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建省足球協會

鎖定
福建省足球協會成立於1979年4月9日,是中國足球協會直屬省級會員協會,是在福建省行政區劃唯一的,全省性足球專項體育社會團體法人,是福建省職(專)業和業餘足球運動的唯一管理機構。
福建省足球協會由全省各市縣足球協會、各行業足球協會等運動組織為團體會員組成的。是福建省體育總會的團體會員。根據國家的體育方針和政策、並依據國際足球聯合會及中國足球協會的章程和有關規定,統一組織、指導全省足球運動的發展、推動項目普及和提高。
福建省足球協會主要業務包括青少年足球培訓、運動隊伍的管理、教練員、裁判員的管理和培訓,以及國內、外足球賽事的組織和舉辦等。並通過開展必要的經營活動,為足球的發展籌集或積累資金。
福建省足球協會於2006年3月進行了換屆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福建省足球協會領導機構及常務工作機構,大會推選陳聖平為新一屆省足協主席,蔡向陽為秘書長。福建省足球協會隨即全面開展工作,逐步完善了全省足球運動體系架構,推動各地足球協會的成立,指導和扶持各地足球運動的開展,加強足球教練員、裁判員及運動員隊伍的建設,並在此基礎上主、承辦了諸多賽事。同時通過足球運動的開展,利用福建省的地緣優勢,立足海西,促進海峽兩岸及華人地區的文化交流。
在各級主管部門及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下,在福建省足球協會全體會員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足球協會努力推進福建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 [1] 
中文名
福建省足球協會
地    點
福建
性    質
公辦
類    型
足球

福建省足球協會發展歷史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英國聖公會在霞浦縣創辦作元、培德學校,每逢聖誕節在學校開展足球活動。光緒二十四年(1898)和三十年(1904),英國長老會先後在廈門鼓浪嶼創辦英華書院(現廈門二中),在泉州創辦培元中學(現泉州六中)並接辦培元小學(原養正小學),這些學校均有足球場、足球隊,進行業餘訓練,定期比賽。宣統三年(1911)至民國5年(1916),英國聖公會又在福州倉山創辦三一中十(現福州九中)和協和書院,開展中球活動,經過教會學校的傳播,足球活動在沿海地區逐漸推廣。
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國2年(1913)創辦集美學校,於民國10年(1921)創辦廈門大學,足球列為學校的重要體育活動內容。民國18年(1929),由廈大、集美學校聯合組成中球隊遠征上海,獲得1勝1平1負的成績。在學校足球運動的推動下,廈門、泉州等地的體育界人士和足球愛好者相繼建立各種形式的體育協會,以廈門、泉州、福州3個城市為中心的沿海地區足球活動十分活躍,隊伍眾多,比賽不斷。據不完全統計,民國18~35年間,福建各行政區分別舉辦8次體育運動大會均設有足球比賽項目。
1951年12月福建省組隊在上海蔘加華東區足球選拔賽,獲得3勝1負的戰績。1952年12月,參加選拔賽時名列第3名。1956~1958年,連續3年舉辦全省足球比賽,廈門隊蟬聯3屆冠軍,同期還舉辦兩屆全省少年足球錦標賽、廈門和泉州隊分別獲得冠軍。羣眾性足球活動的開展,湧現出一批優秀運動員,為建立省足球優秀運動隊打下良好的基礎。
1957年7月,福建省足球優秀運動隊正式組建,洪摩西任教練。1958年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屆運動會,增添程嘉瑞為教練,並選調充實7名隊員。建隊初期,各種條件差,比賽成績不佳。經過幾度春秋的艱苦磨練,尤其1964年通過下連當兵,加強作風建設,狠抓基本功的訓練,初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1965年春節期間,在廣州與在穗冬訓的上海、吉林、南京部隊、廣東等隊共進行了11場比賽,以不敗紀錄譽滿羊城。受到兄弟隊的讚揚,國家體委球類司也肯定了福建隊的技術風格。同年4月在青島和11月在南寧賽區,又以不敗戰線獲全國足球乙級聯賽的預賽和決賽第1名,晉升甲級隊。1965年9月在上海首次迎戰阿爾巴尼亞“狄納莫”足球隊,以3∶1獲勝,再顯自己獨特的全攻全守型的戰術風格。1966年4月,福建足球隊由中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盧叨率領首次出訪柬埔賽,成績為2勝1平1負。1966年參加在大連舉行的全國足球甲級聯賽第1階段比賽中獲第5名。第2階段的比賽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
1970年,省足球隊重新組建,雖有部分老隊員歸隊,但因幾年的停止訓練,心理和身體素質均不能迅速恢復正常,技術戰術也就不能充分發揮。1972年參加全國5項球類運動會決賽中獲第5名,但在迎戰剛果等隊的比賽均敗北。1975年9月10日,省足球隊參加在福州舉行的華東足球協作賽中獲得第1名,技術戰術水平有所回升。1977年和1979年兩度重返全國足球甲級隊行列。1977年8月和1978年8月在上海和南京分別迎戰敍利亞大馬士革隊和馬耳他國家隊的比賽中,均以1∶1戰平。1980年3月,在全國足球甲級隊聯賽中,省隊成績不佳,再次降為乙級隊。1981年10月,參加全國足球乙隊聯賽(上海賽區)決賽,省隊名列15名,此後連續3年未能上升。1984年省隊在訓練中有所改進,技術水平開始回升,並湧現一批新秀,隊員王介福入選國家足球集訓隊。9月在全國足球乙級聯賽(廈門賽區)決賽中省隊獲第4名,取得中國首屆“足協盃”比賽資格。10月在武漢參加“中協杯”賽與安徽隊的比賽中,由於指導思想上存在為避開在第2階段與“八一”隊相遇,採取“不求勝球”的反常戰術,引起觀眾的極大不滿,被國家體委取消繼續比賽資格。此後至1987年,省隊未能興起。
福建女子足球隊組建於1987年,同年11月在廣州參加第6屆全運會女足比賽中獲第7名。

