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芝芳

鎖定
福芝芳 (1905年3月—1980年1月29日),中國京劇旦角梅蘭芳的夫人。
福芝芳出生在北京宣武門外一户滿族旗人家庭,外祖父是靠吃皇俸為生的一名滿旗軍官,膝下只有一女。
本    名
福芝芳
民    族
滿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80年1月29日
職    業
京劇旦角
丈    夫
梅蘭芳

福芝芳人物經歷

民國後,收入中斷,她父親去世較早,家境貧困,福氏女19歲時嫁給了一個做小食品生意的人,兩人性情不合,她懷孕不久後就逃回了孃家,發誓不再回婆家門。她在孃家九月懷胎後生下一個女兒,取名福芝芳。福氏雖家境貧寒,沒有文化,但她為人正派,通情達理,有俠義之風。她體魄健壯,身材高大,頗有男子風範,在大雜院的旗人鄰里中都稱呼她為福大姑。凡有麻煩費力事,別人求到她,她均兩肋插刀,在所不辭。她在家裏生下福芝芳後,就以做小手工藝——手工削制牙籤為生。直到晚年,她的左手仍留有當年削木片時形成的畸形與痕跡。福芝芳從小不愛出門,以小花貓為伴,稍長大與鄰里姑娘一起在炕頭上繡花戲耍。當時一起戲耍的姑娘有果素瑛(嫁程硯秋)、馮金芙(嫁姜妙香)等人。福芝芳從小學唱曲藝,平時以演唱八角鼓為生,生活艱難,不為人所看重。在旁人的建議下,十四五歲時向鄰居吳菱仙梅蘭芳的老師)老師學唱京劇。外祖父去世後,只剩下她母女二人相依為命,此時母親每日要陪伴女兒上戲館演出。為了安全、方便,本來就身高馬大的福母就此改着男裝,當時在南城戲劇圈子裏人稱“福二爺”。 [1] 

福芝芳主要作品

福芝芳與後來旅居美國的李桂芬經常合作,演出《桑園會》《武家坡》《二進宮》《三孃教子》等劇,頗獲好評。有一次,在都門名士羅癭公的請宴中,梅蘭芳與福芝芳都被邀在座。有人戲言,梅、福二人才貌相當,可以匹配。

福芝芳婚姻生活

1921年的一天,吳菱仙老師和羅癭公先生受梅家之託,來到福芝芳家説媒。當時,坤角登台獻藝在社會上還是件新鮮事兒,時有不良紈絝子弟伺機騷擾。福母整日為女兒提心吊膽,正想有合適人家就把女兒嫁出去。梅蘭芳人品好、藝術好,當時已走紅,雖然已婚,但福母瞭解到王氏夫人不能再生育的情況後,就答應了這樁婚事。但她表示,自己雖家境貧寒卻是正經人家,不以女求榮來嫁女兒,她不要訂金和聘禮,但提出兩項條件,一是梅蘭芳要按兼祧兩房的規矩迎娶福芝芳,她的女兒不做二奶奶,要與王明華同等名分;二是因膝下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必須讓她跟着女兒到梅家生活,將來梅蘭芳要為她養老送終。梅家和王明華對此均表同意,於是梅蘭芳與福芝芳結為伉儷。福芝芳自從與梅蘭芳結合後,便離開了娛樂圈,
梅蘭芳、福芝芳婚後十分恩愛,次年生下一子,取名大寶。孩子出生第三天,福芝芳就尊母親的指點,叫奶媽把孩子抱到王明華屋,算是她的兒子。因為王、福二人姐妹相稱,王明華年長為姐,第一個孩子應當屬於她名下。孩子在王氏屋中住了一個月。滿月那天,王明華把親手縫製的一頂帽子給孩子戴上,讓奶媽把孩子抱回福芝芳屋中。她感謝福芝芳讓子的深情厚意,向她道謝,還懇切地解釋説,姐姐身體不好,家中雜事須她料理,妹妹年輕健康,精力旺盛,又有孩子姥姥在身邊幫助照看,所以拜託妹妹呵護好梅家的這條根苗。對此福芝芳極為感動,二人的感情更加融洽了。福芝芳嫁給梅蘭芳後,就終止了演藝生活。她性情文靜、為人厚道、不多言語,在家中照顧梅蘭芳日常生活,頗得梅蘭芳的疼愛。她因出身貧寒, 幼年沒有上過學,沒有受過什麼文化教育。梅蘭芳特為她聘請了一位中年女教師,常年住在家中。每日上午讀書、識字、學文經。她聰明、伶俐又好學,十分勤奮。早上起牀,先寫一個時辰的墨筆字,然後就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學起,又學了唐詩、《古文觀止》,還學會了背誦《左傳》中的幾段。老師還教她讀白話文,閲讀雜誌。就這樣斷斷續續學習了四年多。慢慢地,她從只能識讀簡單書信直到能讀古文和白話文的小説作品。看小説的愛好伴隨她終生,那一直是她最喜愛的消遣。
福芝芳上午讀書,下午閒暇時,就同鄰居,一位醫生的妻子學習編織毛線活計。福芝芳心靈手巧,沒多長時間就精通了編織技法,會織各種花針。這又成了她的一個消遣。孩子們穿的毛衣毛褲都是她精心編織的。解放後,梅家從上海遷回北京。北方冬季較南方寒冷得多,梅蘭芳60歲後體型也較前發了福,購買的現成的羊毛衫褲已經有些緊了,穿着不舒服。福芝芳和她20多年的貼身保姆俞彩文一起給梅蘭芳編織了粗毛線、細毛線、深色、淺色的毛衣、毛褲和毛背心。王府井百貨大樓開張營業時,她一下買了十多斤深棕色的毛線,為丈夫和三個兒子各織了一件開衫毛衣。還給一家大大小小織了不少各種顏色的大毛線圍巾。
幾十年來,專一照應着梅蘭芳先生。從平時演出到日常生活,鉅細不遺,處處操心。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梅蘭芳不願為日偽漢奸演出,蓄鬚明志,沒有收入,生活窘迫。在此期間,福芝芳始終如一地支持梅蘭芳的正義行動,為補貼日常生活費用,經常悄悄地將自己的首飾拿出去典當,勉強度日。雖然,有些人提出,只要梅蘭芳能上台,願意送上一百根金條,她也不為所動,甘願清貧,決不妥協。

