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州琉球墓園

鎖定
福州的琉球墓園是全國不可多得的研究琉球歷史和古代中琉交往的歷史古蹟,琉球墓多為單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側屏、寶頂(龜甲形)、山牆等5部分組成,形制簡樸,碑牌書漢文,內容包括國籍、姓名、職務、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古代中國和琉球國曆史交往的珍貴實物資料。
中文名
福州琉球墓園
外文名
Fuzhou Ryukyu Cemetery
地理位置
福州市倉山區對湖路與鰲頭鳳嶺路交叉口南100米

福州琉球墓園簡介

早在1000多年前,福州與琉球的友好往來就很頻繁。明、清時期,福州與琉球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日益增多,在福州的琉球墓便是福州和沖繩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關係密切的見證。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和琉球便開始往來,福州被指定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貢船及謝恩使、慶賀使、進香使和留學生等所乘船隻,均須在福州登陸。
據載,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後有578人,大多數就地埋葬。福州地區的琉球墓除墓園內8座外,還有白泉庵周圍4座、高蓋山2座、福建建築學校和上渡塔仔村、連江鎮海鎮各1座,還徵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
市民和遊客前往參觀可乘坐60路公交車到"師大後門"站下車可到琉球墓園,或者乘坐20路公交車到“對湖”下車,由海軍司令部旁邊的小路步行前往。
琉球國, 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羣島建立的山南(又稱南山)、中山、山北(又稱北山)三個國家的對外統稱,後來指統一的琉球國(1429年至1879年)。
琉球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樑”。
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台灣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户幕府朝貢。琉球國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薩摩藩入侵併在一個時期內控制琉球國北部,此時的琉球國仍然對中國朝貢。
1879年3月30日,日本兼併琉球王朝,琉球國滅亡。大部份國土改設為沖繩縣,北部諸島則劃入鹿兒島縣。
福州與琉球交往已久,早在明初洪武、永樂年間,朝廷就賜閩人“善操舟者”36姓赴琉球。明成化十年(1467年)福建市舶司從泉州遷至福州後,福州與琉球的經濟貿易、文化往來更加頻繁。
福州河口設柔遠驛、進貢廠(俗稱琉球館),凡中國派往琉球的使者及琉球來中國的使者、留學生都經福州轉道。其間琉球來華亡故人員前後共有500餘人,均被就地埋葬於福州各處。
關於琉球墓園,因為某些緣故,對其知之較詳。簡單地説,墓園所在的長安山一帶,清代時為安葬琉球來華亡故人員的墓區。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歷史上的淵源,福州市與日本沖繩縣那霸市結為友好城市,之後,那霸市的琉球人後代提供相關歷史檔案,請求幫助尋找其祖先在福州的墓葬。
福建省師範大學歷史系工作人員經過一系列查勘,共尋得10餘台“琉球墓”。
1986年建造琉球墓園,將原址上的連同他處移葬來的共8台“琉球墓”劃入保護範圍。墓葬均為福州地區傳統的“風”字形,形制簡樸。
墓碑書漢文,內容包括國籍、姓名、職務、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此後,日本方面每年均有政府官員及社會團體、個人前來拜謁,其對祖先之恭奉實可令我輩深思。
墓園圍牆
墓園入口處西側並排有3台“琉球墓”。其中一座“康熙57年”墓在全園中年代最遠
墓園正中有一涼亭
墓園正面(北側)並排有5台“琉球墓”。其中一座“道光十六年”墓年代。墓園南側有琉球后人拜謁者所植的尖角木牌(見圖冊)

