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風古灶

鎖定
南風古灶,又名“龍窯”。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鎮崗上 [8]  ,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沿用了500餘年,至今仍在使用。 [4]  [6] 
南風古灶窯體依山勢向南伸展,緊靠東平河畔,全長34.4米,內長30.87米。 [8]  因窯向正南,夏日涼風習習,故稱為南風古灶。南風古灶對研究中國明清時期製陶業的專業化生產、龍窯型制結構以及煅燒技術的演變等一系列問題,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 [4]  南風古灶以“世界保存最完好、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傳統柴燒龍窯”,載入了世界吉尼斯之最。 [6] 
2001年6月25日,南風古灶和高灶陶窯作為明朝文物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9年12月,南風古灶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 [1] 
中文名
南風古灶
外文名
AncientNanfengKiln
地理位置
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高廟路5-6號 [6] 
所處時代
明朝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516-6-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南風古灶歷史沿革

明朝中期,原在山西經營陶器燒製的霍氏家族南徙落腳石灣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霍氏家族在元代“文灶”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從長度到投柴孔都作了變革,建成龍窯。 [5]  [8]  按照古時的建窯習俗,新窯啓用需擇吉日良時。傳説該龍窯首窯點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間瀾石黎涌狀元倫文敍宗祠落成“入夥”之時,果然此後燒窯不僅十分順暢,還時有“寶物”燒出,相傳曾燒出一套完美無瑕的“八仙”。 [4] 
明清時期,當地曾多次修葺南風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南風古灶窯口向上移位約3米。 [5] 
1957年,南風灶轉歸國有,由石灣日用陶瓷三廠經營管理,初期主要生產硫磺煲 乳塔 酒埕 糖盆等日用陶瓷。 [20] 
20世紀80年代,石灣鎮大部分的龍窯被拆除,只留下南風古灶、高灶和同慶灶三座龍窯。 [9] 
1999年,佛山市南風古灶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當地以南風古灶為中心開發旅遊事業。佛山市政府指定南風古灶旅遊區按照優秀旅遊城市的標準進行修葺管理,當年年底南風古灶旅遊區正式開放,景區包括了南風古灶、高灶、古灶榕風、公仔街、陶藝廠等十餘個景點。 [20] 
21世紀初,隨着瓷磚、衞浴等一批建築陶瓷企業關停,南風古灶周邊的大量舊廠房空置,到處是斷壁殘垣,社會各界密切關注南風古灶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10] 
2002年,南風古灶以“連續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燒龍窯”載入大世界基尼斯大全。 [5]  [12] 
2003年,佛山市文化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石灣鎮“南風古灶”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與廣東省內的開平碉樓、南越國遺址共同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相關部門稱此次申報目的在於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11] 
2007年,緊鄰佛山市南風古灶旅遊區的日用陶瓷三廠、建國陶瓷廠整體改造為創意產業園區,與景區連成一片。 [10]  佛山(石灣)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在南風古灶掛牌,標誌着陶文化產業進入創意經濟發展模式時代。 [20] 
2008年,南風古灶與石灣陶瓷創意產業園資源整合,統一管理營運。同時,還恢復了傳統的祭灶儀式,舉辦柴燒文化節、陶瓷藝術周等多種文化活動。 [20] 
2013年,南風古灶啓動了大修工程,邀請有資質的文物修繕單位以及石灣龍窯營造與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蒙文德進行維修指導。這次大修工程主要以高鋁磚代替往日的沙磚,解決古灶因使用過多而頻繁修繕的問題。
2014年8月23日,大修後的南風古灶重新點起薪火。 [10]  為了保護南風古灶和高灶兩條龍窯,當地採取有條件的保護性使用和保護性維修的辦法,以每月燒窯兩次的頻率進行保護和傳承。 [6] 
2009年10月,佛山市南風古灶旅遊區被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14] 

