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建大頭蛙

鎖定
福建大頭蛙(學名:Limnonectes fujianensis)是叉舌蛙科、大頭蛙屬的兩棲動物。雄蛙成體頭大,雌蛙頭較雄蛙小;吻鈍尖,吻稜不顯;眼較小,鼻孔朝向上方略近吻端;雄蛙眼后角至頭側後端之距離大於雌蛙;鼓膜隱於皮下;雄蛙下頜二齒狀突甚發達,雌蛙的較小。前肢短;掌突3個,不甚明顯。後肢短而粗壯,內蹠突窄長,無外蹠突。背面皮膚較為粗糙,小圓疣或短褶多而顯。腹面皮膚光滑。生活時背面灰棕色或黑灰色,一般沿疣粒上散有黑斑;手、足腹面淺棕色。咽部有許多棕色紋,腹部及後肢腹面一般無斑。
福建大頭蛙生活於福建武夷山和湖南海拔600-1100米處的山區,以700米左右數量較多,常棲於路旁和田間排水溝的小水塘內或山林中寬約1米、水深10-15釐米的浸水塘內,塘內有落葉和雜草,水底多為泥沙和石頭。成體常隱蔽於岸邊,受驚後躍入水中,行動較遲鈍,跳躍力不強,頗易捕捉,晝夜均可見到成體。分佈於中國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南、安徽、台灣、廣東、香港。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福建大頭蛙
拉丁學名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叉舌蛙科
亞    科
叉舌蛙亞科
大頭蛙屬
福建大頭蛙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Ye and Fei,1994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英文名稱
Fujian Large-headed frog

福建大頭蛙形態特徵

  • 成體
福建大頭蛙
福建大頭蛙(9張)
雄蛙體長54毫米左右,個別體長可達63毫米,雌蛙體略小;雄蛙成體頭大,枕部高起,頭長大於頭寬,頭長略小於體長之半;雌蛙頭較雄蛙小,枕部較低平;吻鈍尖,突出於下唇;吻稜不顯;頰部向外側傾斜;略凹入;眼較小,鼻孔朝向上方略近吻端;雄蛙眼后角至頭側後端之距離大於雌蛙,顳肌極發達,兩顳肌之間形成一縱溝,雌蛙的不顯;鼓膜隱於皮下;舌小,後端缺刻深,犁骨齒列長,在內鼻孔後方斜向中線;雄蛙下頜二齒狀突甚發達,雌蛙的較小。 [4] 
前肢短,指長順序3、1、4、2,第一指長於第二、第四指,第三指最長;指端球狀;第二、第三指略顯緣膜;關節下瘤小而明顯;掌突3個,不甚明顯。後肢短而粗壯,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后角(雌蛙僅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脛長不到體長之半;趾端圓球狀;第一趾較短,僅達第二趾近端關節下瘤,第三趾長於第五趾,不達第四趾的遠端關節下瘤;趾間約為半蹼,第四趾兩側蹼之凹陷處不超過第二關節下瘤;第一和第五趾遊離緣有緣膜;內蹠突窄長,無外蹠突。 [4] 
背面皮膚較為粗糙,小圓疣或短褶多而顯;眼後和顳褶上方有一條長腺褶,左、右平行達肩上方;兩眼後方有一條橫膚溝;顳褶明顯;上眼瞼後半段小疣多;脛部後半段至跗蹠部疣粒密集;內跗褶清晰。腹面皮膚光滑。 [4] 
生活時背面灰棕色或黑灰色,一般沿疣粒上散有黑斑;背部肩上方有一對“八”形深色斑,兩眼間有鑲淺色邊的深色橫紋;上、下唇緣有黑縱紋;體側及胯部有淺花斑;觀察144只標本,其中32只標本的體背面從吻至肛上方有一條棕黃色脊線紋,約佔標本總數的18.5%。四肢上黑色橫紋清晰,腿後部灰棕色或有淺色細紋;手、足腹面淺棕色。咽部有許多棕色紋,腹部及後肢腹面一般無斑,如有則為細紋狀。 [4] 
  • 第二性徵
雄蛙頭大;第一、第二指內側及背面有灰色婚墊;無聲囊;背側有雄性線,腹側無;下頜前緣齒狀突發達。 [4] 
  • 蝌蚪
第34期的蝌蚪體形扁平;尾鰭低,末端鈍尖。口部小,唇齒式為Ⅰ∶1+1/Ⅲ或Ⅰ∶1+1/1+1∶Ⅱ,第二排上唇齒和第一排下唇齒短;角質頜適中;上唇緣缺乳突,口角及下唇乳突較大,中央連續排列。頭軀背面和尾部灰棕色,僅尾基部有黑褐色橫斑,其他部位為深色碎斑。 [4] 

