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田村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下轄村)

鎖定
福田村是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下轄行政村。福田村位於福田街道東北部,深圳中心區東面,主要分佈在深南大道以南,濱河大道以北,皇崗路以東,華強路以西,距街道辦事處1.7千米,佔地面積26.02公頃。始建於南宋末年,上沙村始祖黃金堂的第四子黃酉孫自上沙村遷至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因黃姓族人開墾的田地較多,分佈也廣,被鄰近的村莊稱為隔田佬(粵方言),這個村也被稱為隔田村,後改名為福田村,寓意,得福于田。常住人口為5萬多人,其中本地村民2971人,外來人口為5萬多人。 [1-2] 
中文名
福田村
別    名
隔田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廣東省
地理位置
深圳市福田區福田街道
面    積
26.02 公頃
電話區號
0755
郵政編碼
51803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971 人 [3] 
火車站
福田站
車牌代碼
粵B

福田村村落簡介

福田村位於中心區東面,主要分佈深南大道以南,濱河大道以北,皇崗路以東,華強路以西。佔地面積26.02公頃,原籍村民大部分姓黃,也有少數姓梁(林姓為潮州人並非原住村民,為早期改革時潮州土地改造由政府統一遷移到深圳各村)。總人口為6萬多人,其中村民2971人,非户籍外來人口5多人。 [2]  由於福田村與香港馬草龍僅一河之隔,福田部分村民有過河到香港耕作的傳統習慣並在香港留有黃氏祠堂。改革後期政府也為了配合村民過境耕作的傳統習慣,印發了名為《過境耕作證》的證件(持證人只能在香港上水活動,超過活動許可範圍即屬違反,並且只能在指定的地點坐人力小船過境),方便村民過香港務農。在南宋光崇、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始祖黃金堂的第四子黃酉孫遷到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名為福田村,含意得福于田(據傳因福田人有田與其他村莊一田之隔,故被一直以來稱為隔田,稱福田人為“隔田佬”)。由東頭、西頭、老圍、牛巷、祠堂、新村等六個自然村組成,現改為貝底田坊、牛巷坊,大門坊、東頭坊(現改建為福羣樓)、西頭坊,崗邊坊,祠堂坊,福新坊(原梁姓村民居住地)八個片區組成。
福田村 福田村

福田村地名由來

福田村的一個來歷,跟沙頭黃氏有關。南宋光崇年間(1192年),上沙村的開基始祖黃金堂的第四子黃酉孫,遷到松子嶺的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因塊塊成格,就取名為“格田”,又因莊稼好似圖幅,更名為“幅田”,因“幅”與“福”同音,終改為“福田”,含“得福于田”之意。福田的來歷,還有另一種説法,據説是來自宋朝的題詞“湖山擁福,田地生輝”。 [1] 

福田村居民由來

福田村村民大部分姓黃,也有少數姓梁(林姓為潮州人並非原住村民,為早期改革時潮州土地改造由政府統一遷移到深圳各村)。福田黃氏先祖是1100多年前唐末的黃峭山。此人曾任浙江、兩廣的軍務,宋朝時先後被追封為侍正學士、刑部尚書、太子少保。黃巢之亂,中原百姓為躲避戰亂紛紛舉家向南遷徙之時,他舉家遷入了福建邵武和平鎮。吸取皇室子嗣爭名奪利的教訓,他命各房只留下長子,其他的子孫到外地創業,還留詩一首作為日後黃氏後代相認的“密碼”。從此,眾子領父命外出發展、開枝散葉。在900多年前,峭山公的後裔黃金堂在深圳上沙建村,成為今沙頭上沙村的一世祖。公元1192年,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酉孫,遷到松子嶺的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村名後來就定為“福田”。 [1-2] 