南風古灶建築格局

南風古灶窯體屬龍窯,依山勢而築,向南伸展而緊靠東平河畔,燃燒室正向南方。 [5] 
南風古灶經過多年來的不斷修葺,現窯體總長32.6米,窯室內長30.87米。窯內結構大體上舊貌依然,窯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磚結砌而成,頂部為券頂。窯內平面呈船底形,頭、尾略窄而中部稍寬,寬2—2.4米,通高1.8~2米,以窯中段最高。窯膛頭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窯頭一段為最大,全窯平均傾斜度為12度,即每米平均升高20釐米。西側設窯門四個,一般寬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窯之用。東側原有窯門二個,現已封堵不用。窯頂厚約0.25米,從窯頭至窯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窯口一排為三個外,餘均五個火眼,間距0.35~9.4米。 [4]  [15] 

南風古灶建築特色

南風古灶屬古代製陶業大行“水巷大盆行”的專業窯,歷來以煅燒日用大盆產品為主,一窯可容產品約360擔,煅燒時間為12小時,燒窯週期3至4天。 [4] 
據石灣《霍氏族譜》記載,在南風古灶之前,南方各地的窯灶都不能有效地控制窯温。原來的文窯兩旁設有兩個用於添柴的火眼,而南風古灶在原有的基礎上將火眼增加到五個,這樣一來既克服了窯灶火候不均的缺點,又能很好地控制窯温。 [5] 
南風古灶呈拋物線狀,避免了灶火往上直衝,使得火温均勻,因此燒製出來的陶器品質上乘。泥、灰、釉在柴火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經長時間的高温熔融,形成自認的灰釉陶,偶有"窯變"的效果,色彩神韻千變萬化,其效果是現代窯爐難以替代的。 [5] 
南風古灶窯身的上、中、下段有高、中、低三種温度火力,從900℃~1300℃。有經驗的裝窯師傅,能根據需要把一批作品燒成件件不同。甚至在同一件作品中,上部是生的下部是過火的,左邊是還原焰,而右邊是氧化焰,。南風古灶的燒成帶是移動的,即在同窯產品中哪一段哪一部分需要什麼温度,文火還是武火,面火還是腳火,都由看火師傅運用技能掌握尺度。一批產品中大小厚薄,是紅釉還是綠釉,藍釉還是白釉,不同的要求,裝窯師傅會根據各種特點裝在不同的窯位上。行距間隔應疏則疏,應密則密;天面還是腳位,爐心還是窯邊,胸有成竹,燒出來的作品能達到預期目的。 [5] 

南風古灶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南風古灶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 [1] 
2023年11月,南風古灶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3] 

南風古灶研究價值

南風古灶是歷代窯改革的定型產物,更是石灣陶瓷生產技術進步的里程碑,是明朝人們在元代龍窯基礎上進行的一次劃時代變革,是石灣陶瓷技術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以“南風古灶、高灶”為代表的明代龍窯是石灣陶瓷乃至佛山陶瓷重要的“精神領袖”和“產業基礎”,引領着石灣製陶工業走向鼎盛時期,並在清代進入全盛時期。 [13] 
澳大利亞陶藝專家、著名柴燒理論家凱文·格瑞力(Kevin Grealy)稱,南風古灶是龍窯中的巔峯之作。他從四個方面説明了南風古灶設計的科學性:1. 地面的傾斜角度。一般的窯都需要煙囱來通風,但是南風古灶不需要煙囱,它從灶膛到出口地面的傾斜可以實現通風功能,還可以調節通風的速度,使得南風古灶非常高效,這也是南風古灶可以稱為最好的龍窯的原因之一。 2. 用作燃料的木頭尺寸。在前端灶膛使用緩慢燃燒的大塊木段來温窯,大約12小時後從側面的窯口使用不到5釐米的木頭來燒窯,温度在6小時後就能達到1260攝氏度。 3. 預熱二次風。南風古灶的側面窯口在燒窯時能夠保持空氣流通,這些空氣在接觸燃料之前已經預熱,從而使窯內燃料完全燃燒。 4. 持續性。世界上大部分的窯是斷續性的,而持續性的窯在達到既定温度後會繼續保持,這樣我們就可以不斷更換新陶坯,既高效又節能,佛山用於燒製瓷磚和潔具的現代窯爐使用的就是持續性的窯爐,而南風古灶是介於持續性和斷續性之間的窯爐。從一定意義上説,南風古灶是現代窯爐的先驅。 [5]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認為:“南風古灶及高灶,確實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奇蹟”,“對研究陶瓷生產技術和陶瓷發展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在我國陶瓷文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為我國陶瓷史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 [5]  [13] 