福州琉球墓園福州閩安的琉球墓

近代琉球王國未被日本吞併前穿着漢家衣冠. 近代琉球王國未被日本吞併前穿着漢家衣冠.
福州古閩安鎮西碼山麓,有一座規模龐大、佔地2600多平方米的琉球墓羣,埋葬有263位從琉球來福州的海上遇難與病故的官員、船員、商人。它是明清兩代1372至1879年間五百餘年曆史中,閩安鎮成為福州與琉球友好關係前哨的見證,也是中國與琉球人民文化交流和海上貿易的見證。
閩安鎮與琉球關係源遠流長。琉球國位於中國台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面積4600平方公里。歷史上琉球國曾經向中國明清兩代朝貢,琉球國王受明清兩朝冊封,琉球國成為明清王朝的藩屬國。
明洪武五年(1372年),福州被指定為中琉朝貢交通港口,福州港成為琉球國對華貿易主要港口。
閩安鎮五虎門是琉球國貢船商船航行中國的首站口岸,琉球貢船及謝恩使、慶賀使、進香使和留學生等所乘海船,均在閩安鎮港海關登岸。
明初,朱元璋命總管府推官楊載出使琉球國,派遣“善操舟者閩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國授藝。其中閩安鎮鄭義才、侯官壁團洲金哄都是首批奉旨入籍琉球國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遣內廷八品官海寶等從閩安鎮港出發,往琉球國測理地圖,回國後所繪製地圖為乾隆四庫金書收編。
閩安鎮與琉球國有海上通航航線,往來頻繁。明清時琉球國商人在福州港與閩安口岸交易貨物種類繁多,有手工業品、醫藥、香料、礦產、海產、紡織品等,運走的貨物有陶瓷、漆器、絲綢等。
琉球國商人常駐閩安經商,福州一帶也有世代往來琉球與閩安鎮的船户。“秋來海有長陣雁,船到城添外國人”,是閩安鎮當年的情景。
福州駛往琉球國的海船,由閩安鎮五虎門東沙外開洋。明天順七年(1463年)六月,吏部給事中潘榮率400餘眾使團出使琉球國,乘在閩安鎮港監造的大型封舟,也是由五虎門起航經七晝夜抵達琉球國。1982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福州琉球館,是接待琉球國朝貢賓客及貿易的場所。
明成化七年(1471年),福建市舶司從泉州移至福州後,福州與琉球國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自此凡中國與琉球國的互派使者、往來人員及留學生都經閩安鎮港轉道。琉球等國進貢船經閩安鎮海關檢驗封艙後,護送駛入福州內港河口,貯存在進貢廠,擇期取道進京。
閩安鎮海濱怡山院(媽祖宮),被列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兩代從福州駛往琉球國的冊封使船及琉球國貢商船都停泊此江邊,上岸祭祀媽祖後開航,至今石碑尚存,碑文載有“新建天后祠,冊封琉球副使內閣中書、長蘆於宮篆”等字樣,是研究福州航海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福州府及閩安鎮與琉球國關係密切。明初朝廷所賜三十六姓及隨後陸續入籍琉球的多是古閩安鎮與福州河口周邊的人,清朝出使琉球國使節多為福州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奉命琉球國正使的齊鯤是福州倉山區齊安村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使琉球國的狀元林鴻年是福州鼓樓區人。
嘉慶年間,閩安水師左營都司陳瑞芳領兵百名護送冊封使赴琉球國途中殉職,受到琉球王與清嘉慶帝贈銀撫卹。琉球國一些貢船商船漁船因遭風浪侵襲,就在閩安鎮港口避風。
來華的琉球國人因海難與病亡,大多靠岸後就地安葬在閩安鎮西碼頭山麓等地。閩安琉球墓羣在西碼山麓頂端有兩座塔形墓,每座面積約50平方米;橫向排列,距離2米。塔有7層,下部5層為正方體花崗石砌體,每層高0.3米,第5層高0.6米。上部兩層為貝殼與糯米糊捶擊拌合築成,近圓柱體,非常堅固,呈白色,第6層直徑0.8米,層高0.6米葫蘆狀,第7層直徑0.6米,高0.9米,頂部為覆鍋形。塔體第5層立面鏨鑿平整刻字。塔下方長方體坑道寬5米,深6米,每個坑道各擺放50個骸罐(見圖)。三座塔形墓三面周邊6層山地尚有113座小墓,規模格式基本一樣;每座墓碑寬30釐米,高50釐米,均用漢文刻有“琉球國”字樣及亡者姓名、住址、生卒年月、職務等。
