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禮論

(西漢戴聖編的文集)

鎖定
儒家經典之一,漢儒記述古禮、闡發禮義的文集。又名《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初由西漢戴聖所編。 [1] 
中文名
禮論
定    義
儒家經典之一,漢儒記述古禮、闡發禮義的文集
漢初,置《詩》、《書》、《禮》、《周易》、《春秋》五經博士,其中《禮》為《士禮》,即《儀禮》之前身。經師傳授禮經時,又傳習某些講解經義的參考性文字,稱為《記》,但各自所輯的數量及內容不盡相同,文字為數繁多。《隋書·經籍志》稱,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85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46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傳小戴之學,又增入《月令》、《明堂位》及《樂記》3篇,合為49篇。此説頗有影響。但大小戴《記》均今古文混雜,而二戴為今文經派,有自亂家法之嫌,且二戴之書,有全篇彼此重複者(如《哀公問》、《投壺》等),有段落互見者(如《曾子大孝》與《祭義》,《諸侯釁廟》與《雜記》,《朝事》與《聘義》等),其文字也多歧異,故清代學者戴震、錢大昕,近人洪業等多疑《隋書·經籍志》之説。認為漢初流傳的諸多禮經之《記》的輯本,歷經汰篩,到東漢僅剩較權威的兩種:一為85篇本,一為49篇本,漢人乃託西漢禮經大師戴德、戴聖之名。以篇幅多者為《大戴記》,少者為《小戴記》。東漢以前,並無《大戴記》、《小戴記》之名。二戴之書,均非戴德、戴聖當年所傳之《禮》,也非各自所輯之《記》的原貌,彼此無相承關係。
東漢後期,《小戴禮記》因鄭玄為之作注而地位陡增,由此擺脱了對《士禮》的附屬地位而獨立成書,以《禮記》之名行於世,且與《周禮》、《儀禮》並稱為“三禮”,《大戴禮記》則從此而衰。《禮記》在唐初取得經的地位,成為士人必讀之書。唐以九經取士,立《禮記》為大經,而《周禮》、《儀禮》因經義古奧,文字晦澀難解,日遭冷落,漸不復行於世。宋代將唐孔穎達的《禮記正義》與鄭注合為一書,稱為《禮記註疏》,通行於世。元延祐中,行科舉法,規定《禮記》用鄭玄注。明永樂中,廢鄭注,改用陳澔的《禮記集説》。
《禮記》各篇,作者不一,學派多異,所記甚廣,劉向《別錄》(《禮記》鄭注引)分其為通論、制度、明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8類。近人梁啓超則分之為5類。①通論禮儀或學術者:《禮運》、《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②解釋《儀禮》17篇之義者:《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③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者:《孔子閒居》、《仲尼燕居》、《檀弓》、《曾子問》;④記述或考證古代制度禮俗者:《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間傳》、《文王世子》、《內則》、《少儀》;⑤古代格言之類:《曲禮》、《少儀》、《儒行》等篇之部分段落。
《禮記》一書,被古代學者看做學術、治術無所不包的典籍,或據以考見名物制度,或推求先王制作之意,或藉以闡發性理之學,對於研究古代禮制和思想史、社會史、風俗史等,都有重要的價值。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