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建中醫藥大學

鎖定
福建中醫藥大學(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坐落於福建省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 [1]  是福建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學校。
福建中醫藥大學創建於1958年8月,原名福建中醫學院,是中國創辦較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201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擁有兩個校區,共佔地1030畝,各類建築總面積36萬多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48億多元,館藏紙質圖書151多萬冊、電子圖書139萬冊;設有13個學院(部),2個研究院,4所直屬附屬醫院,1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9所臨牀醫學院,開設19個本科專業;擁有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教職醫護員工(含4所直屬附屬醫院)60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4萬人,其中研究生2700多人。 [1] 
中文名
福建中醫藥大學
外文名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簡    稱
FJTCM(英文簡稱)
創辦時間
1958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醫藥類
學校特色
省屬重點大學
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2015年入選)
主管部門
福建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30]  [36] 
現任領導
林生(黨委書記) [33] 
李燦東(校長)
本科專業
19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5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個
博士點
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個 [1] 
院系設置
13個學院(部),2個研究院
校    訓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
校    歌
《福建中醫藥大學校歌》
校慶日
11月8日
地    址
旗山校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邱陽路1號
屏山校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五四路282號 [38] 
院校代碼
10393
主要獎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截至2019年3月)
省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截至2019年3月)
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54項(“十二五”以來,截至2019年3月)

福建中醫藥大學歷史沿革

福建中醫藥大學篳路藍縷

福建中醫學院
福建中醫學院(11張)
1953年,根據黨和國家的中醫政策,福建省衞生廳要求全省各級衞生部門積極舉辦中醫進修班,培訓中醫人員,10月6日,福建中醫學院的前身——福州中醫進修學校成立 [2] 
1955年11月,該校易名為“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
1958年8月13日,在省中醫進修學校的基礎上,福建省第一所由福建省內興辦的中醫高等學府——福建中醫學院正式成立,學校創辦初期只有6名專職教師,1966年已有專職教師89名。創辦之初,學校由省衞生廳直接領導。
1959年,經批准省人民醫院和省中醫研究所併入福建中醫學院直接領導,從此學校形成了教、醫、研三結合的管理體制。
1962年,福建省人民醫院獨立建院。
學校創辦伊始,即加強校內教學機構的建設,教研組從6個發展到24個;還設有圖書館、醫療室等。至1963年底,學校佔地面積為64 .7畝,建築面積18102平方米;建立8個完整的實驗室和動物房、無菌室,儀器設備總值為13.73萬元;擁有圖書資料3萬多冊。並確立了以中醫高等教育為主、多層次教育的方向。先後招收了8屆6年制中醫醫療專業本科班、3屆中醫醫療專業專科班,舉辦了3期中醫進修班,3期西醫脱產學習中醫班。教師及科研人員編寫出版的著作有20餘部,發表了一大批學術論文,取得了1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以“內痔核的枯痔丁療法”成果影響最大,獲國家科委頒發的鑑定書。 [2-3] 
(以上數據統計時間段:1953.7-1969.夏)

福建中醫藥大學文革期間

1969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小組決定福建中醫學院與福建醫學院、華僑大學醫療系合併成立福建醫科大學,遷址泉州,省中醫研究所同時與福建中醫學院脱鈎。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個體中醫診所停辦。省人民醫院因西醫人員比重日益增大而失去原有中醫院的特點,市人民醫院遷往北峯山區。全校220名教職工(不包括附屬單位),有180名被下放。 [4] 
1972年成立的福建醫科大學中醫系繼續培養中醫藥人才,薪火相傳,延續着福建中醫學院的使命。 [3] 
(以上數據統計時間段:1969.夏-1978.秋)

