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禮運大同篇

鎖定
《禮運大同篇》是論述禮之源頭和禮之實的專論,它同後一篇《禮器》是姊妹篇。以《禮運》為篇名, 正表明它的中心內容是在記錄帝王時代的禮樂之因革。不過,造成《禮運篇》膾炙人口的倒不在於它的主題和主要內容,而是由於冠於篇首的“大同小康”思想,為後世人描繪了一個民族理想中的世界圖案,故後世有“禮運大同”的説法。“大同”和“小康”,是相對的兩種社會形態,在對立之中相得益彰。
作品名稱
禮運大同篇
作    者
先秦儒家
創作年代
先秦
作品出處
禮記

禮運大同篇作品原文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1),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大同篇 禮運大同篇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禮運大同篇註釋譯文

禮運大同篇詞語註釋

1、選賢舉能:一作“選賢與能”。 [1] 

禮運大同篇白話譯文

以前孔子曾參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儀式結束後,出遊到闕上,長嘆的樣子。孔子之嘆,大概是嘆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您為何感嘆呢?”孔子説:“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傑出的人主當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可是我有志於此、心生嚮往!”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公眾的。選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它達到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只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僅僅只疼愛自己的子女,使年老的人能夠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和身有殘疾的人都能夠得到供養,男人有職份,女子有夫家。對於財物,人們厭惡它被扔在地上(的行為),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裏;對於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奸詐之心都閉塞而不產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興起,因此不必從外面把門關上,是高度太平、團結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準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係,使父子關係純厚,使兄弟關係和睦,使夫妻關係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户籍,按照禮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並起),按照禮義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詐之心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人物,(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範。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小的安定。”

禮運大同篇作品鑑賞

這《禮運大同篇》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沒有戰爭,人人和睦相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禮運”:大家皆在”禮”的道路上走,”運”行不息。人人知道明禮,從不明白處,載運到明白處。 “大同”:整個世界都是一家人,人人愛彼如己。沒有欺騙的行為,以誠相待”,互相援助。大同,就是世界和平的藍圖,所以孫逸仙先生將此篇從《禮記》中提出來,極力提倡”天下為公”。簡單地説,大同乃是你我一樣,沒有彼此、人我、是非之分別。人人自由,人人平等,就是極樂世界。 “大道之行也”:大道,就是共同遵守,而去行持的一個法則。這個光明大道,你也可以走,我也可以走,並非私人的道路。你修則你的大道光明,我修則我的大道光明。這條光明平坦的大道,直接通達大同世界。
“天下為公”:人人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自然大公無私。若能達到這種程度,那就是天下為公。這是孔子所提倡的民主政治,因他願恢復堯舜”禪讓”的政治。 “選賢與能”:選舉國家元首時,要選賢而有德者,要選有才幹,有智慧,有辦事能力的人,這種人能為人類謀幸福,能為國家圖富強。 “講信修睦”:對於鄰國講信用,互相不欺騙,和睦相處。言顧行,行顧言,沒有欺詐行為。人與人之間要和睦,家與家之間要和睦,國與國之間要和睦。大家講道義,不講利害,自然無戰爭。
“故人不獨親其親”:因為這樣大公無私的緣故,所以人人相親相愛。不但孝順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順他人的父母。”不獨子其子”:不單獨慈愛自己的子女,也要慈愛他人的子女,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教育自己子女的心,照樣去教育他人的子女,令他人的子女也得到學識。 “使老有所終”設備完善的安老院,好好照顧老年人,令他們快樂,享受晚年。
“壯有所用”:年輕力壯的人,一定要在社會服務,盡其所能,貢獻於國家。應該努力工作,維持社會的秩序,不可遊手好閒,殃及國家。 “幼有所長”:年幼的兒童,必須好好教育他們,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忠於國家,如何忠於職守。在這種教育長大,將來一定是優良的公民。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是憐愍、愛護、同情的意思。老而無妻為”鰥”,老而無夫為”寡”,幼年喪父母為”孤”,老年喪子女為”獨”,有殘廢的人為”廢”,有疾病的人為”疾”,”皆有所養”:令這些不幸的人,生活得到安定,精神沒有威脅,生命有保障,國家設立種種機構,收養他們,治療他們。
“男有分”:男人有男人的本分、地位、責任,為國為家,要盡應盡的義務。不可好吃懶做,成為不良份子。 “女有歸”:婦女有所歸宿。 理學朱熹主張男女有別,為避嫌疑,男女不交談,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為維持禮教,男女保持距離,所謂”叔嫂不授受,長幼不併肩。”但這與早期儒學是格格不入的,是封建制度發展到後期腐朽衰敗的表現,禮運原文旨在表達各人皆有其所往之處,不是社會上的無用之人、閒蕩之人。
“貨惡其棄於地也”:”貨”指一切糧食和一切物資,”惡”是不願意的意思,”棄”是糟蹋、浪費、損失的意思。不可以將糧食糟蹋,不可以將物資浪費。好像糧食過剩的國家,不可以拋到大海中,不可用火焚掉,那是暴殄天物,將來必受報應。 “不必藏於己”:有物資要互相交換,不必藏私,認為奇貨可居,以待善價。更不可操縱把持,應該以貨易貨,公平交易,這個國家沒有,那個國家有,可以交換。利己利人,何樂而不為!如果不肯這樣做,那就是”貨棄於地藏於己”的行為。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力是能力,所學的本領技能,不是自己專用,而是要為世界人類服務,所謂”學以致用”。 “不必為己”:不為己謀。無論何事,不為自己打算,而為眾生著想。要有”捨己為人”的精神,這是做人起碼的道理。
是故”:因為這種種的緣故,所以大家坦白率直,在世界上沒有的勾心鬥角的思想,沒有明爭暗奪的行為。 “謀閉而不興”:謀是計謀,關是關閉。計謀沒有了,把爭奪欺騙的門關上了,不會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手段騙錢,這種不正當的行為,也不會興起了。 “盜竊亂賊而不作”:明搶為”盜”,暗偷為”竊”,”亂賊”是造反的人。因為不公平,你有他沒有,才發生盜竊事件。如果人人生活安定,豐衣足食,盜竊自然消失。人民皆因饑荒而搞革命,弄得民不聊生,十室九空,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也就是亂賊。如果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飯吃,亂賊自然消滅。
“故外户而不閉”:到了這種境界,沒有內憂,沒有外患,人人奉公守法。那時,路不拾遺,夜不閉户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是謂大同”:這就是大同世界。人人不自私、不自利。人人公平,人人和樂,天下太平。
參考資料
  • 1.    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濟寧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儒學經典三百句: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6.08: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