福芝芳子女生活

福芝芳和梅蘭芳感情十分恩愛,婚後十四年中先後生了九個孩子,五男四女。可惜只有四個長大成人,即葆琛、葆珍(紹武)、梅葆玥、葆玖,孩子們都是僱請奶媽喂大,由孩子們的外祖母負責管理。頭生是一個男孩,又添了一個女兒。第三、四、五均是男孩。六、七、八又連生了三個女孩,最後一個是小兒子梅葆玖。她的頭兩個孩子均未長大,一場麻疹奪去了兩個孩子的性命。第三個兒子叫梅葆琪,自小聰明、伶俐,長相酷似梅蘭芳。一雙大眼睛尤其有神。全家及梅家的賓客都非常寵愛他。葆琪六歲時入讀外交部街小學,學習成績出眾,不單是在班級裏,在全校也是有名的好學生。不幸9歲時患了白喉不治之症, 夭折了。全家傷心不已,更是震驚。梅蘭芳至此生下的頭五個孩子(包括王氏夫人生的兩個)均未能養大。因此對活着的兩個兒子就異常嬌寵。當時聽説清末有一對長壽的雙胞胎老頭,活到95歲,名叫梅葆琛、梅葆珍,梅蘭芳希望活着的兩個兒子能長大成人,就給他們起了兩位長壽老人的名字,老四叫梅葆琛、老五叫梅葆珍,祈禱上蒼保佑這兩個孩子能長壽。
1932年,梅蘭芳全家為避難,南遷上海,在滄州飯店住了近一年時間。眼看時局不見好轉,福芝芳又懷身孕,將要分娩,梅蘭芳決定租一處房子暫時安家,就在當時的法租界馬斯南路87號的一個弄堂盡頭租下程潛先生的產業。這是一幢四層樓的法式花園洋房,可取之處是花園和一所小學只隔一道籬笆牆。當時綁拐有錢人家小孩的事時有發生。梅蘭芳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與小學校長商量後,在籬笆牆上開了一扇門,孩子們上學可以直接從花園進入校園,不必走大街繞小巷,安全了很多。梅蘭芳為了表達謝意每年都組織義演為這所小學募捐。
梅蘭芳時常遭受日本人的糾纏和騷擾,他非常憤怒,決定要讓兩個兒子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就把他們送到內地貴陽清華中學去讀書。他擔心兩個孩子在路上被人識破是梅蘭芳的兒子而招惹麻煩,就把兩個兒子的名字改為紹肆、紹武(即小名小四、小五諧音)。抗戰勝利後,紹武因覺得葆珍缺少陽剛氣,就一直堅持用梅紹武這個名字。