福建中醫藥大學改革開放

1976年,福建省委作出恢復福建中醫學院的決定,併成立籌備領導小組。經國務院批准福建中醫學院正式復辦。
1978年3月,福建省委決定在福州 環城區 洪山鎮 樹兜 五四北路 新建校舍;11月8日,福建中醫學院舉行掛牌儀式與開學典禮,當年秋季招收中醫醫療專業(本科)178人;復辦初期,只設1個綜合辦公室,到1979年5、6月間才逐步架構起各部門工作框架。
1980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福州吉祥山中醫學院舊址籌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並於同年底成立附屬醫院籌備處;7月1日,省政府決定附屬醫院複名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正式掛牌。
1985年,學校開始發展研究生教育。
圖書館側面 圖書館側面
1988年至1997年,學校共獲省廳級以上課題212項;1998年至2008年,該校共中標課題1446項,其中國家級課題35項,省部級課題303項,廳局級課題613項,校級課題495項;1978年至1987年間,學校共有 82 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省市的嘉獎(國家和部、委級獎的有20項,華東地區和省、市級的有62項);1998年至2008年,該校成果獲獎162項,其中國家級行業獎18項,省部級50項,廳局級13項,其他獎項81項;1977 年至 2008年,學校醫教研人員單獨或參編,並正式出版的著作有 258部,並編寫了一批教材;1978 年至 2008 年,學校教研人員在醫學雜誌上公開發表了1萬多篇學術論文。
1994年,學校共設中醫系、骨傷系、針灸推拿系、中藥系和現代醫學部、公共基礎部,有4個本科專業、4個專科專業、5個碩士點。教職工其中中級職稱250多名。
2002年,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
2003年,成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1] 
2005年7月,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院。
2006年5月,學校專門成立陳可冀中西醫結合發展基金,資助省內外中西醫結合研究項目。
2007年9月3日,組建了福建中醫學院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同年,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再次獲得“優秀”成績。 [5] 
2008年,學校再次被列入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1]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同意福建中醫學院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的通知》,學校正式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 [3] 
2015年4月,福建中醫藥大學入選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 [6] 
2016年,學校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康復物理治療(PT)和作業治療(OT)分別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CPT)、世界作業治療聯盟(WFOT)國際教育標準認證。 [1] 
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5張)
2018年,入選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學入選福建省A類高峯學科,中藥學、護理學、藥學入選福建省高原學科,臨牀醫學、管理學入選福建省應用型學科 [1] 
2019年7月,學校入選福建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7] 
2020年3月,臨牀醫學專業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 [8]  9月,福建中醫藥大學氫療研究院成立 [9]  ;9月20日,加入海西醫學聯盟 [10] 
2022年2月20日,民盟福建省委會向福建中醫藥大學捐贈《精正大醫圖》儀式在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舉行。 [22]  入選第一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名單。 [21] 
2023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於共建福建中醫藥大學的意見》,標誌着福建中醫藥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局)共建高校行列。 [36] 

福建中醫藥大學辦學條件

福建中醫藥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設有13個學院(部),2個研究院,4所直屬附屬醫院,1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9所臨牀醫學院,開設19個本科專業。 [5]  [37] 
福建中醫藥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部)
本科專業
中醫學、中醫學(“5+3”一體化)
臨牀醫學、中西醫臨牀醫學、醫學影像技術
中藥學、藥學、藥物製劑、製藥工程、市場營銷、食品科學與工程
中醫骨傷、中醫骨傷(七年制本碩連讀)、中西醫臨牀(骨傷科學方向)、臨牀醫學、中醫骨傷科學
七年制中醫學(針灸推拿學班)、針灸推拿學、針灸推拿學(中醫美容班)、醫學實驗技術(美容技術方向)
福建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
公共事業管理(衞生管理方向、醫事法律方向、健康保險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方向)、中醫學(臨牀心理學方向)
護理學
康復治療學(物理治療方向、作業治療方向、康復醫學方向(閩台合作辦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體育部
-
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
-
福建中醫藥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
福建中醫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12-13] 
  • 附屬醫院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其中附屬人民醫院是國家中醫臨牀研究基地,附屬第二人民醫院是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是國家級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附屬康復醫院是通過國際康復質量認證委員會(CARF)認證的康復專科醫院;有1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9所臨牀醫學院,各類教學及畢業實習基地逾百所;屏山校區設立國醫堂醫院。 [8] 
直屬附屬醫院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第一臨牀醫學院)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

福建中醫藥大學師資隊伍

自強樓 自強樓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現有教職醫護員工(含4所直屬附屬醫院)6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1000多人;擁有1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名國醫大師、5名全國名中醫、3名國家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岐黃學者、2名“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6名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中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名、中西醫結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名);擁有一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和衞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全國優秀教師等;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5] 
類別
名單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國家級教學團隊
中醫康復教學團隊
中醫診斷學教學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
中醫康復教學團隊
中醫診斷學教學團隊
骨傷學科教學團隊
方劑學科教學團隊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團隊
針灸學教學團隊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團隊 [24]  [39] 

