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禮記正義

鎖定
《禮記正義》是儒家十三經之一,是學習、研究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文獻。漢代有鄭玄作注,唐代有孔穎達為之正義,都是古人對《禮記》的註釋,是今人閲讀研究《禮記》的重要版本。 [1]  《禮記正義》今存全者僅一部,有宋元補版。 [1] 
書    名
禮記正義
作    者
孔穎達
創作年代
作品出處
十三經
類    型
儒學

禮記正義內容簡介

十三經》是儒學的基本典藏,是中華傳統中化中影響至深至關的重要文獻之一。在中國古代,堪與十三經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對這兩大文化支柱,無論是諸子還是詩文,其中雖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卻往往只能站在歷史舞台的邊緣,難以撼動其中心的地位。
漢代有鄭玄作注,唐代有孔穎達為之正義,都是古人對《禮記》的註釋,是今人閲讀研究《禮記》的重要版本。今歸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經注疏》,由呂友仁先生擬影印宋紹熙刻本《禮記正義》校以品本,並將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中《禮記音義》,分別插入經、注各條之下,以方便讀者。

禮記正義作品目錄

校點前言
禮記正義序
卷第一
曲禮上第一
卷第二
曲禮上第一
卷第三
曲禮上第一
卷第四
曲禮上第一
卷第五
曲禮上第一
曲禮上第二
卷第六
曲禮上第二
卷第七
曲禮上第二
卷第八
檀弓上第三
卷第九
檀弓上第三
卷第十
檀弓上第三
卷第十一
檀弓上第三
卷第十二
檀弓上第四
卷第十三
檀弓上第四
卷第十四
檀弓上第四
卷第十五
王制第五
卷第十六
王制第五
卷第十七
王制第五
卷第十八
王制第五
卷第十九
王制第五
卷第二十
王制第五
卷第二十一
月令第六
卷第二十二
月令第六
卷第二十三
月令第六
卷第二十四
月令第六
卷第二十五
月令第六
卷第二十六
……
附錄
卷第七十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後序
附錄
四庫全書總目禮記正義提要
禮記註疏校勘記序
宋本禮記註疏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校勘記附識
重印禮記正義校勘記序
禮記正義古鈔殘本及單疏殘本跋
……
十三經注疏正義》
卷一 曲禮上第一
卷二 曲禮上第一
卷三 曲禮上第一
卷四 曲禮下第二
卷五 曲禮下第二
卷六 檀弓上第三
卷七 檀弓上第三
卷八 檀弓上第三
卷九 檀弓下第四
卷十 檀弓下第四
卷十一 王制第五
卷十二 王制第五
卷十三 王制第五
卷十四 月令第六
卷十五 月令第六
卷十六 月令第六
卷十七 月令第六
卷十八 曾子問第七
卷十九 曾子問第七
卷二十 文王世子第八
卷二十一 禮運第九
卷二十二 禮運第九
卷二十三 禮器第十
卷二十四 禮器第十
卷二十五 郊特牲第十一
卷二十六 郊特牲第十一
卷二十七 內則第十二
卷二十八 內則第十二
卷二十九 玉藻第十三
卷三十 玉藻第十三
卷三十一 明堂位第十四
卷三十二 喪服小記第十五
卷三十三 喪服小記第十五
卷三十四 大傳第十六
卷三十五 少儀第十七
卷三十六 學記第十八
卷三十七 樂記第十九
卷三十八 樂記第十九
卷三十九 樂記第十九
卷四十 雜記上第二十
卷四十一 雜記上第二十
卷四十二 雜記下第二十一
卷四十三 雜記下第二十一
卷四十四 喪大記第二十二
卷四十五 喪大記第二十二
卷四十六 祭法第二十三
卷四十七 祭義第二十四
卷四十八 祭義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祭統第二十五
卷五十 經解第二十六
卷五十 哀公問第二十七
卷五十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卷五十一 孔子閒居第二十九
卷五十一 坊記第三十
卷五十二 中庸第三十一
卷五十三 中庸第三十一
卷五十四 表記第三十二
卷五十五 緇衣第三十三
卷五十六 奔喪第三十四
卷五十六 問喪第三十五
卷五十七 服問第三十六
卷五十七 間傳第三十七
卷五十八 三年問第三十八
卷五十九 深衣第三十九
卷五十九 投壺第四十
卷五十九 儒行第四十一
卷六十 大學第四十二
卷六十一 昏義第四十四
卷六十一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
卷六十一 冠義第四十三
卷六十二 射義第四十六
卷六十二 燕義第四十七
卷六十三 聘義第四十八
卷六十三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禮記正義版本情況

禮記正義  中華再造善本 禮記正義 中華再造善本
唐代孔穎達主持編撰的《禮記正義》是《禮記》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宋紹熙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宋元遞修本《禮記正義》共七十卷,半葉 8行,行14、16或21字不等。卷後有黃唐刻書跋文8行並校正官銜名11行,跋文題“壬子秋八月三山黃唐謹識”,壬子即紹熙三年(1192年),因亦稱黃唐本。
黃唐任職浙東茶鹽司之前,茶鹽司先有舊刻《易》《書》《周禮》三經,將經文、注、疏合刻於一本,讀者以為方便。黃唐又取《毛詩》《禮記》二經刻之,是為各經文、注、疏合刻之第一版,因刻於紹興,世稱越州本,又稱八行註疏本。《毛詩》一種久佚,餘四種俱存。《禮記正義》今存全者僅一部,有宋元補版。原刊字體方嚴端重,刻工有馬祖、馬松、馬春、毛端、方伯、 王恭、 李憲等多人,補版刻工有茅文龍、蔣佛老、何、張阿狗、俞聲、何慶、陳等,皆元代杭州地區刻工,可知補版到元代。 [1] 
此本有惠棟、李盛鐸跋,惠棟曾據此本校汲古閣本。書中有季印振宜、滄葦、 御史之章、 北平孫氏、惠棟、定宇、孔、 繼、 涵、金章世系景行維賢、小如庵秘笈、袁克文等印。清中葉後,此書為孔繼涵所藏,由孔氏歸宗室盛昱,以後歸完顏景賢,景賢之後又歸袁克文,由袁售與南海潘宗周。
潘氏得書之時,適所構新居落成,因名曰寶禮堂。潘氏既得此書,於1927年影刻行世。潘氏《寶禮堂宋本書錄》經部著錄。此書另有殘本一部傳世,存二十八卷,兩部補版之葉,間有不同,殘本為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所藏,《涵芬樓燼餘書錄》經部著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寶禮堂藏書由潘宗周之子潘世茲捐贈國家,涵芬樓書亦捐獻國家,兩部今均藏北京圖書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