南風古灶歷史文化

南風古灶名稱來源

在中國古代,石灣當地居民大都以陶業為生,龍窯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產工具,與家裏煮食用的爐灶同等重要,因而稱龍窯為“灶”。南風古灶的燃燒室正向南方,窯尾榕樹成蔭,每至夏日,涼風習習,故名“南風古灶”。 [5]  [15] 

南風古灶文化活動

投龍胎
“投龍胎”活動由祭灶神演變而來,是市民新年願望的重要年俗活動。石灣民眾習慣稱龍窯為灶,走入灶肚,人們稱之為投龍胎。
市民在參加“投龍胎”活動 市民在參加“投龍胎”活動 [17]
投龍胎最早由陶工發起,他們把龍窯作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希望通過“投龍胎”,祈求轉個好運。經過多年發展,這一活動逐漸演變成現在市民“投龍胎,行大運”的新年願景,每年臘月二十三,市民都會來到南風古灶,穿過“龍肚”,為龍窯“添柴”,也為自己“加薪”。 [16-17] 

南風古灶古灶榕風

在南風古灶窯尾,有一棵大榕樹,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據《佛山市古樹名木圖集》記載,這棵榕樹樹齡約430歲,樹高約21米,胸圍約7米,平均冠幅約16.5米。 [19] 
據説此樹的種子由鳥糞傳來,落在温度十分高的灶後牆壁上頑強地生長着,形成大樹抱灶的奇特景觀古灶榕風。樹長在窯頂上,根紮在地下,露出地面的根和窯一樣高,足有四五米高。磚石上,榕樹無土可依但枝繁葉茂;生活在古龍窯尾上,窯內最高温達1250度,龍窯旁也是熱氣逼人,可大榕樹和龍窯一樣越來越旺。日本侵略中國時,在南風古灶上扔炸彈,被榕樹擋住了,龍窯沒炸着,只把榕樹炸了半邊,如今還能看到榕樹身上的疤痕。 [5]  [18] 
據專家介紹,同等條件下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更高,植物光合作用則更強,古灶燒製陶瓷排出的二氧化碳正好幫助了古榕生長。而在當地民間傳説中,榕樹是古窯天生的守護者,它依附在古窯身邊,無時無刻不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19] 

南風古灶文物保護

1962年,南風古灶窯址被定為佛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6月,南風古灶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2001年6月25日,南風古灶和高灶陶窯作為明朝文物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南風古灶啓動了大修工程,邀請有資質的文物修繕單位以及石灣龍窯營造與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蒙文德進行維修指導。這次大修工程主要以高鋁磚代替往日的沙磚,解決古灶因使用過多而頻繁修繕的問題。 [10] 
禪城區將南風古灶納入保護性規劃,要求南風古灶的使用單位每月至少要燒一窯,最多不能超過四窯,一年不能少於12窯也不能多過48窯,並按照文物主體特徵實施差異化管理。 [13] 

南風古灶旅遊信息

南風古灶地理位置

南風古灶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街道高廟路5-6號。 [6-7] 

南風古灶交通信息

地鐵:佛山地鐵2號線-石灣站(D站口);
自駕:導航“南風古灶”;
公交:乘坐佛山公交線路109路、120路、137路、140路、155路、171路、G15路等到達南風古灶站下車。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