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開森

鎖定
福開森(1866-1945),英文名John Calvin Ferguson,美國馬薩諸塞州人。中文名福茂生。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畢業於波士頓大學。同年,作為美以美教會傳教士到華傳教。光緒十四年,在南京創辦匯文書院,自任監督。光緒二十三年,受盛宣懷之邀到上海協助創辦南洋公學,為第一任監院。次年,四明公所案發生,壓制上海市民,後法租界工董局特闢福開森路(今武康路)以示褒獎。光緒二十五年,從英人丹福士手中購得上海《新聞報》產權,成為最大的股東,長期控制報紙,《新聞報》與《申報》並駕成為全國最大的兩家報紙。義和團運動時期,充任兩江總督劉坤一的顧問,參與盛宣懷等策動“東南互保”。光緒二十九年,協助呂海寰和盛宣懷同美方訂立《中美通商行船續訂條約》。1917年起,任北洋政府總統府顧問,長達10年。1921年,任出席華盛頓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成員。1936至1938年,充當國民政府行政院顧問。居留中國近60年,以傳教士、教育家、報業家、文物收藏家和慈善家的身份,活動於上海和南京、北京等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軍軟禁於其北平寓所。1942年,日美雙方交換被俘人員時,被遣送回國。1945年8月,在美國紐約病逝。 [1] 
中文名
福開森
外文名
John Calvin Ferguson
別    名
福茂生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866年
逝世日期
1945年
畢業院校
波士頓大學
出生地
加拿大
信    仰
基督教
全    名
約翰·卡爾文·福開森

目錄

福開森人物生平

福開森,全名為約翰·卡爾文·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中文名福茂生,1866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牧師。福開森出生後不久其全家移居美國;1886年,福開森從波士頓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1887年福開森以傳教士身份偕新婚妻子踏上前往中國傳教的路程。 [2] 
福開森夫婦於1887年10月25日抵達上海,隨即到鎮江學習漢語。一年後兩人到南京傳教,開辦了一所家庭學校,講授《聖經》,並教英語、數學和國文,主要由福開森夫婦授課,另聘中國塾師講授國文。當時來華的傳教士多以教育作為傳教手段之一,但師資、設施、開設課程及其教材,都沒有統一規範。1888年,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傳教士傅羅(C.H.Fowler)在南京創辦匯文書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推薦福開森為首任院長。匯文書院是南京第一所高等學府,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設有博物院(文理科)、醫學館(醫科)、聖道館(神學)和中學堂、醫院等。1888至1897年,福開森擔任匯文書院院長,依據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創立了教學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等,書院所聘教師主要來自美國。福開森還翻譯了《化學新編》等教材,並親自設計督造了校內的第一座建築——鐘樓,當時被南京人稱為“三層樓洋行”。 [2] 
匯文書院創立之時,中國的科舉制度尚未終結,書院的創辦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生發展,對培養新型高級人才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l910年,匯文書院與宏育書院合併為金陵大學。金陵大學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是今南京大學的一個重要源頭。匯文書院中學堂1910年起稱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即今南京市金陵中學的淵源。 [2] 
1896年,盛宣懷擬在上海創建南洋公學(後稱南洋大學,校址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聘福開森出任南洋公學監院之職,參與創建工作。於是,福開森辭去南京匯文書院院長之職,於翌年轉赴上海就任。l897至1902年,福開森擔任南洋公學監院和西課總教習。由於南洋公學聘用了許多著名的中國學者任職任教,如吳稚暉、鈕永建、章太炎、蔡元培和張元濟等,福開森由此擴展了與中國學人及士紳的交往。正是在任南洋公學監院的時期,福開森捐資修築了福開森路,還設計了南洋公學的上院和中院,這是學校最早的兩座建築。 [2] 
福開森在上海期間還收購和接辦了《新聞報》。該報是英國人丹福士(A.W.Danforth)創辦的中文報紙,始創於1893年,由於經營不善於1899年11月被迫拍賣。福開森通過競拍低價買下該報,任用原南洋公學總務汪漢溪負責管理。《新聞報》將新聞的重點放在經濟方面,在市場動態、商品行情的報道上不惜筆墨,不吝費用,成為與當時上海最有影響的《申報》齊名、頗具影響的大報。福開森從1899至1929年掌控《新聞報》長達30年。 [2] 
1902年,福開森離開南洋公學返回美國,以論文《宋代儒學的復興》(The Confucian Renaissance in the Sung Dynasty)獲得波士頓大學的哲學博士。1903至1906年間,福開森被盛宣懷聘為督辦鐵路公所的顧問;1911年又應盛宣懷聘請赴北京任清廷郵傳部顧問。自此,他在中國的活動重心轉至北京,主要身份是政府顧問和幕僚。1914年,他曾舉家返美,並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購有一處住宅,當時為子女就學計,似擬久居,但他本人仍頻繁往來於中美之間。1919年,福開森偕夫人及女兒瑪麗回到北京,長期居住在東城喜鵲衚衕3號。1927年後他曾任國民政府顧問,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南京。 [2] 
福開森對中國文化非常熱愛,自1911年移居北京後,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研究,金石、書畫、瓷器等文物收藏甚豐。他聘請中國文物專家共同編著了《校注項氏歷代名瓷圖譜》(1931)、《歷代著錄畫目》(1934)和《歷代著錄吉金目》(1938)等文物研究文獻,為當時的文物鑑定建立了一個比較準確的定年系統。其中,《歷代著錄畫目》被譽為“福開森索引”(Ferguson's Index)。這些文獻既為研究中國文物提供方便,也為西方國家瞭解中國文物提供導向。鑑於他在中國文物研究領域的造詣,福開森成為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文物鑑定委員會中的唯一一位洋委員。《歷代著錄畫目》和《歷代著錄吉金目》在20世紀90年代分別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再版,也是當代中國文物研究領域重要的參考文獻。 [2] 
福開森 福開森
福開森是最早一批研究中國藝術史的西方學者之一,他以英文撰寫並發表了諸多關於中國歷史、政治和藝術方面的文章,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北京的首都圖書館、美國的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of Oregon)圖書館和華盛頓的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等機構都藏有他的文章、著作、照片和書信。1918年,芝加哥藝術研究院聘請他講授中國藝術史(Scammon Lectures),其系列講座內容以英文出版,題為Outlines of Chinese Art(《中國藝術綜覽》)。福開森還曾擔任華盛頓弗瑞爾美術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顧問,為這些藝術博物館挑選和收購中國藝術品。 [2] 
1934年,福開森無償地將自己數十年收藏的中國文物捐贈給他一手創辦的金陵大學,總數有上千件之多。包括商周青銅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書畫等,其中不乏珍貴文物,如南唐畫家王齊翰《挑耳圖》等國寶級文物。這批捐贈文物曾於1935年在故宮文華殿特設“福氏古物館”公開展覽,引起很大轟動。這批文物現藏於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還有部分福開森的收藏品陳列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他曾經是該館的名譽委員。 [2]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福開森夫婦及女兒蟄居北平,夫人於1938年病故。1943年底,通過日美交換僑民,福開森父女乘美國接俘船返美,所有北平故居一切財產、積年所藏書籍,乃至個人記述文字等,全部未能帶出。福開森晚年受此打擊,回美兩年後,於1945年去世,享年79歲。 [2] 
福開森旅華前後計57年,在中國度過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他集傳教士、教育家、報業大亨、政治顧問、慈善家和文物專家等多種頭銜於一身——作為一個西方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無疑代表西方國家立場,但客觀上,他對中國近代政學兩界頗有積極影響,對傳播中國文化有相當的貢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