福芝芳人物軼事

1961年8月8日,梅蘭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人民政府給予他崇高的國葬禮遇,天安門和新華門均降半旗致哀,並決定將他安葬在八寶山烈士公墓瞿秋白墓旁的墓穴。福芝芳當即要求把他安葬在萬花山自傢俬人塋地,與王氏夫人合葬,不要火化,要用棺木安葬。周恩來總理尊重家屬意願,由國務院安排施工。在香山萬花山修建墓穴,當時共修了三個並葬的穴。福芝芳親自驗視,把保護完好的裝殮王明華的金絲楠木棺材挖出,與梅蘭芳的陰沉木棺材(這是國庫內保存的一口價值昂貴的棺木)一併下葬,旁邊備下一個空穴,留給福芝芳本人百年之後用。
梅蘭芳和王明華的逝世相隔四十年。四十年的悠長歲月並沒有沖淡福芝芳對王明華的敬重和情同姊妹的情誼,當她親眼看到梅蘭芳和王明華二人的棺木並葬在一起時,心中感到了卻了夙願和一絲慰藉。
“文革”期間,梅宅也未能倖免。全家老小均被“掃地出門”。而福芝芳雖身處逆境,卻始終忍辱應變。在她精心保護下,梅蘭芳生前所遺留下來的部分有價值的劇本、曲譜、服飾文稿等得以保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梨園史料。
1980年1月29日,農曆己未年十二月十二日,福芝芳因患腦中風,送醫院急救不治而逝。她的遺體也沒有火化,由子女四處尋購到在民間存留的一口棺木入殮。如今王明華與福芝芳陪伴在梅蘭芳兩側,長眠在香山萬花山
關心朋友
王明華在自己孩子夭折後一蹶不振,她悲痛欲絕,幾乎不能自已,時常半夜間猛然驚醒,徹夜不能入睡。她時常心口痛,胃口全無,不思飲食。她再也打不起精神梳妝打扮陪丈夫去戲館,外出應酬了。這意外的打擊使她精神一下就垮了下來,身體也越來越衰弱。起初只是不思飲食,吃不下東西,胃時常痛。梅蘭芳娶了福芝芳後,王明華看到福芝芳接連生下了梅家人渴望的子女,梅蘭芳有了子嗣,他又對孩子百般寵愛,王明華為梅家高興,但心中對自己做了絕育手術懊悔不已,情緒愈來愈消沉。不久又染上肺結核病,久治不愈。一家人和福芝芳都為她焦慮。王明華擔心自己患的肺結核傳染病會傳染給一家大小,更擔心傳染給梅蘭芳,影響了他的演藝事業,便決意離開家。她在一位特別護士劉小姐的陪同下,到天津馬大夫醫院治療。她為家人 安危着想,到外地去治病,使家人都十分感動。
夏季休暑不演出時,梅蘭芳和福芝芳同友人常到香山避暑小住,編排新戲,繪畫、讀書,他們很喜歡香山這個地方。在香山小住時,梅蘭芳常同齊如山、李時戟等友人踏青、逛山。一次在逛到“ 鬼見愁”附近的一拐彎處,發現有一面平坦光滑的山石,在友人建議下,次日他們就攜帶上工具,在石面上書寫了一個近兩人高的“梅”字,抒發了雅興。這個寫“梅”字的石壁也給梅蘭芳惹了一點麻煩。當時香山公園負責人熊希齡先生到家中找梅蘭芳指出在公園裏公共場所留名刻字是要受罰的。他提出正在籌辦的香山慈幼院資金尚缺。他建議梅先生在香山飯店義演一場《宇宙鋒》,全部收入捐給香山慈幼院,以抵罰金。梅蘭芳欣然接受“處罰”,並立即照辦。由李時戟題字、後齊如山僱石匠將字雕刻下來的這塊“梅”石至今還在。孩子們和友人爬香山時,都會去找尋“梅”石,並攝影留念。
王明華病重以後,梅蘭芳和福芝芳決定在香山附近為她選擇適宜的墓地。1929年年初,王明華在天津病危,需要準備後事了。梅蘭芳和福芝芳一面派人趕往天津,一面為安葬王明華選購墓地。經反覆比較,決定購置香山腳下東北邊一塊風景優美的名為萬花山的山坡地,選購這塊山地也因萬花山的“萬花”與梅蘭芳的字“畹華”諧音。這塊山地包括七個小山頭,方圓共約十七畝。梅蘭芳親自僱人平整,修建出一塊墓地,又差人在四周栽植松柏圍牆,南邊正中栽了兩棵倒垂槐(又稱龍爪槐),等待王明華靈柩的到來,擇日下葬。
王明華在天津去世後,按規矩應由她的子嗣將其靈柩接回北京,而王明華膝下無兒女,福芝芳當即決定由自己的親生兒子梅葆琪作為王明華的孝子到天津去接靈柩。因葆琪患了白喉,改由年僅三歲的梅葆琛(葆琪之弟),由管家劉德君抱着打幡,盡了孝子之禮。就這樣梅蘭芳夫婦攜帶葆琪、葆琛和葆珍(紹武)給王明華戴孝送葬,用金絲楠木棺材裝殮,葬入萬花山墓地。

福芝芳人物評價

人們常説,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位賢明的女人。梅蘭芳的成功除了他的天賦加之勤奮努力,以及他本人擇友慎重等因素外,他身後兩位賢明的妻子,特別是後來與他共同生活四十年的福芝芳功不可沒。在抗日時期,梅蘭芳蓄鬚罷演,表現出剛強的民族氣節。但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不演出就沒有收入,而梅蘭芳一向為人寬厚慷慨,時常接濟他人,有求必應。福芝芳以她大度而又善良的胸懷,深深理解梅蘭芳的為人,毫無怨言。她與梅蘭芳相濡以沫,事事處處支持他是有目共睹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