福建中醫藥大學教學建設

名師苑 名師苑
2002年和2007年,學校先後兩次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2010年12月,中醫學專業通過教育部試點認證;2016年,物理治療學(PT)和作業治療學(OT)兩個培養方向分別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CPT)、世界作業治療聯盟(WFOT)的認證。2017年5月,中藥學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2019年3月,護理學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2020年3月,臨牀醫學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擁有9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項國家級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中醫臨牀教學培訓示範中心、10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個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項目、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主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教材67部。獲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級特等獎7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21項。獲教師教學類競賽省級及以上特等獎4項、一等獎42項、二等獎50項、三等獎44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項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 [5]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康復作業治療、臨牀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牀醫學、康復物理治療、護理學、中醫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
康復護理學、中醫診斷學、中醫骨傷科學基礎
國家級特色專業
中醫學、針灸推拿學、護理學、中西醫臨牀醫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經絡腧血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中醫師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中醫健康理念、經絡養生一點通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康復護理學、中醫診斷學、中醫骨傷科學基礎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中醫學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藥物製劑、公共事業管理、藥學、醫學影像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藥學實驗教學中心
中西醫臨牀技能實踐教學中心
中西醫結合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中西醫護理技能實踐教學中心
康復實踐教學中心 [11]  [27] 

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有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5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中醫藥重點學科,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藥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醫學、中西醫結合2個學科入選福建省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主幹學科。ESI臨牀醫學學科和ESI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1%行列。 [5] 
類別
名稱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醫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臨牀醫學、藥學、中藥學、護理學
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中醫、中藥學、臨牀醫學、護理、醫學技術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醫學、中西醫結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
傷寒學、中醫文獻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護理學、針灸學、中藥化學、中西醫結合臨牀、內經學、中醫急診學、中醫養生學、推拿學、中藥分析學、臨牀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心理學、中醫預防醫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中醫診斷學、中醫康復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健康管理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牀、中藥分析學、臨牀中藥學
福建省重點學科
中西醫結合、護理學、康復醫學、臨牀醫學、藥學、中藥學、中醫學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
中西醫結合、臨牀醫學(康復醫學方向) [5]  [20] 

福建中醫藥大學學術研究

福建中醫藥大學科研平台

南丁格爾雕塑 南丁格爾雕塑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有2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科研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4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臨牀醫學研究中心,2個省級大數據研究所,1個閩澳科技合作基地,14個省級各類實驗室、基地及中心。 [5] 
科研平台
依託部門
平台名稱
批准立項組織單位
負責人
中醫學院
中醫骨傷及運動康復實驗室
國家教育部
張俐
骨重建生物力學實驗室(三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牛素生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廖凌虹
福建省中醫健康狀態辨識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李燦東
中醫健康管理協同創新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李燦東
中醫證研究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教育廳
楊朝陽
舌苔脱落細胞實驗室(二級)
福建省衞計委
高碧珍
四診資料標準化採集實驗室(二級)
福建省衞計委
林雪娟
證素辨證與數據挖掘技術實驗室(二級)
福建省衞計委
甘慧娟
中西醫結合研究院
福建省中西醫結合老年性疾病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劉獻祥
中藥藥理(細胞結構與功能)實驗室(三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陳文列
中藥生藥學實驗室(三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吳錦忠
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三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林久茂
中西醫結合基礎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教育廳
林久茂
中西醫結合學院
病理生理學實驗室(三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何才姑
中西醫結合基礎綜合實驗室(二級)
福建省衞計委
何才姑
藥學院
閩台中藥分子生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國家發展改革委
林羽
省級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林羽
省級中藥原料質量監測技術服務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林羽
閩產中藥研發科技平台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褚克丹
福建省中藥臨牀前研究與質量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胡娟
福建省中藥製劑與質量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陳丹
福建省中藥學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褚克丹
福建省中藥產業技術開發基地
福建省經信委
吳水生
中藥資源研究與開發利用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教育廳
徐偉
中藥藥理毒理實驗室(二級)
福建省衞計委
黃枚
方藥分析實驗室(二級)
福建省衞計委
馬少丹
中藥製劑與質量控制實驗室(二級)
福建省衞計委
陳 丹
省康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康復醫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國家發展改革委
陳立典
中醫康復研究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陳立典
康復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陳立典
康復醫學院
閩台中醫藥科研合作基地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陳立典
實驗動物中心
福建省兔類實驗動物技術服務基地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王訓立
圖書館
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林丹紅
福建省閩台中醫藥文化文獻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蔡鴻新
針灸學院
電生理實驗室(一級)
福建省衞計委
紀峯
附屬康復醫院
中醫康復技術實驗室(三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楊珊莉
福建省康復技術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劉建忠
福建省康復產業研究院技術創新平台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劉建忠
附屬人民醫院
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免疫(腎臟病)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鄭健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
福建省中醫睡眠醫學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黃俊山
福建省經絡感傳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許金森
閩台牛樟芝產業技術合作基地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王宮
針灸生理實驗室(三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許金森
海峽兩岸牛樟芝產業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王宮 [14] 

