讓制,實行帝王世襲制,並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為孟子、司馬遷所贊。根據《左傳》“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以及《史記》“夏之興也以塗山”的記載,禹會村很可能與大禹有關。

禹會村現代發掘

1981年,禹會村首次發現了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分佈範圍自淮河東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300米。中國於2000年啓動了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力圖通過彙集多學科專家的研究,論證這一時期的文明起源與發展進程。而對禹會村禹墟的發掘正是實施這項工程的重大考古項目之一。
2006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率隊在此進行短暫試掘,發現一處面積達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築基址。其夯土層不規則,厚薄不均,距今約4500至5000年,符合早期龍山文化特徵,但是用途不明。2 0 0 7 年5月初,王吉懷再次率隊對禹墟進行正式大規模系統發掘,希望通過對夯土層的斷代和定性,以及更多的遺物證據,揭開“禹會諸侯”之謎。

禹會村最新進展

禹會村 禹會村
2009年10月 禹會村遺址開始第三次考古發掘,較完整地揭露了遺址核心部分大型夯土台,在三個發掘區域都有重大發現,出土了白陶鬹、黑陶杯、夾砂陶盉等禮器以及史前小麥等重要文物,多項發現填補了淮河流域乃至國內考古空白專家研討後認為,從發現的結果看,禹會村遺址可定性為大型祭祀性遺址。其鼎盛期正是大禹時代且與大禹治水、會諸侯等活動密切相關。該遺址在國內惟此一例,殊為重要,將是揭秘中國古代文明起源、還原大禹及夏王朝前期社會歷史面貌的一把金鑰匙。據悉,禹會村遺址考古發掘研究課題已被列入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階段重點項目,下一步將組織多學科專家學者繼續進行發掘研究,以期發現更多確鑿證據。
禹會村遺址在年代、特徵、傳説等方面與“禹會諸侯”歷史記載的吻合程度超出想象,對確定大禹事蹟及文明探源工程有重要意義。

禹會村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户1345户,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禹會村基礎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户通自來水,有190户飲用井水,有1344户通電,有1190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1193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867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711户(分別佔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摩托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21户,裝有太陽能農户210户;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禹會村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佔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佔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佔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佔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佔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禹會村榮譽

2021年4月,被安徽省司法廳和民政廳命名為第八批“安徽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