福田村歷史變遷

福田村是深圳大村莊之一,農田、旱地多達一萬多畝,分佈範圍:北至筆架山,南至深圳河,東至華強路,西至皇崗路。改革開放前,福田村人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幾個世紀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的村莊生活,五十年代後期到七二年末,部份村民因各種原因被迫離開故鄉逃到香港,有的後來移民到國外。1981年深圳設立經濟特區,福田村民全力支持國家建設,以幾百元一畝的價格把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奉獻給特區的建設。政府把村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徵收後,並沒有給予就業安置。沒有了土地,這對於習慣靠土地收益的農村和農民來説,毫無疑問意味着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農村經濟何去何從,拿慣了鋤頭和鐮刀的農民,面對社會的變局,一時手足無措,但必須硬着頭皮往前走。村民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後,在沒有文化,沒有技能的情況下尋找出路,有的從香港帶點小商品回來搞些小商品貿易,還有人搞土方工程運輸,參與深圳很多主要幹道和項目建設。

福田村集體經濟

福田村 福田村
改革開放前福田村有兩個生產隊,一年總收入大概3萬多元,有1000多人口。改革開放,農村城市化、工業化的大潮撲面而來,集體土地被大量徵用,集體積累非常薄弱,福田村正是靠銀行借貸完成自己的村莊變身,村民集資興建廠房,吸引外資,辦起“三來一補”工業。這些工業發展又帶來了很多新的難題,治安管理、市政管理,道路建設,水電配套建設及管理都得靠薄弱的集體經濟來承擔,沒錢了怎麼辦?只能由村民來集資,一直到2006年福田村的集體經濟才擺脱了這些外債。福田村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家擁有十多億資產的集體經濟實體。
福田村 福田村

福田村村民的生活

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後,對於既沒有文化,又沒有技能的村民來説,面對社會的變局,一時手足無措,但必須硬着頭皮往前走。村民們從小商品邊境貿易到運輸,靠着自己一點點積贊下來的錢在分配得來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棟棟的小平樓,租給來深圳“淘金”的建設者,建房的錢有很多都是靠在香港的親戚借來的,村民們的生活才慢慢好轉起來,但這給深圳後來者都帶來以一種豔羨的眼光,他們怎麼知道其中的辛酸呢。

福田村福田村文化

福田村 福田村
福田村人淳樸,勤勞,在經濟轉型中不斷努力提升自己,融合社會,並以包容、平等、服務的心態與前來的建設者相處,服務於他們。為了讓村民及外來居住人員有個文化活動平台,福田村(股份公司)投資了4000多萬元建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圖書館等設施,組建舞蹈隊、足球隊、籃球隊、醒獅隊、書法學會、自行車協會,借力福田環慶文化廣場這個平台,每年開展近百場次的文體活動,並形成了福田村特有的文化品牌。如賀歲杯運動會、迎新年聯歡晚會、慶元宵賀丁千人盆菜宴,福田村週末文化集市等等,福田村週末文化集市中的“大家樂”卡拉OK平台,免費服務於全市的外來勞務工。

福田村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3] 

福田村本地美食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雞心黃皮。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煎堆、油角、茶果、壽粉、糖環、年糕、蘿蔔糕、馬蹄糕、清明仔、裹蒸粽、炒米餅、糯米糰、大盆菜。 [3] 

福田村文明的承傳

福田村人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福田村新一代青年除了承傳上一代的淳樸素質外,還具有求真務實,勤勞好學的品質,村民裏都流行着一句“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的名言,股份公司推選一系列獎學措施,但導年輕人求知上進,青少年好學成風。現全村青年有100多人讀上大學,其中有30多人到國外留學,他們當中已有很多已學成歸來,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建設家園。
參考資料
  • 1.    湖山擁福, 田地生輝——福田村  .深圳衞視[引用日期2022-04-21]
  • 2.    盧家明.深圳村落概覽,第二輯,福田南山卷.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23.24
  • 3.    盧家明.深圳村落概覽,第二輯,福田南山卷.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