福建省足球協會訓練與技術

福建足球運動具有一定的羣眾基礎,但在50年代前期,訓練不繫統,教練方法又各不相同,一些較好的運動員分散在各地,只有臨比賽前才集中進行組合,技術各異,水平不一,配合生疏。1957年省優秀足球運動隊建立後,開始進行系統訓練,技術戰術較為規範,由於閩地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與兄弟省隊交往甚少,新的技術戰術不能及時學習吸取。之後,又遇國民經濟暫時困難,生活艱苦,營養不足,隊員的身體素質下降,運動量加不上去。因此,雖有幾年建隊歷史,但比賽成績不佳,總在乙級隊裏徘徊。
1963年,國民經濟基本好轉,隊員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在此有利形勢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對比先進隊找到自己的差距,認識到要趕超先進隊首先要把運動量加上去,在技術戰術上要有自己的風格,不能跟着人家後面跑。參照國內外先進技術,結合自己身材矮小但快速靈活的特點,制訂出“勇、快、巧、準”的技術風格,堅持貫徹“三從一大”的訓練原則,樹立“以我為主、以快為主、以攻為主”的全攻全守戰術。在訓練中狠抓勇猛搶截,發揮快速靈活的特點,以二三人搶截對方一人,形成雙多打少的優勢。突出低球射門技術訓練,在球門柱上拉一條30釐米高的橫繩,每個前鋒隊員在一次訓練課中必須完成三五個低球射門。在運動量上要求每個隊員在一次訓練課中必須完成萬米以上的跑動量,每天兩次訓練課,每週訓練達42小時。在戰術上以“四二四”為基本陣式,結合比賽對手的特點臨場應變。1964年底,全隊通過下連當兵,學習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作風,鍛鍊思想意志和訓練作風,嚴格管理,堅持刻苦訓練,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競技狀態。經過兩年多的艱苦磨練,使意志品質、身體素質、技術風格和戰術意識融為一體。在此期間湧現出一批骨幹隊員。1965年,在國內國際比賽中獲得較好成績,首次晉升全國足球甲級隊行列。
1970年重新組建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省隊原已形成的良好作風不見了,訓練不刻苦,技術不求新,比賽成績不理想。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重整隊風,制訂新的訓練計劃,繼續堅持“三從一大”訓練原則,發揚“勇、快、巧、準”的技術風格,突出練習接球擺脱和擺脱接球技術,提高速度耐力和跑動傳統球能力。經過一年多的刻苦訓練,隊員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和戰術意識均得到提高,既保持和發揚了傳統的技術風格,又增添了新的技術動作。1977年和1979年又兩度進入全國足球甲級隊行列。
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於跟不上“全面、快速”發展趨勢的要求,技術戰術水平有所下降,又從甲級隊降至乙級隊。
參加全國男子足球比賽名次
時間
地點
比賽名稱
名次
1965.4
青島
全國足球乙級隊聯賽分區預賽
1
1965.11
南寧
全國足球乙級隊聯賽決賽
1(升甲級隊)
1966.6
大連
全國足球甲級隊聯賽第一隊段
5
1972.8
北京
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
5
1974.9
西安
全國足球聯賽決賽
15
1977.10
武漢
全國足球聯賽決賽
9(升甲級隊)
1978.10
上海
全國足球甲級隊聯賽決賽
13(降乙級隊)
1979.10
合肥
全國足球乙級隊聯賽決賽
2(升甲級隊)
1980.10
昆明
全國足球甲級隊聯賽決賽
15(降乙級隊)
1981.10
上海
全國足球乙級隊聯賽決賽
15(降丙級隊)

福建省足球協會高級教練員

程嘉瑞,男,1921年出生,泉州市人。1958年到省足球隊任主教練,任教期間,福建足球隊曾3次晉升全國甲級隊。1977年在全國中球甲級聯賽上獲第9名,這是福建省足球隊在全國比賽中最好名次。在國內迎接阿爾巴尼亞“狄納莫”隊,敍利亞“大馬士革”隊、馬爾他國家隊的3次比賽,保持不敗成績。先後為省足球隊培養過9名教練員,為大學和地(市)縣培養過11名足球教練員。為國家足球隊輸送運動健將李國寧。1981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教練員。

福建省足球協會優秀運動員

李國寧,男,1942年出生,福州市人。運動健將。1960年選入福建隊,1966年調國家足球隊。曾參加第1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獲亞軍,第8屆亞洲運動會獲第3名。1984年任國家青年足球隊教練,獲北京“長城杯”國際青年足球邀請賽冠軍。曾多次參加國際比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