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緣寺

(江蘇揚州福緣寺)

鎖定
福緣寺為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位於揚州南門外通揚橋東南側古運河邊。其前身為明代“福國院”。清順治年間賜名福國寺;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時乾隆親書“福緣寺”匾額賜寺,從此改名為福緣寺。
咸豐三年(1853)寺毀於兵火。從同治初年起,寺僧默齋募化十三年復建,其徒玉堂、石珩、德純、拂迷等又繼續修繕。後方丈信林營建樓殿,又於樓後堆土壘石為山,種竹其上,並築室以供遊覽。寺中弘戒、講經、誦經不輟。 [1] 
今寺已不存,僅存三四間寺房。 [1] 
中文名
福緣寺
地理位置
揚州南門外通揚橋東南側古運河邊
始建年代
明代 [1] 

福緣寺歷史沿革

福緣寺原址在揚州南門外通揚橋東南側古運河邊,與文峯寺相隔數百米。
福緣寺 福緣寺 [2]
前身為明代“福國院”,住持明道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僧。天啓七年(1627年)至廣陵遷福國院時,“僅數椽,湫溢,不堪風雨”。寺院簡陋可想而知。此後“施者川趨雲委,四方至止”。隨之,福國院也聲名鵲起,名重一方,“增崇乎像設,樓閣殿堂,巍峨璀璨”,初名福緣庵。 [2] 
清順治年間賜名福國寺。清順治年間賜名福國寺,兩淮鹽運御史楊文願為寺建燃燈佛閣。 [2] 
雍正元年(1723),住持僧濟生率寺僧建三層萬佛樓,並在寺北建塔院。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時,寺中僧人超宗迎帝駐蹕寺內,乾隆親書“福緣寺”匾額賜寺,從此改名為福緣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怡親王允祥過寺,與住持僧佛塵言談甚洽,回京後賞賜“法雨香風”匾額及《藏經》全部。
咸豐三年(1853)寺毀於兵火。
從同治初年起,寺僧默齋募化十三年復建,其徒玉堂、石珩、德純、拂迷等又繼續修繕。後方丈信林營建樓殿,又於樓後堆土壘石為山,種竹其上,並築室以供遊覽。寺中弘戒、講經、誦經不輟。 [1] 
抗日戰爭期間,福緣寺的不少寺房為日軍堆放馬草之所。
抗戰勝利後,部分專房被作糧食倉庫,寺中佛事漸衰。
揚州解放時,寺內住和尚約10人,住持僧仁海。
解放後,寺房為蘇北機米廠所用。
60年代,大雄寶殿被一場三個多小時的大火燒燬。其他寺房逐步被拆除,改建為廠房。
1984年,將寺內最後的大建築藏經樓移建到大明寺。而今,只在側門尚存三四間寺房。 [2] 

福緣寺主要景點

福緣寺寺門朝西迎運河而開,門前一對石獅。
山門殿三間,門開一洞。門上方嵌砌一塊“福緣寺”石額,門旁置一對石鼓。
殿內塑供四大天王。
山門殿之北有一個竹園。
第二進為大雄寶殿,三大間外加兩個半間,計四間殿房。上面重檐翹角,四周皆設走廊。
殿內左右懸鐘架鼓,正中佛台上主供釋迦牟尼,兩側塑供十八羅漢,佛台後浮塑海島。
後殿三間,殿內主供觀音大土。
大雄寶殿與觀音殿的南邊,建一座面南上下各七間的藏經樓。
此外還有樓殿、偏殿、配房等,計有寺房約80間。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