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壽橋

(雲南省洱源縣橋樑)

鎖定
福壽橋位於洱源縣城南郊的鳳羽河邊,初建於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福壽橋,是由裕量和尚等寺僧募集資金建造的木橋。1952年,洱源縣人民政府將木橋改建為公路橋。但由於受當時各種條件的制約,這座橋的寬度僅4米,橋的東西兩端的道路,坡陡彎急,交通事故,仍時有發生
中文名
福壽橋
位    置
洱源縣鳳羽河
初    建
康熙二十五年
重    建
九十年代初

目錄

福壽橋歷史背景

《浪穹縣誌略》:“舊系木橋,時有傾圮,光緒初年,知縣江海清籌款,易作石橋”。從清代康熙年間到清末,這座大橋先後被河水三次沖垮。最後一次重修時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取名,就叫福壽橋。
又據《浪穹縣誌略》記載,“福壽橋,據城南要衝,乃往來必由之地。而鳳江水自南而來者,直流其中,屢建屢圮。凡三易而更以其名,蓋取悠久之意也。”然而,嚴峻的水患卻與人們的心願卻大相徑庭。往往是“值陰雨暴作,水輒爭於橋上。”
清代康熙戊戌年間,“趙州守陳來署邑事,明年春,閲歷河干,謂此橋將傾,毋容更緩矣。學博段公亦力肩其事。”(《浪穹縣誌略》)重修福壽橋工程竣工後,舉人朱紱還撰寫了《重修福壽橋記》,並“勒之石”。

福壽橋現狀

1952年,洱源縣人民政府將木橋改建為公路橋。但由於受當時各種條件的制約,這座橋的寬度僅4米,橋的東西兩端的道路,坡陡彎急,交通事故,仍時有發生。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洱源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撥出專款,重建福壽橋。將福壽橋改為三孔石橋,長18.2米,淨寬6.1米。同時,在橋面兩側設置了金屬欄杆,加寬了福壽橋兩端的公路,還在橋西的公路兩側澆灌了“安全墩”。從“新福壽橋”工程竣工到如今,往昔那種主要因橋窄、水漫、彎急、坡陡等客觀原因帶來的交通事故,很少發生了。 [1] 
參考資料