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

鎖定
紙本墨畫 縱35.2cm 橫49.7cm 14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寒山與拾得,相傳是住在天台山國清寺,師事於豐幹禪師的唐代傳奇性人物。描繪寒山、拾得的畫作,自宋代以來就一直在禪僧間廣受喜愛。本圖是描繪寒山、拾得二人被問及豐幹禪師行蹤時,沉默不語、只是哈哈大笑的情景。雖然因襲了將人物臉部畫得細緻、衣衫以粗略筆致來表現的水墨人物畫傳統,然而卻更具有因陀羅個人獨有的簡略作風。
中文名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
作    者
因陀羅
創作年代
元代末期
尺    寸
縱35.2cm 橫49.7cm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畫作簡介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曾深受禪宗佛理的影響,並衍生出一種具有日本特色的審美意識。早年流入日本的中國禪畫也因此備受日本人的珍視,被視為國寶級的文物。目前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寒山拾得圖》,就是這樣一幅隱含機鋒的禪機圖。
以寒山和拾得為主題的圖畫有許多版本,而最負盛名的禪畫則是這幅元代畫家因陀羅所作的《寒山拾得圖》。此圖為紙本、墨畫,在畫面最左邊,題有楚石梵琦寫的贊:“寒山拾得兩頭陀,或賦新詩或唱歌。試問豐幹何處去,無言無語笑呵呵。”這幅畫,描寫寒山與拾得兩位仙人席地坐於一株古樹下,背依石丘,相對談天説地,一副逍遙自在的樣子。
畫中的寒山拾得蓬頭光腳笑顏,一人雙手相握,一人俟身向前。畫面線條玲瓏,濃淡襯托有力。雖寥寥數筆,但傲笑自若的禪僧形象已躍然紙上,流露出一種超脱物累、大智若愚、狂放不羈的精神。畫家用了多種筆法來表現這一充滿靜謐禪機的場面:以吹墨法畫頭髮,使之有蓬鬆自然之感;以闊筆焦墨畫襟帶,使之有臨風而動的飄逸感;以渴筆畫樹石,使之有蒼勁古逸之感。畫意損深邃,畫風簡約,拙樸木納,又不失活潑、詼諧。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畫作原型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元代畫家因陀羅的禪畫、日本國寶《禪機圖短簡寒山拾得圖》,於2006年10月3日至29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東洋館公開展出。畫中的寒山和拾得,中國老百姓對他們並不陌生,他們就是民間祈佑和諧美滿的合和二仙的歷史原形。最初寒山、拾得是唐代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相傳唐貞觀年間台州刺史閭邱胤撰寫的《寒山子詩集傳》,以及宋僧贊寧所著的《宋高僧傳》中,都記述了他們的靈異事蹟。在佛教傳統中,寒山被視為有德高僧,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是普賢的化身,與彌陀化身的豐幹,並稱為“三隱”或“三聖”。
相傳寒山曾顯現於天台國清寺,後駐蘇州寒山寺。雍正帝曾於雍正十一年敕封寒山為妙覺普度和聖寒山大士,拾得為圓覺慈度合聖拾得大士。也由此,寒山拾得被賦予了象徵和諧好合的“和合二仙”的新身份,使得寒山拾得民俗化,被民間賦予一種吉慶祥和的氣氛。除了神奇故事,寒山還留下了300多首詩,這些詩被稱為寒山詩,寒山詩通俗易懂,又富有禪機佛理。寒山詩在中國曆代都有刻本,《寒山子詩集》後又成為佛家典籍,傳入日本後與《唐詩選》一樣廣為傳頌,甚為流行。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作者簡介

《寒山拾得圖》的作者因陀羅,是元代末年的僧侶畫家,生卒年不詳,我國書畫中並未有所記載。在日本室町時代(1338-1573)所撰述的《君台觀左右帳記》中對因陀羅的記載也只有“因陀羅,天竺寺梵僧,人物道釋”這樣短短一句。之所以認定因陀羅是元代末期之人,是因為《寒山拾得圖》這幅畫中有元代末期的禪僧楚石梵琦所題的贊。而根據《寒山拾得圖》中的款記“佛慧淨辯圓通法寶大師壬梵因,宣授汴梁上方佑國大光教禪寺住持”,人們還猜測因陀羅應當是作過元代汴梁(開封)上方佑國大光教禪寺的住持,法名為壬梵因。
因陀羅擅長畫達摩、丹霞、布袋、寒山、拾得等禪宗祖師或高僧等人物形象。由於墨色濃淡對比有致,畫面顯得活潑清新,在稚拙而樸質中透出明朗而秀致的韻味。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另外禪機圖

