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州漏蘆

鎖定
禹州漏蘆,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藍刺頭或華東藍刺頭的乾燥根,其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之功效,常用於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癧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
別    名
華州漏蘆
中文學名
禹州漏蘆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藍刺頭屬
藍刺頭、華東藍刺頭
分佈區域
安徽、湖北、河南等
採收時間
春、秋二季
用    量
5-10g
毒    性
無毒

禹州漏蘆入藥部位

菊科植物藍刺頭或華東藍刺頭的乾燥根。

禹州漏蘆性味

苦,寒。

禹州漏蘆歸經

歸肺經。

禹州漏蘆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

禹州漏蘆主治

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癧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

禹州漏蘆用法用量

5-10g。

禹州漏蘆禁忌

孕婦慎用。

禹州漏蘆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本品呈圓形或類圓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黃色至灰褐色。切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黃黑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澀。

禹州漏蘆生理特性

1、藍刺頭,多年生草本,高50-150釐米。莖單生,上部分枝長或短,粗壯,全部莖枝被稠密的多細胞長節毛和稀疏的蛛絲狀薄毛。基部和下部莖葉全形寬披針形,長15-25釐米,寬5-10釐米,羽狀半裂,側裂片3-5對,三角形或披針形,邊緣刺齒,頂端針刺狀漸尖, 向上葉漸小,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全部葉質地薄,紙質,兩面異色,上面綠色,被稠密短糙毛,下面灰白色,被薄蛛絲狀綿毛,但沿中脈有多細胞 長節毛。復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直徑4-5.5釐米。頭狀花序長2釐米。基毛長1釐米,為總苞長度之半,白色,扁毛狀,不等長。外層苞片稍長於基毛,長 倒披針形,上部橢圓形擴大,褐色,外面被稍稠密的短糙毛及腺點,邊緣有稍長的緣毛,頂端針芒狀長漸尖,爪部下部有長達4 毫米的長緣毛;中層苞片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約1.1釐米,邊緣有長緣毛,外面有稠密的短糙毛;內層披針形,長8毫米,外面被稠密的短糙毛,頂端芒齒裂 或芒片裂,中間芒裂較長。全部苞片14-18個。小花淡藍色或白色,花冠5深裂,裂片線形,花冠管無腺點或有稀疏腺點。瘦果倒圓錐狀,長約7毫米,被黃色 的稠密順向貼伏的長直毛,不遮蓋冠毛。冠毛量杯狀,高約1.2毫米;冠毛膜片線形,邊緣糙毛狀,大部結合。花果期8-9月。其適應力強,耐乾旱,耐瘠薄,耐寒,喜涼爽氣候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忌炎熱、濕澇,可粗放管理。是一種良好的夏花型宿根花卉。
2、華東藍刺頭,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釐米。莖直 立,單生,上部通常有短或長花序分枝,基部通常有棕褐色的殘存的纖維狀撕裂的葉柄,全部莖枝被密厚的蛛絲狀綿毛,下部花期變稀毛。葉質地薄,紙質。基部葉 長10-15釐米,寬4-7釐米,羽狀深裂;側裂片4-5(7)對,卵狀三角形、橢圓形、長橢圓形或線狀長橢圓形;全部裂片邊緣有均勻而細密的刺狀緣毛。 向上葉漸小。中部莖葉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與基部及下部莖葉等樣分裂,無柄或有較短的柄。全部莖葉兩面異色,上面綠色,無毛無腺點,下面白色或灰白色,被密 厚的蛛絲狀綿毛。復頭狀花序單生枝端或莖頂,直徑約4釐米。頭狀花序長1.5-2釐米。基毛多數,白色,不等長,扁毛狀,長7-8毫米,為總苞長度之半。 外層苞片與基毛近等長,線狀倒披針形,爪部中部以下有白色長緣毛,緣毛長達6毫米,上部橢圓狀擴大,褐色,邊緣短緣毛;中層長橢圓形,長約1.3釐米,上 部邊緣有短緣毛,中部以上漸窄,頂端芒刺狀短漸尖;內層苞片長橢圓形,長1.5釐米,頂端芒狀齒裂或芒狀片裂。全部苞片24-28個,外面無毛無腺點。小 花長1釐米,花冠5深裂,花冠管外面有腺點。瘦果倒圓錐狀,長1釐米,被密厚的順向貼伏的棕黃色長直毛,不遮蓋冠毛。冠毛量杯狀,長3毫米;冠毛膜片線 形,邊緣糙毛狀,大部結合,花果期7-10月。其常生於山坡草地。

禹州漏蘆產地

1、藍刺頭分佈於新疆天山地區。
2、華東藍刺頭分佈於遼寧(南部)、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福建、台灣、廣西。

禹州漏蘆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禹州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雲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1] 
2、《本草經疏》:“禹州漏蘆,苦能下泄,鹹能軟堅,寒能除熱,寒而通利之藥也。故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
3、《本經逢原》:“禹州漏蘆,《本經》治熱毒惡瘡,下乳汁,以其能利竅也,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蓋鹹能軟堅,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瀉,使邪從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禹州漏蘆,遺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功也。”
5、《本經續疏》:“禹州漏蘆,《本經》謂其下乳汁,《別錄》謂其止遺溺,旨實相反,何歟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純而下。遺溺因乎熱,乳不下亦因乎熱,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於除熱,是以能使不應行者歸於應行,而應行者不得應行而不行,則漏蘆者謂為瘍證逐濕之劑可也。”
6、《本草正義》:“禹州漏蘆,滑利泄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過之。苟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
[2-4]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4.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