福建大頭蛙近種區別

福建大頭蛙與泰國的閣昌大頭蛙(Limnonectes kohchangae)、印度阿薩姆的寬足大頭蛙(Limnonectes laticeps)、爪哇的大頭蛙Limnonectes kuhlii)外形較為相近,但也有明顯區別:閣昌大頭蛙鼓膜清晰,雄蛙有內聲囊。寬足大頭蛙的頭寬大於頭長;鼓膜明顯;後肢較長,脛跗關節前達吻端或吻眼之間;趾間全蹼;第1、2指幾等長。大頭蛙成體背較光滑,僅有少數窄長腺褶;趾間滿蹼或略遜;第1趾較長,趾端超過或遠超過第2趾近端關節下瘤;體較大,雄性體長80 (68-101)毫米左右;蝌蚪尾部有極明顯的橫斑。 [5] 
福建大頭蛙、閣昌大頭蛙、寬足大頭蛙、大頭蛙

福建大頭蛙生活習性

福建大頭蛙生活於福建武夷山和湖南海拔600-1100米處的山區,以700米左右數量較多,常棲於路旁和田間排水溝的小水塘內或山林中寬約1米、水深10-15釐米的浸水塘內,塘內有落葉和雜草,水底多為泥沙和石頭。成體常隱蔽於岸邊,受驚後躍入水中,行動較遲鈍,跳躍力不強,頗易捕捉,晝夜均可見到成體。 [4] 

福建大頭蛙分佈範圍

福建大頭蛙是中國特有種,分佈於中國浙江(江山、杭州、龍泉)、江蘇(蘇州)、江西(廬山、九連山)、福建(建寧、武夷山、邵武、南平、長汀、詔安)、湖南(宜章)、安徽(休寧)、台灣、廣東(龍門、羅浮山、河源、粵北山區、廣州)、香港。 [4] 

福建大頭蛙繁殖方式

繁殖期較長,在中國福建武夷山地區5月中下旬可發現雌雄抱對者,也可見到卵羣和幼期蝌蚪以及剛完成變態的幼蛙,8月下旬還可見到晚期蝌蚪。卵羣一般產在水塘內的雜草間或石塊上。卵單粒、分散,卵徑2.2-2.4釐米,動物極黑色,約佔卵的1/2,植物極乳白色。剖視福建武夷山一隻雌體,其卵巢內有卵505粒(左側295,右側210粒),卵徑2毫米左右。據蔡明章(1979)記載福建的雌蛙一次產卵32-73粒(n=5),每年可產卵多次。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11-17.5毫米。雄蛙體長27毫米時達性成熟,其第一指婚墊明顯,背側具雄性線;雌蛙體長35毫米時其卵巢內已有成熟之卵,表明已達性成熟。 [4] 
1964年5月31日在福建武夷山和1975年4-7月湖南宜章均有卵和蝌蚪;1978年4月20日和9月8日在福建南靖均採到卵,剖視採於4月20日的一個雌蛙,輸卵管內有待產之卵,卵徑2.2毫米,卵巢內尚有1.5毫米以下的大小卵粒若干。根據以上資料,福建大頭蛙的繁殖季節頗長,為4-9月,一個雌蛙在一年內可能多次產卵。在福建和湖南地區的福建大頭蛙,所產卵粒分散在水底,不成堆狀,一般水深10釐米左右。蝌蚪底棲。 [4] 

福建大頭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未評估(NE)。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