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州伬藝

鎖定
福州伬藝,原名伬唱,是一種傳統的曲藝唱曲形式,主要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閩侯、長樂、連江、福清等縣。 [1] 
福州伬藝是由民間賣唱藝人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參照民間社火活動創造發展而來,使用福州方音説唱,通常為一至二人自操二胡或三絃説唱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説表。福州伬藝節目以中篇故事為主,輔之以散曲演唱。福州伬藝代表性曲目主要有《珍珠塔》《靈芝草》《紅色三兄弟》《錦繡河山》等。 [1] 
福州伬藝運用福州方言進行藝術創造、演出和傳唱,是福州方言的一座寶庫,也是維繫福州籍海內外華人的一條紐帶。2006年5月20日,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申報的福州伬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5。 [1-2] 
中文名
福州伬藝
始興年代
明代嘉靖年間
流行地區
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閩侯、長樂、連江、福清等縣
經典劇目
《珍珠塔》《靈芝草》《紅色三兄弟》《錦繡河山》等
代表人物
強淑如、錢振華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15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福州伬藝歷史沿革

福州伬藝 福州伬藝
福州伬藝,源於唐宋。明萬曆年間的曹學全始創逗腔,蓄家班,演唱至清初演變為專唱逗腔的儒林促社,明末,市井間又有躲避戰亂入閩的弋陽腔藝人組成的江湖促社。 [1] 
清代出現了不少以表演藝為主的民間班社,稱為“社”,著名的有達雲霄、駕雲天、雅樂天、同樂軒等。道光後,興起演唱以福州民歌、民謠為基調,吸收弋陽腔、崑腔、梆子腔和蘇、揚小調發展為洋歌和小調兩種聲腔的洋歌促社。 [1] 
太平天國時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隨來的藝人聚集在福州的經院巷和較場沿一帶,以江淮小調、蓮花落及弋陽腔沿街賣唱,對當地的藝產生較大影響。抗日戰爭後,藝表演漸趨衰落。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有關部門對福州藝進行扶持。伬藝名角陳潤春等與作者合作,吸收評話説表,將傳統的散曲用説表串連成能演二、三小時的全本曲目。二度創作上,強化伬藝作為説唱藝術的敍述性特點,凸現曲藝的敍事特點,改變過去的社火踩街走唱和應酬堂會為茶館書場的坐唱和高台應聘演出雙軌制。歷經演出實踐,發展至今成為現在的福州伬唱。 [3] 

福州伬藝藝術特點

福州伬藝表演特徵

福州伬藝使用福州方音説唱,表演形式通常為一至二人自操二胡或三絃説唱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説表。其中説唱表演的長篇節目稱為“評話”,多人各操二胡、三絃、月琴、低胡及板鼓、檀板、摔磬、單鈸、橫笛、笙、小嗩吶等自行伴奏圍唱或輪遞演唱的方式稱為“全堂”。傳統社火表演中進行的藝表演還輔助以跑旱船、踩高蹺、台閣、馬上、打蓮花棍等雜技性的動作表演。 [1] 

福州伬藝唱腔曲調

福州伬藝的唱腔曲牌分“逗腔”、“江湖”、“歌”和“小調”四類,另有【採蓮鼓】、【賀年歌】、【螃蟹歌】、【數落】等民間小調。 [1] 

福州伬藝伴奏樂器

福州伬藝伴奏樂器通常為二胡或三絃,另有人以三絃、月琴、低胡等伴奏。 [1] 

福州伬藝經典劇目

福州伬藝 福州伬藝
福州伬藝劇目種類居多,屬於江湖本的代表性節目有《珍珠塔》和《金龜母》等;屬於“歌本”的代表性節目有《白扇記》和《揀茶記》等;屬於逗腔本的代表性節目有《紫玉釵》《猴告狀》《靈芝草》《王昭君》等。20世紀後半期出現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節目,影響較大的有《紅色三兄弟》《錦繡河山》《一幀照片、《思歸》等,同時還整理演出了《思凡》等一些優秀的傳統曲目。 [1] 

福州伬藝流行地區

福州伬藝主要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閩侯、長樂、連江、福清等縣,並傳播到中國台灣省及港澳地區,在緬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福州籍華僑聚居區也有演唱。 [1] 

福州伬藝傳承保護

福州伬藝流傳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福州伬藝的發展處於瀕危狀態,書場已經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從20世紀30年代的每年四千餘場鋭減到現在的每年不到三百場。人才青黃不接,曲本散失嚴重,演員已不足15人,流派藝術嚴重失傳,招生傳習困難重重,急需加以有效扶持和大力保護。 [1] 

福州伬藝保護措施

福州伬藝 福州伬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成立了福州市伬藝工作者聯誼會,建立了5處專門表演伬藝的場所,並組織藝人成立演出隊和演唱小組進行演出。 [1] 
1960年成立了以表演伬藝為主的福州市曲藝團,使福州伬藝得以復興。 [1] 
2020年6月24日,為進一步推動福州曲藝人才培養,加強後備人才儲備,由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主辦的福州曲藝人才儲備培訓高校學子班開班。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福州伬藝項目保護單位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福州市曲藝團)評估合格。 [7] 

福州伬藝傳承人物

強淑如,女,漢族,1969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1991年師從福州伬藝藝人陳潤春,現為福州市曲藝團演員。其説唱字正腔圓,聲情並茂,並吸收評話、閩劇風格,使伬唱語言生動,情節動人。代表作品有《開封府》《和尚探親》《淑貞哀史》等。2008年2月,強淑如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伬藝代表性傳承人。 [5] 
錢振華,男,漢族,1927年生,福建福州人。1939年跟隨老藝人黃蓮官學習伬藝表演,年輕時擅長表演生腳,晚年改演醜腳,1986年從福州市曲藝團退休後,致力於收徒授藝。其表演風格幽默,唱腔功底深厚,説白清晰,代表作品有《十五貫》《望江亭》等。2008年2月,錢振華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伬藝代表性傳承人。 [6] 

福州伬藝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申報的福州伬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5。 [1] 

福州伬藝曲藝價值

福州伬藝 福州伬藝
福州伬藝主要價值在於保留着宋元曲藝貼近羣眾的“百戲”遺風,一樹多枝、形式多樣、聲腔多元化,是福州平民的人物畫廊、福州文化的品格光芒,同時也福州方言的重要載體。福州伬唱有四百多年曆史,保留曲目百餘本,在福州方言區域內受眾面廣,在海內外華人(福州籍)聚居地流傳影響頗久,傳承經歷十代,具有地方特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