福建中醫藥大學科研成果

  • 成果概況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先後有810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省市等各級獎勵,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普類)二等獎1項。近五年來,學校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研投入,共承擔科研課題近340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60餘項,實現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項目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突破。 [5] 
  • 重大專項
一、“福建省道地藥材雷公藤、太子參、澤瀉的新藥研發” 該校陳立典教授主持研究的“福建省道地藥材雷公藤、太子參、澤瀉的新藥研發”獲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資助(2009YZ0001),該專題總投資經費1200萬元。
二、“肝臟重大疾病新藥的研發” 由該校洪振豐教授主持研究的 “肝臟重大疾病新藥的研發” 獲科技廳2010年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資助(2010YZ0001)。該專題總投資1100萬元。 [15] 
  • 國家科技成果獎勵
福建中醫藥大學於2000年至2020年間累計以第一完成單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000年以來)
獎項
項目
第一完成人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參考文獻: [31] 

福建中醫藥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3年12月,福建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紙質資源總量152萬冊(其中線裝古籍圖書2264種,共計11905冊);電子圖書140萬冊,電子期刊62萬冊,中外文數據庫40個。 [16] 
  • 學術期刊
《康復學報》
康復學報》是由福建中醫藥大學、科學出版社共同主辦的CSCD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級期刊、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來源期刊(雙月刊,ISSN 2096-0328,CN 35-1329/R)。主要報道康復醫學領域有關臨牀、科研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康復醫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與康復醫學密切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等。 [25] 
《福建中醫藥》
福建中醫藥》是由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省中醫藥學會共同主辦的省級學術刊物(月刊,ISSN 1000- 338X,CN 35-1073/R)。曾入選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華東地區優秀科技期刊、福建省優秀科技期刊。主要報道中醫藥領域有關臨牀、科研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中醫藥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與中醫藥學密切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等。 [26] 

福建中醫藥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是內地第一所招收台灣學生、最早一批招收外國留學生的中醫藥院校,現已形成博士、碩士、學士、短期進修等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對外對台港澳教育格局,在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及台港澳地區的校友已成為當地中醫藥界的骨幹力量;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醫療機構和學術團體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學校率先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個海外中醫藥中心——“中國—菲律賓中醫藥中心”;獲批福建省醫學類相關專業首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護理學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持續打造對外對台交流活動品牌項目,舉辦了十五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研討會”、十四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傳統文化研習營”、3期“‘海絲’中醫健康大講壇”。 [5] 

福建中醫藥大學文化傳統

福建中醫藥大學形象標識

  • 校標
1、標誌體現地緣文化特點。標誌主體由抽象化字母“F”“J”和太極圖組合變化構成。“F”“J”各為“福”“建”漢語拼音的首位字母,突出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地域特徵。太極圖陰陽合抱的造型是傳統中醫的象徵性標誌,它體現了中醫陰陽和諧的理念。
校標 校標
2、標誌寓示中醫院校使命。標誌主體似診脈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秉承中醫傳統,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標誌又似扶攜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傳道、授業、解惑,帶領莘莘學子走進中醫的學術殿堂;標誌又似傳播之手,喻示福建中醫藥大學肩負弘揚祖國醫學的重任,向世界傳播中醫藥知識。
3、標誌突出辦學理念特色。標誌主體形成浪花造型,展示了福建中醫藥大學獨特的地域優勢,努力為海內外學術交流作出積極貢獻;躍動的浪花還體現福建中醫藥大學不斷推陳出新,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現代外向型中醫藥大學。
4、標誌展現古今融合內涵。標誌主體運用傳統的赭紅色,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與旗山校區的建築用色相吻合;同時標誌富有時代氣息,暗喻學校是一所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高等院校。
5、1958年為學校的創立時間。 [17] 

福建中醫藥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
“大醫精誠”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精”指熟練的專業技能,“誠”指高尚的道德品質,惟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者方能稱為“大醫”。
“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追求的是完美的境界,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正是大學精神之所在。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激勵全校師生醫護員工緊緊圍繞“精誠”二字不懈努力,直至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既體現了學校培養德才兼備中醫藥人才的特點,又突出了學校孜孜以求、不斷進步的辦學理念。 [17] 

福建中醫藥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林生 [33]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
陶靜 [33-34] 
副校長
紀委書記(監察專員)
莊晨忠 [33] 
參考資料 [18-19]  [23]  [28-29]  [32] 

福建中醫藥大學所獲榮譽

榮譽
全國中醫藥文化建設先進單位
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
獲全國“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榮譽稱號
入列福建省部(局)共建高校行列
連續兩屆被授予福建省“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創建單位
已連續七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學校”榮譽稱號
資料來源:截至2023年3月 [1]  [3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