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祥寺街

鎖定
位於福祥衚衕25號(原10號)坐北朝南。據上世紀50年代調查,有寺門一間,硬山捲棚筒瓦頂,蘇式彩畫。山門三間,東耳房一間,西耳房二間,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頂。天王殿三間,大式歇山大脊筒瓦頂。三踩斗栱,旋子彩畫。大殿三間,廡殿式筒瓦頂,旋子彩畫。在大殿前的甬路上,有一座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的塔。廟內還有許多佛像及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造的鐵磬等。天王殿前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黎珏《敕賜福祥寺改建山門碑記》碑,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侍講沈壽和萬曆癸丑四十一年(1613年)大學士趙志皋撰的《重修福祥寺碑記》碑。
中文名
福祥寺街
地    點
福祥衚衕25號(原10號)坐北朝南
緣    由
為武姓太監為英宗祝壽舍宅而建
更    名
宏仁寺
內    設
佛像、清康熙五十八年造的鐵磬
始建時間
明正統元年(1436年)
據《光緒順天府志》、《燕都叢考》以及弘治十一年(1498年)《敕賜福祥寺改建山門碑記》和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僧錄司左覺義守愚公主持福祥寺序》碑文記載,寺在靖恭坊,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為武姓太監為英宗祝壽舍宅而建,賜額為“福祥寺”,弘治九年(1496年)御馬監諸璫捐款重修,正德三年(1508年)、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均重修。《日下舊聞考》載:“福祥寺在今蓑衣衚衕前,舊作裟衣寺”的按語,但是嘉靖間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有福祥寺街和裟衣寺衚衕的名稱,兩條衚衕並存。因此,清代及以後諸書認為福祥寺街即清代的蓑衣衚衕,顯然有誤。因此裟衣寺並非福祥寺的舊名,應是另外一座寺廟。
1985年調查訪問時得知,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後,錫呼圖克圖使節來朝,購此寺為駐京行館,即改為喇嘛廟,更名為宏仁寺,民國時的住持喇嘛為索達那木札什。建國初,前半部為煤鋪,其他房屋改作民居。石碑尚在,已埋入地下。寺門及山門、天王殿、東配殿及東跨院南北房尚存。塔早已拆除,其他文物均不存。現狀尚存的建築有,山門及東西耳房,天王殿及殿後東配殿,東跨院南北各三間房,但均破損嚴重。一通石碑已遷至五塔寺保存,另一通砌在民房的牆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