其實,《寒山拾得圖》只是因陀羅所作的一整卷禪機圖中的一部分,在日本,還有另外4幅因陀羅畫的禪機圖,它們分別是由石橋美術館收藏的《丹霞燒佛圖》、根津美術館收藏的《布袋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收藏的《智常禪師圖》以及畠山紀念館所收藏的《李渤參智圖》。這5幅作品統一被稱為因陀羅的《禪機圖短簡》,都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據日本專家考證,因陀羅的禪機圖並不只由這5幅畫組成,可能還包括另外一幅《寒山拾得圖》以及一幅《蕭王問答圖》,而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這幅《寒山拾得圖》則極有可能是整個畫卷的末尾部分。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分解原因

日本自鎌倉時代(1185—1333年)開始興起收藏唐宋元等朝代的中國美術作品之風,因陀羅的禪機圖也因此傳入日本。不過,與中國人整卷欣賞美術作品不同,日本人更喜歡把一副長畫卷裁成多個部分,然後裱製成畫軸掛在茶室等房間的牆上分別欣賞。這也是因陀羅所畫的一整卷禪機圖被分成多個部分,現在分別由不同的美術館收藏的原因。不過,不管是哪一幅作品都是享譽日本的名貴珍藏品。例如,《寒山拾得圖》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廣島藩藩主淺野家收藏的名品廣為人知,其存放的木盒上還刻有以精通茶道而著稱的松江藩藩主松平不昧的題簽。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禪畫

禪宗本是中印文化孕育出的奇葩,後來演變為一種中國化的佛教,藉助中國水墨畫這種自然空靈的表現手法,誕生了禪畫這樣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禪畫是通過以畫講禪來表達禪理的藝術。禪者借用一杆纖柔的毛筆,潑灑出心靈的聲息,激發修道者的悟性,用寫意畫的方式直截了當地闡明禪宗心法。禪畫也因此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束絢麗花朵。禪的本質是要看生命的本性,所以禪畫的表現手法往往是脱俗、空寂、古拙,同時又灑脱、風流、活潑。

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楚石梵琦

嘉興天寧楚石梵琦禪師,徑山無叟行端禪師之法嗣,俗姓朱,明州象山人。其母張氏夢見紅日墮懷,遂生梵琦禪師。梵琦禪師在襁褓中時,曾有異僧來家中化齋,摸着梵琦禪師的頭頂説:“此佛日也,他日必當振揚佛法。”父母因此給他取小字曇曜。梵琦禪師四歲時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七歲時即靈慧大發,讀書一目十行,遠近之人皆稱之為神童。梵琦禪師九歲離俗,於天寧永祚寺出家,跟隨訥翁謨禪師學習經論。不久便前往湖州崇恩寺,依晉翁詢禪師。晉翁詢禪師是梵琦禪師俗家時的族叔,與魏公趙孟頫(fu)往來甚密。趙孟頫一見梵琦禪師,非常器重,遂出錢為他買了僧牒。梵琦禪師因此得以正式剃度,十六歲,於杭州昭慶寺受了具足戒。  後來,晉翁詢禪師移住道場寺,梵琦禪師亦隨而前往,先是充當侍者,不久又負責管理藏經閣。  一日,梵琦禪師閲讀《楞嚴經》。當他讀到“緣見因明,暗成無見”這一句時,恍然有省。從此以後,梵琦禪師遍覽羣書,其義自曉,文句自通,不假師授。  梵琦禪師出家後,由於一直與經論打交道,沒有受過本色鉗錘,因此他自知滯於名相,未能盡去纏縛,這樣下去是不可能獲得解脱的。於是他便暫時放棄經論的學習,前往徑山,參禮元叟行端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