琉球墓為背靠椅形式,由石制供桌、碑牌、側屏、寶頂(龜甲形)、山牆等組成,形制簡樸肅穆,是研究中琉歷史文化交往的珍貴實物資料。
2000年修建羅長高速公路時,閩安琉球墓被遷移至離公路500米外山坡上。同年,日本沖繩縣十三人前來閩安參訪,稱祖先是福州閩安鎮人,他們在閩安協台衙門與琉球墓各捧了一把土用布包好帶回日本紀念。
位於福州倉山區福建師範大學校園後山的琉球墓園安葬着客死榕城的九個琉球國使節和留學 由於工作和興趣的關係,近三年我差不多遍訪福州古城內外的琉球墓,也曾接觸過不少與墓中所承載的歷史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人們,他們有研究成果斐然的史學家、有親歷墓園興廢的老村長有慕名而來的琉球媒體記者也有昔日琉球古國神秘族裔閩人36姓後裔,甚至最神奇的是竟然也有墓主300年後的後人。
在跟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覺得琉球墓不是一個陳朝遺蹟和典故,而是一版版深深雋刻在我心的活的史書。
位於福州師範大學長安山後白泉庵的琉球墓園,是明清時代福州地方政府專門為客死福州的琉球人開闢的墓羣。
史料記載:僅在清代,客死福州的琉球人有578人,大都就地埋葬。福師大附近是琉球人墓地相對集中的區域。福州琉球墓園在福州倉山區白泉庵(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倉山校區背後,福州長安山公園旁)。
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來華亡故人員的墓區範圍內建造,墓園佔地面積3120平方米,內有10座琉球墓,墓主的身份,有琉球國的王府財政官,有身份低微的進貢船水手,有擔任朝貢翻譯業務的通事,也有前來中國學習醫道的青青子衿。
在墓園的 “源河親雲上”墓前,我曾從一個沖繩琉球時報資深記者那裏聽到一段離奇的故事。後來我把這個故事不厭其煩地傳達給曾經與我一起到訪的各種人等。故事是這樣的:
“源河親雲上”是琉球國王府財政官(“親雲上”是琉球王府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紫巾官的職稱),原名源河朝忠,中國名向維藩。
乾隆56年(1717年)受琉球王委派來福建接貢,翌年病死榕城,被安葬於市郊的倉山附近。爾來300年,其後人沒有停止過尋找先人墓地的努力。只是亡國、戰爭、動亂等不可抗力的現實,無情阻擋了幾代人的嘗試。10
安葬在福州琉球墓園裏的琉球國財庫官源河朝忠的墳墓。
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客死榕城的琉球王府財庫官後人河源朝康·朝德兄弟歷經艱辛,前來福州尋找先人墓址,無果而終。進入本世紀初,福州風起雲湧的舊城改造擴建的消息,又引發朝德翁對先人墓地下落的如焚憂心。
不久朝康去世,朝德更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感,2006年8月,65歲的河源朝德帶領親族再次來到福州滿地尋找,卻依然杳無音息。
萬念俱灰準備放棄之際,卻在一次偶然散步中意外從荒土和蔓草中發現先人的墓址。面對先人長眠的墳塋,百感交集的朝德老人竟禁不住老淚縱橫失聲啜泣。
琉球國財庫官源河朝忠後人源河朝德和他的親友手中是剛出版的講述先人事蹟的新書
應源河家族請求,福州市政府將荒野裏的源河朝忠墓遷到白泉庵的琉球墓羣裏,與其他九個琉球人安眠於斯。
此後,源河朝德老人經常帶領親族和朋友前來福州掃墓祭祖,重温300年前的祖先走過的不凡足跡。
拜長眠福州的琉球使節源河朝忠英靈所賜,我在其後的沖繩行走中奇蹟般與許多類似源河朝德翁的琉球使節後人相遇,得以一窺許多淹沒在史書史料的歷史一角。
如今居住在沖繩中部的讀谷市的朝德翁依然精神矍鑠,熱心沖繩和福建友好交流活動,邊執筆先人事蹟,發願在有生之年重現琉球朝貢使的生命歷程,把歷史教科書刻意隱瞞或忽略的故事公諸後人。
據曾在《琉球新報》任職的友人國吉俊秀先生説:這本名為《跨越300年》的著作已經殺青,不久就可以付梓出版。屆時將可以分享更多鮮為人知的朝貢使的心路歷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