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禰(讀作mí、nǐ),為漢語二級字 [3]  ,部首為礻。
本義指 古代對已在宗廟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稱謂 [4]  ,後引申為作神明的第二人稱代詞(此處念nǐ) [5]  。也作姓(舊讀作nǐ,今讀mí)。 [2] 
【注:禰用於代詞時,繁體中文不作“禰”】
中文名
倉    頡
IFNF
鄭    碼
WSRK
繁 體
U
7962
GBK
ECF2
五筆86
PYQI
五筆98
PYQI
筆順編號
452435234
四角號碼
37292
注    音
ㄇㄧˊ
拼    音
Unicode
CJK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⒈ 古代對已在宗廟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稱謂。
2.指神明的第二人稱代詞
姓。 [2] 
基本詞義
◎ nǐ
〈名〉
(1) 奉祀死父的宗廟 [temple]。如:禰廟(父廟。或稱考廟);禰祖(父與祖的廟)
(2) 古代軍旅之事,常載神主而行,隨行神主稱彌 [god in the army]
侯氏裨冕,釋歷於禰。——《儀禮
(3)神明的第二人稱代詞
◎mí
(1) 姓 [2] 

古籍釋義

集韻》乃禮切,音𩍦。《揚雄·蜀都賦》宗厥祖禰。《字彙補》同禰。
(禰)《廣韻》奴禮切《集韻》《韻會》乃禮切《正韻》乃里切,𠀤音彌。《説文》親廟也。《增韻》父廟曰禰。《公羊傳·隱元年秋七月注》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疏》禰字示旁爾,言雖可入廟是神示,猶自最近於已,故曰禰。
行主亦曰禰。《禮·文王世子》其在軍則守於公禰。《注》公禰,行主也,行以遷主言禰,在外親也。
地名。《詩·邶風》飮餞於禰。
姓。魏禰衡。○按公禰,註疏讀如字,不必依𨻰澔讀作祧,《字彙》乃據此入蕭韻,非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